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中历史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pdf

上传人:weil****i173 文档编号:130246325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高中历史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安徽省高中历史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高中历史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高中历史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pdf(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安徽省滁州二中高中历史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斯大林模 式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影片 列宁在1918 经典片段 提问 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 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 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 讲授新课 一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 背景 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1918 1920 1 政治与军事上 国内 反革命势力猖獗 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

2、政权 国际 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 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 力量 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 经济上 粮食严重缺乏 经济极端贫困 2 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 财力 支持红军 战胜敌人 3 内容 1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2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3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4 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合作探究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其中 对农民利益 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 为什么 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 国民经济十分困难 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 所以根 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 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4 特点

3、 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 评价 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 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 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2 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 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军事上的 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 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 4 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 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 人的利益 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二 新经济政策 1 背景 1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 加上自然灾害 经济

4、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濒临崩溃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俄共 布 需要 2 寻求新的模式 2 概况 时间 目的 时间 1921 年 俄共 布 十大 召开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的决议 目的 解决危机 稳定政权 3 内容 1 农业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稳定了政治形势 2 工业 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合作探究 2 有人说 新经济政策这允许部分资本企业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这是在发 展资本主义

5、 与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相比 它是在搞资本主义 你是怎么认为的 新经济政策是将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 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 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最终建设社会 主义的经济制度 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 营 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 3 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促进了商品流通 4 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 特点 1 从俄国国情出发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

6、主义建设 2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是否要发展资本主义 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特点 管 理 方 法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经 济 体 制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 实质 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核一定程度上 恢复和发展 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 最重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6 评价 1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 1925 年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的实

7、施 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2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 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4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丰富和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 合作探究 3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有何启示 1 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 2 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3 3 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4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道路是坎坷地 合作探究 4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不同点 1 背景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

8、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 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是因为1929 1933 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的政治 经济危机 2 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 3 根本目的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巩固工农联盟 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4 方式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住 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 5 侧重点不同 新经济政策的侧重点是农业 罗斯福新政的侧重点是工业 6 作用不同 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经济生产恢复到战前的

9、水平 巩固了工农联盟 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相同点 1 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 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 2 都缓解了危机 3 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4 在农业政策上都主张国家对农业进行干预或调节 以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 从而巩固政 权 三 斯大林模式 什么是 模式 吗 模式 英文 Mode 一词的本意是指 事物的标准样式 当 模式 这个词被用于形容 一定社会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时 它所具有的含义应该是指一定政府代表统治阶级组织社会 的经济 政治 文化生活时所提倡的理念 所组建的体制和所采取的政策 方针等 斯大林 意为 钢铁般的人 他

10、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 岁时候 就成为了一位职 业革命家 1905 年 他第一次见到列宁 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 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开 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 背景 1 国际形势 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 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2 政治形势 1922 年苏联成立 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上台 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 的领导地位 3 经济形势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苏联经济迅速恢复 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 后 20 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5 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 4 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 沙皇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奴制国家 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

11、改革 后虽然走上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但仍存在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从经济上讲是一个小农经济占 4 主导地位的 落后的农业国 从政治上讲 长期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 专制主义的意识形 态根深蒂固 而且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 5 思想环境 斯大林多次在国家问题上强调 阶级的消灭 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 路 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 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权 才成车次铲除 垂死的阶级的残余 6 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 粗暴 非凡的意志力 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 对客观规 律则尊重不够 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 2 含义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 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它是苏联在特定

12、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3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A 工业方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农业 轻工业提供资金 合作探究 6 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 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 2 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3 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B 经济体制方面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合作探究 6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 利 与当时的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弊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片面发展重工业 造成农 轻 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 后来越 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C 农业

13、方面 农业集体化运动 合作探究 7 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失误产生了什么严重影响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 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 的发展 4 特点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5 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的出现 有其历史功绩 也存在很多弊端 1 积极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 迅速实现工业化 苏联称为工业强国 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 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

14、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是苏联对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 弊端 政治上 高度集权 破坏民主集中制 导致社会缺乏民主 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 干部职 务终身制 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上 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牺牲农 民利益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日益僵化 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不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5 合作探究 9 中国有没有实行过 斯大林模式 与 斯大林模式 相比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20 世纪 50 70 年代末实行过 启 示 1 制定经济政策时 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 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3 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