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给氧疗法PPT参考幻灯片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30263464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7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给氧疗法PPT参考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儿科给氧疗法PPT参考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儿科给氧疗法PPT参考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儿科给氧疗法PPT参考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儿科给氧疗法PPT参考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给氧疗法PPT参考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给氧疗法PPT参考幻灯片(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科氧气疗法 氧是维持人类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但人体内氧的贮备极少 人体代谢所需的氧靠呼吸器官不断地从空气中摄取 并借助循环系统和血液系统的功能运往全身的器官和组织 故缺氧可导致体内的代谢异常和生理功能紊乱 严重者可致使重要的脏器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甚至危及生命 概述 概述 概述 引起组织缺氧的常见原因 呼吸系统疾病 肺泡通气不足 弥散功能障碍 通气 血流比例失调大气性缺氧 高原地带氧耗量增加 发热 甲亢氧运载障碍 严重贫血循环障碍 心功能不全 休克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 氰化物中毒 定义 氧气疗法 是指通过简单的连接管道在常压下向气管内增加氧浓度 FiO2 的方法 以提高肺泡氧分压 PAO2 加大

2、呼吸膜两侧氧分压差 促进氧弥散 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和血氧饱和度 SaO2 用于纠正缺氧的治疗方法 简称氧疗 氧疗目的 氧疗的最终目的是维持适当的组织氧供 1 纠正低氧血症 2 减轻慢性缺氧的症状 3 维持PaO2 60mmHg或者SaO2 90 以避免组织缺氧 吸氧浓度计算公式 吸氧浓度 4 吸氧流量 21 8 流量调节钮 10 流量浮珠 氧疗的适应症 由呼吸 循环 神经系统病变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 发绀 血氧饱和度 85 PaO2 7 33kPa者 重度贫血 休克及有缺氧表现的其他危重患儿 一氧化碳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 溺水 电击等意外 新生儿窒息 氧疗的适应症 鼻导管 优点使用

3、方便 耐受良好 活动自如 方便吃饭及交谈 缺点分钟通气量大的患者很难达到高的吸入氧浓度 6lpm时 FiO2不再增加 不能用于鼻道完全梗阻的患者可能引起头痛或粘膜干燥 容易移位 低浓度氧疗装置 鼻导管给氧 鼻塞 简单 方便 价廉 氧疗的适应症 选择质软的鼻导管 管壁的前段涂以石蜡油 清洁鼻孔后插入鼻腔 插入深度一般为1 5 2cm 若用有双侧孔的鼻导管 则应将侧孔对准患儿的鼻孔 用胶布 对皮肤无刺激 将鼻导管固定在鼻旁 另一端接氧气 吸入氧浓度一般低于30 本方法虽简单易行 但小儿不易接受 且分泌物容易堵塞官腔 因此应用此方法给氧要经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及时清洗 低浓度氧疗装置 鼻导管给氧 普

4、通面罩 缺点很难达到高FiO2 60 影响进食 咳痰可能导致皮肤刺激FiO2也不恒定 低浓度氧疗装置 面罩法 简单面罩 无储气囊 有气孔 优点吸入氧浓度略高于鼻导管0 35 0 55 氧疗的适应症 将用塑料或橡胶制成的面罩固定于口鼻上方 另一端与通过水瓶的氧气管道相连接 此方法需要较大的氧流量 一般为5 8L min 此时吸入氧浓度为35 45 当患儿不能耐受鼻导管给氧或效果不好时 则可改用本方法 但用此方法时 漏斗容易移位 故应注意密切观察 随时调整面罩的位置 低浓度氧疗装置 面罩法 氧疗的适应症 头罩大多由有机玻璃制成 按年龄的不同选用大小合适的头罩 给氧时 将小儿的头部置于头罩内 头罩上

5、有两个孔 一个用来连接氧气 另一个为出气孔 将氧气流量调整到5 8L min 则吸入氧浓度可达50 60 应用此方法不用在鼻腔内插入导管 也不必在面部固定面罩 因此小儿容易接受 但是头罩内应保持一定的空间 如果头罩内的容积太小 患儿容易感到憋闷而出现烦躁不安 另外还应注意头罩内的温度和湿度 若温度较高可放置冰块降温 是头罩内的空气湿冷舒适 达到良好的给氧效果 头罩给氧法 氧疗的适应症 此方法主要是使呼吸道保持正压 避免肺泡早起闭合 使一部分失去通气的肺泡扩张 增加氧气的交换面积 提高血氧浓度 对经用各种给氧方法仍不能缓解缺氧症状者 可使用此方法 本方法可通过简易正压给氧装置或呼吸机来完成 连续

6、正压给氧 连续正压给氧 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 注意事项 在给氧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及管道通畅 须经常检查氧气流量及管道情况 面罩位置 头罩内的温度及湿度 吸入的氧气必须通过湿化瓶 以减少呼吸道黏膜的干燥 瓶中的水量以1 2为宜 以防止当氧气泡过大时将水冲入输氧管内 若为肺水肿患儿 则可将水换成35 的乙醇 不同吸氧装置的用途 一 不同吸氧装置的用途 二 氧疗初始设置 氧疗的并发症 呼吸抑制 CO2蓄积吸收性肺不张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形成氧中毒火灾危险湿化或雾化系统微生物污染 氧疗的并发症 控制性氧疗 患有慢性肺部疾病 型呼吸衰竭的病人 呼吸中枢对CO2的改变已不敏感 病人依赖

7、低氧的刺激作为呼吸驱动力来维持其通气量 一旦吸入高浓度氧 驱动作用消失 病人通气量下降 CO2蓄积进一步甚至有达到CO2麻醉的危险 一 呼吸抑制 CO2蓄积 正常情况下 呼吸空气 O2为21 N2为78 时 肺泡内氧被吸收后 留下氮而维持肺泡的膨胀不致于塌陷 当吸入高浓度氧 O2 60 后 肺泡内大部分氮被吸入的氧所替代 由于肺泡内氧迅速弥散进入循环 肺循环吸收氧的速度超过吸入氧进入肺泡的速度 就会出现肺泡萎陷发生肺不张 预防的方法 吸氧浓度尽可能不要超过60 若施行通气治疗 可用呼气末正压通气 二 吸收性肺不张 妊娠四月的胎儿后视网膜才开始出现血管 直至足月娩出后一个月 才完成血管化过程 此

8、期间 视网膜上未成熟的血管 易受氧的损害 发生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形成 导致永久性失明 新生儿吸氧应注意 吸氧浓度FiO2不要 40 三 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形成 失明 氧中毒是氧疗最主要的毒副作用 尽管发生率很低 但发生后危害严重 应引起重视 氧中毒导致急性肺损伤 出现类似ARDS样改变 目前认为氧中毒主要的机制是细胞内产生氧自由基或其它化学活性的氧代谢物 引起氧中毒的唯一原因是长时间高浓度吸氧 但究竟给氧浓度的安全界限是多少 至今认识尚未完全一致 普遍认为常压下吸氧浓度在60 以下是安全的 不会引起氧中毒 四 氧中毒 临床观察表明 1 常压下吸入纯氧6小时就可能出现呼吸道粘膜的损伤 2 吸纯氧超过24小时即可发生氧中毒的典型改变 3 临床中进行无创氧疗时 FiO2很难超过60 80 不必担心会发生氧中毒 4 但在机械通气时 由于此时FiO2能得到有效保证 因此应尽量将FiO2控制在60 80 以下 以防止氧中毒的发生 四 氧中毒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检验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