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doc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0430585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 2020年4月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成因,困境,道德,措施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 本文简介:社会转型是指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改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然而,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滋生,道德观念产生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 本文内容: 社会转型是指我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

2、来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改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然而,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滋生,道德观念产生激烈碰撞,社会道德发展的滞后性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日益彰显出来,从而使社会陷入重重道德困境之中。为此,迫切需要我们了解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探析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成因,正确认识社会道德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寻求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困境的破解对策。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表现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已有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多少会

3、受到冲击和挑战。社会新旧道德发生更替和冲突,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激烈碰撞,社会出现众多的道德负面效应,陷入重重道德困境之中,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 一) 分配不公贫富悬殊 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给许多人创造了市场机会和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富裕起来。但是有些人不能遵循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只顾自己及家人的发展,未能带动其他人踏上富裕道路。近年来,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也千差万别,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日益彰显社会分配不公导致人们间的利益严重失衡,从而失德败德现象产生。 ( 二) 诚信缺失信任危机诚信

4、缺失问题相当严重。有的地方政府信用缺失导致政府形象不好、公信力下降,老百姓不信任政府、仇官情绪浓烈。企业信用缺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到市场的各个角落,类似地沟油毒奶粉毒胶囊病死猪肉等恶劣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直接危害到人民大众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着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还影响着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和地位,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国际信任危机,严重阻碍我国企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人际信任缺失,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2009 年的天津许云鹤案给人际信任造成非常大的负面效应,致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社会道德冷漠现象时有发生。 ( 三) 道德评价标准多元 道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个体或群体的

5、行为和活动,作出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价值判断,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道德评价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而这个标准随着市场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会发生巨大变化,存在着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需求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和规则多元化,人们更容易受到双重道德评价标准甚至多重道德评价标准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所做出的道德评价肯定是多元化的,有的还会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之中。 ( 四) 道德价值选择紊乱由于道德评价存在双重标准甚至多元化标准,社会上任何一种活动、行为、现象都会受到不同的道德评价,再加上人们受教育程度不同、道德认知水平不同、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不一样、心理素质有差异,也会深

6、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价值选择,使人们所作出的道德价值选择发生紊乱,存在极端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给社会道德困境埋下了伏笔。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成因分析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不同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着重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问题和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 ( 一) 道德发展相对滞后 道德的发展轨迹和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同向的,但决不是简单同步的。以往旧的道德观念可能将会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而新的道德观念要转换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又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1.当前社会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教育与道

7、德建设途径仍存在创新不足问题,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认知、道德评价标准、道德价值选择产生了某些变化。我国道德发展相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显得有些滞后,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难以约束和规范新时期滋生的不道德行为,这样社会容易陷入道德困境之中。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约束和调节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如 2001 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006 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

8、工作实践中严格遵循。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不少人以利己主义为中心,在个人权力、物质利益、金钱等面前迷失自我,是非判断、善恶观念丧失,行为判断被物欲诱惑所干扰,现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行为,因此出现了诸如权力不用过期作废不捞白不捞等观念,继而引发坑蒙拐骗、损人利己、贪污腐败等恶劣的道德失范行为和现象。 ( 二) 法制不全保障不力 近年来,各种新闻媒体曝出很多不道德的行为现象和事例,涉及到社会的各种领域。当道德规范难以调整或规避这些伦理道德缺失现象时,那就尤为需要用法律来维护道德的底线,追究不道德行为人和相关管理部门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法律法规的不健

9、全和执法不公正、执法力度不强可能会导致不道德的人和事大量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缺乏对公民救助行为的立法保护和帮助,无形中提高了当好人的风险成本,造成了好人难做的道德困境。另一方面,对不道德行为惩罚不力,不道德行为成本太低,导致产生竞相效仿的破窗效应2.目前,个别地区出台了对公民救助行为进行立法保护的规定,如深圳市 2013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保护的空白。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相关法律来为见义勇为者解除法律风险,进行法律保护,这种法制的缺失易造成社会上好人好事难做的道德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也在逐步

10、发展,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制度建设日益受到重视,趋向完善。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社会保障措施缺乏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果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且有效执行,人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保障目标就能得以实现。老人的衣食起居、医疗等问题都有较好的社会保障,社会上类似南京的彭宇案和天津的许云鹤案为老人提供帮助反被诬陷讹诈的案例发生的可能性会减少,甚至会杜绝,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好转。 ( 三) 市场经济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市场带来了生机,活跃了经济,促进了经济腾飞。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社会上有些市场主体为了

11、追求最大程度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无视经济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不择手段狂热追求经济利益,诚信缺失、欺骗造假,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2008 年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获取巨额利润,非法生产和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液态奶制品,导致全国大量婴幼儿患肾结石,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给许多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致使社会信任危机加深。 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发展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市场经济有两个基点: 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追求利润最大化,每一个现实个体都追求

12、利益最大化。这两个最大化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形成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它又可能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阻力: 如果放任这两个最大化,不进行适当的监管包括道德规范,就必然导致互相欺诈、物欲横流,市场经济的秩序就无法维持3.市场经济具有趋利性、自发性和盲目性等特点,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营主体容易产生和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易做出见利忘义、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但是,市场经济和道德并不是二律背反,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诚信经济,我们要减少或防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发挥社会道德规范的引领作用,促进市场

13、经济良性健康持续发展。 ( 四) 党风政风不良影响 党风政风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党员领导干部腐败问题和政府公信力缺失方面。在我国党政部门内存在不少贪污腐化、不作为乱作为的党员领导干部,抹黑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极度腐蚀了社风民风。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直接关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官风正则民风淳,官风不正则会败坏社风民风。 有些官员不但没有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反倒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徇私枉法、权力寻租、损公肥私、违法乱纪,官德缺失严重,极度污染了党风政风,从而给社风民风带来不良的影响。 党员领导干部之中存在不正之风,会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和了解信息的手段更

14、加便捷,渠道更加多样。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在增强,通过手机终端就可以获取信息和浏览信息,但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缺乏甄别能力,往往容易被误导。尤其是青少年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把网络传播的极少数个例事件当成是生活的常态,从而变得冷漠,甚至去模仿,扭曲了社会心理。有些媒体和从事传媒的工作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感,丧失职业道德,为了极力吸引大家的注意,为了谋取利益不顾一切,片面报道、主观报道、浮夸报道甚至虚假报道时有发生,致使社会舆论偏离了正确方向,误导了读者听众观众,带来不良的社会负面效应。 ( 五) 道德教育缺乏实效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和日常实践逐渐形成的结果。高尚的道德品

15、质塑造和健康的道德人格养成离不开道德品行教育。但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道德品行教育方面存在着客观上的不一致性和不同步性,社会上出现的不道德行为的个案也会间接影响着家庭和学校的道德品行教育效果,甚至会使得不少人在进行道德价值选择方面变得模糊不清,导致道德品行教育缺乏实效性,社会上不道德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良好的道德环境营造产生了阴影。 我国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教育都开设了相应的思想品德课、政治理论课,取得了一定的道德教育成效。但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具体施教实践过程中存在不足,一些学校和家长迫于学生孩子升学就业等竞争压力,有重知识轻素养、弱化道德礼教的倾向和举动,道德教育方式比较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