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语文命题研究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讲考点分析突破

上传人:萌** 文档编号:130365835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语文命题研究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讲考点分析突破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语文命题研究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讲考点分析突破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语文命题研究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讲考点分析突破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语文命题研究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讲考点分析突破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语文命题研究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讲考点分析突破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语文命题研究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讲考点分析突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语文命题研究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讲考点分析突破(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分析突破命题角度1 分析或补充论据(2018山东烟台)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8分)向匠人致敬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记下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就占了较大的比例。无论走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他都有记录。正是凭了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与计算机时代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竟是同一个方向。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为应对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批评,他琢磨出了这样一个“笨办法”:每天,准备一尺见方的纸,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等写完后,前面纸也干了,再折四格写;最后用此纸写行草。如此,他苦

2、练了两年才告一段落;后来,在北京又续练各种碑帖。苦练了20年,沈尹默终成一代大家。从表面上看,无论是竺可桢还是沈尹默,确乎够“笨”够“拙”,他们几乎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投入于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虽然,他们最后成功了,但是从投入产出的绩效比看,似乎太差劲了。如果他们能够走点捷径,再玩些诸如自我包装之类的花样,不也能够早早成名吗,何必如此折腾自己呢!殊不知,缺少了时间的积淀,缺少了艰辛的努力,谁能保证其气象研究和书法创作的质量?由此观之,所谓“笨人”,那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事实上,只有下过“笨功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笨功夫”,不是平庸,不是呆板,更不是不动脑筋,而是对事物发

3、展规律的尊重。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作品异数中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为量的积累,可应用于所有领域、所有学科。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了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 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否则,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那注定走投无路。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人。说到底,

4、就是要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匠人”。1文章开头从竺可桢和沈尹默的事例写起,其作用是_。(2分)【解析】 本题考查判定论据类型并分析论据作用。首先要弄懂论据的概念和分类,明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判定依据。然后根据给出的竺可桢和沈尹默的事例,确定其为“事实论据”。接着根据这两个事实论据所处的位置,分析第段与下文之间的关系,发现第段是在第段列举事实论据的基础上引发的议论,引出“笨”的论题,下文通过围绕“笨功夫”“笨人”的分析论证,最终在篇末推出中心论点。而围绕这个论点,竺可桢和沈尹默的事例,还起着证明中心论点的作用。2.下面哪些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说说理由。(4分)材料一曹雪芹“披阅十载,增

5、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材料二川航机长刘传健,在机舱玻璃突然爆碎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意志力,克服高空失压和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低温,成功让飞机迫降在了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119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这一壮举被民航业界专家称为“奇迹”。材料三当今娱乐圈出现了许多所谓的“网红”,他们靠精心设计包装,网络海量传播,一夜成名,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却又都销声匿迹了。【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事实论据的能力。筛选论据,要在分析选文论点和论据类型的基础上进行。结合选文最后一段,围绕“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人”等关键语句,分析

6、三则材料,明确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事例符合论点,能够证明论点;娱乐圈“网红”昙花一现的经历与选文段的内容相符,属于反面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而材料二中刘传健的例子属于艺高胆大、胆大心细、惊人毅力等角度的论据,对证明本文的论点无意义。_3下面各项与本文表达观点不符的一项是()(2分)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B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和筛选道理论据的能力。本文的论点在文末,抓住论点中的“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人”等关键语句,分析四个选项,明确

7、:A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强调肯下“笨功夫”,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内涵,符合本文观点。B项,该选项强调“有恒”,这与“笨功夫”,专注于事物本身的说法也是相符的。C项,“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与“笨功夫”,专注于事物本身的说法也是相符的。D项,“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表达战胜困境、经历磨难才能成功的内涵,与本文论证的论点不符合。所以答案选D。【方法指导】1如何分析论据论据是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的。当文章只有一个总论点时就直接支撑论证中心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有可能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

8、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要答对此类题目,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主旨上的细微差异。论据分析的解题方法:事实论据的分析,事实论据(人物事件成果精神)作用(充当事实证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论点,使论证更具体,增强文章说服力)。道理论据的分析:道理论据(人物名言)作用(充当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论点,使论证更严密,更具有说服力)。2如何补写论据首先要审清题目,是补充事实论据还是补充道理论据。如果补充事实论据,可举名人事例,更有说服力,并能展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9、无中生有。一定要围绕论点去写。要准确,依据论点把握论据的本质特征,然后用语言准确地表述。要真实,材料不虚假,不张冠李戴。要简洁,凡与论点没什么关系的情节过程都是多余的。写道理论据时,论据要与论点一致,所写的名言、格言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与原文对照,认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补写论据题的答题步骤:判断清楚要补充的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选择补写的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所补写的论据形式繁简及句式要与原有论据相似;陈述论据,确定能证明论点;通读检查,避免失误。(2018江苏盐城)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14分)“咬牙”是一种修炼向贤

10、彪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唯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

11、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

12、,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_。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唯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人民日报2018年5月15日,有删改)1文章段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3分)_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_3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_4.模仿第段画线句的句式,给本段补充一个论据。(3分)_命题角度2 品味议论文语言(2018四川攀枝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