经济学基础讲稿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上传人:lei****085 文档编号:130506633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基础讲稿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济学基础讲稿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济学基础讲稿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经济学基础讲稿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经济学基础讲稿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基础讲稿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讲稿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旧课复习】【内容提要】一、经济政策的目标一、财政政策二、货币政策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及效应【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和目标。掌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内容和工具。【知识目标】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和目标。掌握财政政策的内容和工具。掌握货币政策的内容和工具。【能力目标】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应用。【重点难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案例导入】【教学过程】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经济学家分为,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1.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经济增长是指一定

2、时间内实际GDP的增加。国际上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的人均产量或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政府,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向百姓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商品和劳务,使他们的生活有持续的提高。经济增长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提升了一国政府的威信和国际地位。因此各国政府将经济增长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2.充分就业按照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充分就业是指社会消除了“非自愿失业”时的就业状况,在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下,愿意工作的人都

3、能得到就业机会,有工作可做,除了“自愿失业”外。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允许的范围之内,或者说把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就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把失业率控制在整个社会能承受的一定范围之内。 提高就业水平,可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充分就业在经济学中并不是指人人都有工作,而是有一定的失业率,充分就业是指把失业率控制在整个社会能承受的一定范围之内。这时的失业率被称之为自然失业率。很明显,自然失业率是不断变化的,现在一般被认为在56,超过自然失业率,会引起社会资源的闲置,带来社会总产出的减少。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会带来2的产出损失,因此,各个国家都非常关注就业水平,积

4、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就业水平,设法降低自然失业率。3.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的价格稳定,不是指各种商品价格都稳定不变,而是指保持一般价格水平的稳定或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以保证经济运行有一个稳定增长的环境。在宏观经济中,价格水平为许多商品的价格的加权平均。一般来说,人们特别关注消费物价指数(CPI),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消费物价指数的上升,意味着通货膨胀;反之,意味着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如果比例较大,都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为稳定经济,各国政府都在努力维持较低的通胀率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长期的国际收支平衡。在当今

5、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长期过大的国际收支赤字或国际收支盈余都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是资源、财富在本国与他国之间的流动。如果国的国际收支连年逆差,会减少本国的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力,导致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不断升值,造成通货紧缩压力。削弱本国的经济实。如果一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会增加本国货币供应量,导致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造成通货膨胀压力。为维持币值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自主性,应该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二、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的定义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自身的收入和支出水平影响国民经济,使其达到理想状态所采取的宏观经济调节政策。(二)财政政策的政策手段(通常也称

6、为政策工具)1.政府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将资金直接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包括政府购买用于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用于项目投资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固定资产和劳务。政府的购买性支出直接形成当期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市场价格和供求,影响生产和就业,对分配起间接影响作。总结:当社会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多时,政府可以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直接增加需求。具体表现为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例如建造高速公路、兴建大型水利设施等。反之,当社会总需求过旺时,政府可以缩减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抑制总需。 2.转移性支出(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不以取得商品和劳务为

7、目的,将资金无偿地、单方面地转移给领受者。(2)转移性支出的两种方式一是政府用于社会保障(例如失业金、养老金、抚恤金等)、财政补贴(例如价格补贴)、公债的还本付息等方面的支出。二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拨付一定的财力。转移性支出是一种再分配活动,用以改变不同经济主体拥有的财力数量,对分配有直接影响,对生产和就业有间接影响。总结:当社会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多时,政府可以提高转移支付水平,直接增加需求。反之,当社会总需求过旺时,政府可以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需求。 3.税收政府支出的来源是政府收入,税收是政府收入最主要的部分。改变税收,既可以改变税率,也

8、可以改变税收总量、结构。一般来说,税率降低、税收减少都可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社会总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反之则情况相反。总结: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不足时,可实施减税措施,抑制经济衰退;在总需求过旺时,可实施增税措施,抑制通货膨胀。4.公债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这样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此时,政府往往通过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并通过公债的发行与偿还影响货币供求,进而调节社会总需求水平,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的效应。公债并不是直接卖给公众或企业,因为这样可能会减少公众与企业的消费和投资,使赤字财政政策起不到应有的刺激经济的作用。公债由政府财政部发行,卖

9、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向财政部支付货币,财政部就可以用这些货币来刺激经济发展,而中央银行买到的公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卖出。应该看到,财政赤字政策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如果国债发行合理适度,能够有效地刺激经济恢复和发展,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目的;反之,就会使经济进一步恶化。(三)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与运用财政政策的实施运用,主要是通过调整政府财政的收入(税收)、政府的财政支出(政府的购买、转移支付、政府的公共投资)以及其他相关财政措施来全面调节影响社会的总需求,从而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因此,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式,政府运用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二是紧缩性财政政策。1.扩张

10、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在经济中存在着失业,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对此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减税,以增加企业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使消费和投资增加,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2)增加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和转移支付,以刺激消费和私人投资,从而刺激总需求、增加就业的目的。2.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对此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增税。以减少企业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使消费和投资下降,达到压抑总需求、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2)减少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和转移支付,以抑制消费和投资,达到压抑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当宏观

11、经济出现衰退(经济萧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失业增加、本币升值、通货紧缩时,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若宏观经济出现复苏(经济繁荣)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就业增加、本币贬值、通货膨胀时,可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三、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定义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等金融变量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政策。由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较难测定,需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两大中间目标得以实现。一般而言,为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可操作的政策手段主要包括:(二)货币政策的政策手段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

12、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在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中央银行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存款按规定的比例计提存款准备金,并存放于中央银行。这个规定的比例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上缴的准备金减少从从而提感放松的标志。反之,如果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3、就会减少货币供给量。案例分析例如,某时段我国大中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6,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0万元存款,要向中央银行缴存16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840万元;中央银行如果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到10,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增加到900万元。中央银行如果将存款准备货币量更多,可见,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能够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经济。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以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能力,减少经济中货币供给量,进而利息率会上升,达到抑制投资、降低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的目的;当经济出现衰退或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商业银行

14、产生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货币供给量增加,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使经济走出衰退或萧条。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其他银行的贷款。作为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被称作“银行的银行”,其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叫做再贴现率。贴现是指企业或个人向商业银行对未到期商业票据进行提前兑取的一种贷款方式。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对未到期商业票据进行提前兑取的一种贷款方式。例如:已知市场贴现率为2,A企业现有一张还有100万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该票据还有2天才到期。该企业急需现金,把这张票据拿到商业银行进行贴现。其具体做法是:商业银行将按照100-1002296(万元)贷放给企业。商业银行

15、按照同样的方法将这张票据拿到中央银行进再贴现。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为1%,于是中央银行将按照100-1001298(万元)贷放给商业银行。显而易见,商业银行的贴现率是随着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的变动而变动。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贴现率与贴现条件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或放松贴现条件时,就会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商业银行就可以增加它对客户的放款,放款的增加又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反之,结果相反。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的表现是:当经济出现衰退或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这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就可以扩大其信贷规模;同时商业银行的利息率也伴随贴现率的降低而降低,进而刺激投资,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以限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这样商业银行难以增加准备金就要紧缩信贷,货币供给量减少;同时伴随贴现率的提高,商业银行的利息率也会相应上升,进而抑制投资,降低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了。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