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0230461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1. 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20世纪初,随着光电转换技术的突破,世界第一座广播电视台于1928年在美国安家落户,这是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电视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听”时代。麦克卢汉曾这样评价电视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电视是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同事延伸。”而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托尼.施瓦茨更是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第二个上帝”,他认为无所不在的电视电波就像上帝一样,向它的信徒布施感情,知识,情趣和道德观念,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作为20世纪最大的文化神话,电视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传播习惯,而且深刻地影响

2、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由于电视即时传播的优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如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多国部队的第一颗炸弹落在伊拉克境内的同时,CNN的消息也随之传遍了世界各地;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时候,通过电视,全球几十亿观众在第一时间目睹了这一世纪灾难;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之后,各个电视频道的实况直播所带来的震撼,更是深入到每一个普通观众的心里。事实上,各种受众调查结果也表明,虽然新的媒体形式不断出现,但是通过收看电视来了解新闻时事目前仍然是人们最主要的收视工具。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通过对周围世界的了解来满足自我对社会环境重大变动的认知欲和知情权,并以

3、此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存在。因此,电视新闻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间内将无可替代。 另外,由于新闻节目能最直接地体现政府对内对外的政策,立场和态度,最有利于迅速地提高媒体知名度,树立媒体在受众中的威信。因此,打造新闻节目已成为各大电视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磅武器”。正如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断言:一个没有新闻节目的电视台毫无价值!2. 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以评论栏目为例) (1)时效性不强 电视传媒的特点就是快速和现场感,强调第一时间报道和第一解释权。然而大多数电视新闻评论栏目都存在着新闻性不强,尤其是时效性不强的缺点,个别栏目宣传色彩过浓,“炒冷饭”、“打死老虎”似乎己

4、成为常态,直接导致了电视受众关注度的下降和转移,严重影响了收视率和传播效果。 (2)评论色彩淡薄,重述轻评 目前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展示事实和过程方面比较生动、具体,叙述也很流畅,吸引人,然而在对事实后面的评论还存在观点不清、说理论证不透、缺乏政论性的问题。只注重用电视画面来表现或者叙述事件过程,而忽视了对政论性的追求和体现,整个节目观点不明确,缺乏锐气,评论不到位,缺乏一针见血,不能为受众、社会提供一个自由交换观点的市场,一个公共的论坛,不能给人启发和思想的碰撞。 (3)个性化缺失 个性化缺失包括栏目个性化和评论人个性化缺失。目前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既定形式陈旧,评论题材狭窄,表现形式单一

5、。体育,财经,证券,音乐,社会新闻等领域品牌评论栏目缺失,很多电视新闻评论题材都集中在政治或者政策层面,不但存在着重复的现象,可评论的空间和力度也很狭窄。其评论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模式化和同质化的问题,总体质量不高,很多节目都没有做到完全遵循电视传播的规律,存在着定位模糊,制作手段雷同的问题,如焦点访谈时至今日,形式已经显得单一和刻板,栏目特色逐渐淡弱。一些电视新闻评论中的主持人和评论人都还停留在背稿子和陈述的阶段,只是起到了串场的作用,其对评论节目的特点、评论的内容、评论话语的口语表达都不能自如地驾驭和把握,缺乏真知灼见。3. 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 (1)消息型新闻节目:多样化的节目形态并存

6、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开始了内容先于形式的探索路程。“传播内容的拓展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职能从单一向多样化演进的第一步,也是电视新闻改革中迈出中国电视新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1981年,新闻联播迈开了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首先打乱了原有的国内新闻,口播新闻和国际新闻三大块的僵硬模式,开始按内容混合编排,并且缩短了单条新闻长度,增加了新闻提要,这样一来,单位时间内的新闻内容更加丰富。电视新闻开始渐渐跳出了“形象化政论”的圈子。198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开始补充新鲜血液,陆续增设了午间新闻,晚间新闻,英语新闻等栏目。地方台也纷纷效仿并推陈出新,如广东电视台的国际纵横,上海电视台的晚

7、间新闻。此后,新闻栏目化成为电视新闻发展的一种潮流。在21世纪初,中国电视新闻出现了一种新的形态电视民生新闻,一种“以电视的叙述方式展现市井百姓的生活现场,以及报道以贴近民众生计的政治,经济事件等为主的一种新闻样态。”这些节目以“关注民生,民本表达”为主要特色,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的一些老框框。用平民的视角体察百姓的需求,形式活泼,大多采用和观众互动的模式,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在播报形式上,也一改以往正襟危坐的“播”新闻样态,以“说新闻”“讲新闻”的方式娓娓道来,和百姓平等交流。这种“价值取向上的民众贴近性,传播形态上的平民可亲性,舆论监督上的公众平台性”使作为传播内容的百姓民生也在电视媒介中找到

8、了展现原生态魅力的窗口和平台。(2) 专题评论型新闻节目:有特色的深度形态 我国初期的观察与思考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一系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基本都沿袭一种评论模式,即主观意见与客观报道相结合的夹叙夹议的评论形态。当时,这种兼顾语言评论和电视画面优势的评论形态受到了好评,形成了电视新闻评论的独特风格。虽然,这种用事实说话的发言方式符合电视画面表现的要求,但评论的精髓观点不够鲜明突出,受众在分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时容易产生误解,客观上削弱了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功能。为了彰显评论特色,中央电视台又创办了央视论坛国际观察等新闻评论性栏目和新闻会客厅共同关注声音等含有评论性言论的节目。在这类节

9、目中,新闻事件仅仅成为一个切入点,媒体借以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清晰的观点,给受众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意见性信息。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央视论坛为标志,电视新闻评论开始浓缩事实报道,将新闻作为背景,由“评事”走向“论理”,通过嘉宾的声音表达媒体的观点。例如,在“查办渎职侵权要有新说法”这期节目中,嘉宾以王怀忠渎职受贿案,彩虹桥垮塌事件等新闻事实为背景,透过事实中传达出的信息,指出当前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是渎职侵权案件的高发部门,一针见血,振聋发聩。而这样的公开讨论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凸显了电视媒体作为“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的职能,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3)杂志型新闻节目

10、:个性化的“华丽”包装 在国内,开新闻杂志类节目先河的是上海电视台。1987年6月,一向“敢为天下先”的上海电视台借鉴国内外同行的经验,推出了全国第一个社会多视角的杂志型电视新闻专栏节目新闻透视,主持人是李培红。该栏目突出新闻性,时效性和社会性,兼顾知识性和服务性,每周一期,每期30分钟,设有纵与横长焦距广角镜等若干小栏目,节目突破了新闻完全在演播室播报的形式,主持人常常亲临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在播报风格上也与传统的新闻播报有所区别,多了一些对民众的关切,该栏目推出后即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收视率飙升。随着电视传播节目意识的提高,名牌栏目渐渐成为电视台之间竞争的重要支撑,栏目化和板块化成为当时电视节目改革的突破口。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于早间七时正式开播。它的诞生不但开创了新闻杂志式的早间节目新模式,而且还响亮地提出了“真诚面对观众”的传播理念,正式拉开了中央电视台深化新闻改革的序幕。如今,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节目形态出现,虽然这些新的节目形态可能不会再像以前东方时空横空出世时带给人们那样强烈的震撼,也不会引起诸如“播新闻”和“说新闻”孰是孰非的强烈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种节目形态的出现都在为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进行新的尝试。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电视新闻事业已经走向成熟,节目形态的复合与多元已成为她阔步前进的生命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