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热点1 家国认同责任意识(鲁)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30436547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热点1 家国认同责任意识(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热点1 家国认同责任意识(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热点1 家国认同责任意识(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热点1 家国认同责任意识(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热点1 家国认同责任意识(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热点专项练热点1家国认同责任意识1.(2019湖北武汉一模)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由此可见()A.礼乐制在楚地广泛传播 B.楚文化体系完全形成C.楚人华夏认同意识增强 D.楚文化神秘色彩浓厚解析楚地本为南方楚文化,楚人引用诗经说明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得到楚人认同,也说明文化的同一性增强,故选C项;礼乐制体现在礼记中,而不是反映民风的诗经中,因而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不能说明礼乐制在楚地的传播,排除A项;楚人引用诗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不能说明楚文化体系的完全形成,排除B项;楚文化多鬼神,而材料中楚人引用诗

2、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无法体现楚文化中鬼神的神秘色彩,排除D项。答案C2.(2019安徽合肥一模)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 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解析题干中“定于一”和“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可知孟子和吕氏春秋都认同统一思想,故选A项;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是在春秋时期,而题干提及的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看出兼并战争过于频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统一逐步

3、成为共识,并非要恢复西周秩序,排除D项。答案A3.(2019广东揭阳一模)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解析通过题干中的“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可知这些口号中的“国”即国家,说明近代社会中,救亡图存是其主题,故选D项;题干中的“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口号,着重点在于“救国”,而不是改善民生,排除A项;通过题干可知,民众希望发展实业来实现“

4、救国”,并没有涉及对民族工业的信心,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发展近代实业的环境问题,排除C项。答案D4.(2019四川广安一诊)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解析从材料中清政府对待出国华侨的态度的转变,可知清政府实行保护华侨政策实际是对外行使国家主权,故选A项;安土重迁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

5、移,与材料中清政府实行保护出国华侨条例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清政府注重保护出国华侨,不能反映清政府对外国的华夷观念转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不能体现出清政府权威得以重塑,排除D项。答案A5.(2019天津十二区县一模)1919年5月上旬,北京爆发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天津,天津各界纷纷成立了救国十人团,其规章中规定:“提倡国货,宁死不买仇人的货物。”抵制日货成为学生演讲的主要内容,其后天津总商会也参与了抵制日货运动。这段材料反映出()A.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天津斗争B.天津斗争是以学生为主体C.北京天津成为五四运动两个中心D.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解析据

6、材料天津各界纷纷成立救国十人团、学生和天津总商会抵制日货可知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北京学生运动直接引发了天津斗争,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排除A项;参加天津斗争的有天津各界的救国十人团、学生和天津总商会,我们得不出天津斗争以学生为主体的结论,排除B项;北京和上海是五四运动的两个中心,排除C项。答案D6.(2019湖南永州二模)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A.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B.扭转了中国在抗

7、战中的不利局面C.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D.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解析1938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在此情况下八路军印发的该课本强调“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故选C项;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已形成,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认识不能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排除B项;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于1937年,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C7.(2019河北保定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民族”一词当今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芮逸夫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构成,体质的、语言的及

8、文化的吸引混合,虽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愿意合在一起”。费孝通先生认为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如果要找一个凝聚力的来源,我认为农业经济是一个主要因素。”材料二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

9、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以中国人治中国。中国者中国(汉族)人之中国”。孙中山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认为中国亡于鞑虏已二百多年”,现在的国“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因此要“将满洲鞑虏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发誓要建立一个真正汉民族的国家”。1923年后,他在宣言文章或演说中多次使用“中国各民族”、“国内之弱小民族”、“中国以内各民族”、“诸民族”等表示中国境内存在着多民族的词汇。并有“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中华民族,实现民

10、族的国家”“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等提法。(1)结合所学知识,请对材料一中关于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因素加以阐释。(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变化及主要原因。答案(1)儒家文化中重视“和谐与一统”具有凝聚力;长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具有稳固作用;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交往密切,血脉相连;传统稳固的小农经济为民族认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地域等要素。(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正确的边疆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民族宗教政策;边疆民族事务机构(理藩院)的设置。(3)变化:以同化为基础,汉族为中心,发展为以平等为基础;从“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发展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原因:清政府统治灭亡后,革命对象发生变化;帝国主义持续侵略,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加深(民族资产阶级认识提高);受到五四运动、十月革命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