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京津)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30436680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京津)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京津)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京津)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京津)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京津)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京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京津)(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隋唐至宋元考点一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隋唐(1)中央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起草、审核和执行诏令。三省长官在政事堂集中理政,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2)选官制度: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善。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3)地方行政: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度;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2.宋代(1)中央制度: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实行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2)地方制度: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收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元朝(1)中央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归入中书省。(2)地方制度: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

3、题D.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的这些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他们与宰相集体议政,分化了相权,加强了君权,故D正确。答案D2.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出身”,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而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宋代()A.世家大族左右国家政权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C.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D.党派纷争破坏官僚体制解析依据材料“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出身,在出官、转迁等方面

4、都受到种种限制”可知,宋朝的选官制度多元化,但更重视、重用科举出身的人才,说明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故C项正确。答案C考点二隋唐至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1.隋唐(1)农业: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创制了筒车,农业经济繁荣;隋及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唐中叶后,均田制渐被废弃,促使了赋税制度的变化。(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商业: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唐代都市商业(长安、扬州等)和农村集市(草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市坊分开,政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2.宋元(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并完成。(

5、2)手工业:宋代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3)商业:宋代城市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海外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1.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解析材料只反映出两地茶叶的种植,没有体现出其在农业中的地位,故A

6、项错误;材料两地从事茶叶种植的人较多,“业于茶者七、八”“召采茶人力百余人”,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故B项正确。答案B2.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A.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B.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C.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D.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解析材料“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指的是草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说明草市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所以D符合题意。答案D考点三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1.隋唐(1)思想:佛教、道教盛行,

7、儒、佛、道“三教合一”,但儒学占主导地位。(2)科技: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3)文学: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4)绘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5)书法:楷书的代表人物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的代表人物有张旭、怀素等。2.宋元(1)思想程朱理学: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陆九渊的心学:“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

8、“心即理也”。(2)科技:北宋的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进一步完善和西传。元代的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特别重视农具及农业技术。(3)文学:宋词繁荣,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曲繁盛;宋元时期出现话本。(4)书法:风格多样,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元朝赵孟兆页创赵体。(5)绘画: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6)戏曲:两宋南方出现南戏;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1.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A.推动了理

9、学传播和发展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解析题干中“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推知书院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故A项正确。答案A2.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A.反映了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的地位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的思想发展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不是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学

10、的影响,B项因果倒置,故B项错误;材料中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体现了忠君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文学创作注重“义理”说明文学创作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不是市民阶层,故D项错误。答案C考点四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

11、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特点(1)以“理财”为中心进行全面改革,理财措施突出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的作用。(2)变法主要解决的是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4.评价(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1.“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出()A.新法打击了大

12、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解析“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表明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故B正确。答案B2.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B.司马光和王安石同时代,所以他的观点更可信C.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影响其

13、对历史事实的选择D.历史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生活时代背景的影响解析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司马光、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持相反的意见,近代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高度肯定,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故D正确。答案D考向一唐宋时期官僚体制的运转与创新(1)以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为切入点,考查中央集权的加强。(2)以宋代重史传统为切入点,考查对君主专制的影响。(3)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为切入点,考查唐代的地方治理。考题例证1 (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关联主干唐宋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寻找题

14、眼据题干材料“避亲”“避籍”可知,这一制度是为防止形成家族势力和地方势力膨胀,进而造成地方割据错点诊断宗法体系在我国古代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题干材料与瓦解宗法体系无关;“健全地方行政机构”“完善地方监察制度”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B挖掘认知深度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弊端(1)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加强皇权;节制相权。(2)弊端:相权分属三个部门,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现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弊政。拓展教材宽度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央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2)地方制度:宋代“强干弱枝”,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

15、了地方无权和行政效率低下;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文官政治:“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感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行省制度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考向二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监督(1)以宋代宰相的祖辈任官为切入点,考查两宋社会阶层的流动。(2)从历史演变角度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3)从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入手,考查唐宋科举制的比较。(4)以史料实证为切入点,考查科举制的影响。考题例证2 (2019海南单科,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关联主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