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0247339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生产建设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疆生产建设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疆生产建设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生产建设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兵团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2020届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一全部、必修二第1-5单元 考试时间:100分钟本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当周代贵族从周王那里接受头衔或封号时,他们把这些头衔、封号刻在礼器上,向祖宗汇报。与此相反,战国时期虽然农民的赐姓或者封号显示其地位是政治秩序中、法律意义上的名自由人,却被刻写在最终上交给君主的登记簿上。”这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 分封制的社会基础扩大B. 农民已

2、摆脱贵族政治压迫C. 君主权威出现专制趋势D. 宗法关系已丧失政治意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战国时期虽然农民的赐姓或者封号显示其地位是政治秩序中、法律意义上的名自由人,却被刻写在最终上交给君主的登记簿上”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主对农民的户籍的控制,体现了君主权威出现专制趋势,C正确;农民并不是分封制的社会基础,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农民与贵族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已丧失政治意义,排除D项;2.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这一变化表明A. 宗法制已

3、退出历史舞台B. 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C. 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D. 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也是贵族政治的体现;而“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这说明当时已经不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因此上述的规定是为了适应秦朝以来统一新形势而做的调整。故答案为B项。A项,秦朝以后皇位的继承制度依然体现了宗法制,宗法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材料是爵位制度的变化,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的说法与材料中“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不符,排除;D项,材

4、料只是在客观阐述爵位制度的变化规则,不能说明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排除。3.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A. 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B. 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C. 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D. 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首先说天子诸侯之间基于分封制的权利义务,后说反映宗族观念的宗法原则,故体现了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提及抵御外族的问题,排除A;材料不单单在强调政权如何统治的问题,也强调了宗族内部应如何相处的问题,排除C;D

5、项只看到了诸侯应履行的义务,过于片面,排除。4.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 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C. 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D. 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国野分治,战国以来,国、野差异逐渐消除,国家通过户籍制度,利于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先秦政治制度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到国家土地制度的确立,故A项错误。C、D两项题干并未涉及,故错误。5.对于汉初

6、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而导致短命而亡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汉族恢复分封制的认识。A. 都基于汉初巩固政权需要 B. 缺少与周代分封制的对比 C. 后期的观点更具有全面性 D. 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着结论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内容论述了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的不同观点,指出传统观点认为刘邦吸取秦灭亡的教训而恢复分封制,但有人认为是基于楚汉相争时期分封的继续,也有人认为刘邦受到宗法制影响的结果,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往

7、往不同,说明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着结论,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原因的不同研究结论说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而影响研究结论,无法得出都基于汉初巩固政权需要,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汉朝分封制与西周分封制的对比问题,无法得出缺少与周代分封制对比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历史研究中不同时期受历史条件及研究者视角等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观点,不能说后期的观点更具有全面性,故C选项错误。6.唐朝赋税之事,归尚书省负责,开元之后,权移他官。设有转运使、盐铁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其目的在于A. 增加政府税收B. 完善中央官制机构C. 削弱丞相权力D. 增强统治阶级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根

8、据材料中“唐朝赋税之事”,开元之前,“归尚书省负责”;“开元之后,权移他官”,并且“随事立名,沿革不一”,反映的是(尚书省)丞相的职权被转让给了其他官吏,这主要是来削弱宰相的财权,表明丞相权力日益分散,逐渐削弱。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赋税增加,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丞相权力的转移,不是官制的完善,排除;D项,材料描述的是丞相职权被转移,与统治阶级力量增强与否无关,排除。【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

9、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7.明代规定:凡内官或内使(皇帝身边的官员或太监)传旨,内阁和各衙门必须覆奏皇帝,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这一规定反映出明代 A. 皇权专制开始渗入各部门 B. 注重政治权力规范化运行 C. 内阁大臣的职权得到扩大 D. 行政决策正确性得到提高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可知,这时期形成了这样的行政程序: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再次

10、直接得到旨意后”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才能执行,这个过程强调了政治权力的规范化运行,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明代皇帝身边的官员的传旨,由内阁复奏皇帝,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没有涉及到皇权专制渗透到各个部门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传旨奏章得以施行的程序,没有体现内阁大臣的职权扩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明代注重政治权力规范化运行的问题,无法提高行政决策的正确性,故D选项错误。8.后汉书卷七十六王景传载: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任庐江(地处淮南江北)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度,教用犁耕,由是耕辟倍多

11、,境内丰给。”这反映出当时庐江地区A. 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B. 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解C. 农业灌溉耕作技术革新D. 农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答案】A【解析】【详解】从“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度,教用犁耕,由是耕辟倍多,境内丰给”可以看出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A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犁耕”,并没有具体涉及到农业灌溉耕作技术革新,排除C项;农民思想没有在材料中出现,且成为社会共识也没有反映,排除D项;9.图为考古发现的元代印刷的商品包装纸“裹贴”实物,上面的文字是“家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见(现)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

12、西面东开铺”“”“不误主顾使用”。这一考古实物反映出A. 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B. 佛敦思想出现兴盛局面C. 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成熟D. 商品生产已有名牌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家打造”“见(现)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开铺”“”说明材料中的“裹贴”是印有店铺经营广告宣传或商品说明的包装纸,“裹贴”的使用说明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故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由于城市商业的发达,商品包装应用了一种叫“裹贴”的东西,没有涉及佛教思想有关的问题,故B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内容与活字印刷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无关,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中的“裹贴”是印有店铺经营广告宣传或商

13、品说明的包装纸,而不是商品的品牌,材料内容与商品的名牌无关,故D选项错误。10.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A. 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 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 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 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俑,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

14、半岛,故C正确。材料知识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错。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错。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故D错。11.公元前462年厄菲阿尔忒进行改革,剥夺了雅典战神山贵族会议(长老议事会)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此次改革A. 打击了贵族的政治特权B. 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统治基础C. 取消了对公职人员的监察D. 确立了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剥夺了雅典战神山贵族会议(长老议事会)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可知,此次改革打击了贵族特权,故A正确。BD材料无法体现,故错。“剥夺了贵族会议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并非监察,故

15、C错。12.公元130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指示法学家犹里阿努斯把历年来的行政长官告示全部加以整理校订,并进行必要修改。后经哈德良咨请元老院决议通过,并予发布。此后,凡行政长官告示皆以此为标本,不得擅自更改或标新立异。罗马帝国的这一做法反映出A. 立法活动服务于政治需要B. 立法的民主基础得以加强C. 少数法学家垄断了立法权D. 行政官员的立法权被剥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罗马皇帝哈德良指示法学家”“ 凡行政长官告示皆以此为标本,不得擅自更改或标新立异”可知皇帝通过立法手段来加强行政集权,体现了立法活动服务于政治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立法的民主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法学家被指派整理告示,并不能说明少数法学家垄断了立法权,故C项错误;行政官员没有立法权,故D项错误。13.“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张或活动。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以下属于“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A. 鸦片战争B. 英法的殖民战争C. 杜鲁门主义D. 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答案】C【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