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三化学期中考试.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0114611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高三化学期中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辽宁高三化学期中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辽宁高三化学期中考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高三化学期中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高三化学期中考试.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沈阳二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钟2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 Ca 40第I卷(54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54分)1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ACO2 H2SBC2H4 CH4CCl2 C2H4DNH3 HCl2假若是你在将来发现了186号元素Uoh,如果其中一同位素是Uoh那么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A186B375C3D1893设NA表示阿伏加德常数

2、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2H和18O所组成的水11g,其中所含的中子数为5NAB30g甲醛中含共用电子对总数为4NAC标准状况下,22.4L Cl2和HCl的混合气体中含分子总数为2NADSiO2晶体中,1mol硅原子与2NA个氧原子形成共价建40.6molCusS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硫酸、二氧化氮和水,则参加反应的硝酸中,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A3.2molB4.8molC8.4molD6.0mol5采用不同分类方法,可将非金属氧化物分为不同类别。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可将P2O5、SO2、SO3、N2O5、Cl2O7等归为一类,则下列氧化物中与它们同属一类的是

3、( )ACOBNOCCO2DH2O6同族元素所形成同一类型化合物往往其结构和性质相似。化合物碘化磷(PH4I)是一种白色晶体,下列对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这种化合物受热时可能产生有色气体B它是一种含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C这种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D它是非电解质7在含有I且能使酚酞变红的无色溶液中,可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ANa+、Cu2+、Br、ClBAlO2、K+、NH+4、Na+CK+、Na+、NO3、H+DK+、S2、SO24、OH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在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小苏打 Ca2+ + OH+HCO3 = CaCO3+H2OB向KHSO4溶液中滴入Ba(

4、OH)2溶液使pH=7:SO24+H+Ba2+OH=BaSO4+H2OCH218O中投入Na2O2固体:2H218O+2Na2O2 = 4OH+18O2+4Na+D过量的SO2溶于漂粉精的溶液中2SO2+H2O+2ClO=2HSO3+2HClO9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液态氟化氢中存在氢键,所以其分子比氯化氢更稳定B若IIA族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m,则同周期III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有可能为m+10CS8和NO2都是共价化合物,NH4Cl和CaC2都是离子化合物D由原子间通过共价键而形成的晶体具有较高熔沸点及较大的硬度1,3,510关地Cl2和SO2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同条件下,

5、Cl2比SO2更易溶于水BCl2和SO2均为易液化的有毒气体C常温下,等体积的Cl2和SO2混合气通入BaCl2溶液时,无明显现象D常温下,等体积的Cl2和SO2分别通入含石蕊的水中,溶液的紫色都立即褪去11在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氧气、硫化氢、水蒸气和氯化氢,今用下列四种试剂浓硫酸饱和硫酸铜溶液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红热的铜丝除去上述杂质而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此混合气体通过四种试剂的顺序最好是( )ABCD12制取下列物质的方案能够达到的目的是( )A用食盐、二氧化锰和稀H2SO4共热制Cl2B用生锈的废钢铁与稀H2SO4反应制绿矾C用碳酸钙与稀H2SO4反应制CO2D在FeCl3溶液中通入H2

6、S制备Fe2S313在200mL,0.5mol/L的NaOH溶液中,加一定量SO3,在一定条件下蒸干所得的溶液,析出固体物质5.0g,该固体物质的成分可能是(固体中都不含结晶水)( )ANa2SO4BNaHSO4CNaOH,Na2SO4DNa2SO4,NaHSO414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 YXB离子的还原性Y2ZC原子序数XWD价电子数X W15有甲、乙、丙三种试液,在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甲、有白色沉淀生成,在沉淀加入乙,沉淀溶解并产生气泡,最后加入丙又产生白色沉淀,则甲、乙、丙依次是( )ABCD甲Na2CO

7、3Na2SO4H2SO3Na2CO3乙盐酸Na2CO3(NH4)2CO3HNO3丙CaCl2MgSO4AgNO3MgSO416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错误的是( )A1L0.5mol/L稀硫酸与1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57.3kJ的热量: H2SO4(aq)+2NaOH(aq)=Na2SO4(aq)+2H2O(l);H=114.6kJmol催化剂加热B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 2SO3C向KHSO3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使pH=7: SO23+H+ + Ba2+ + OH = BaSO3+H2ODSO2使溴水褪色 SO2+B

8、r2+2H2O = SO42+2Br+4H+17下列曲线表示第三周期元素单质的熔点与核电荷数关系(X为核电荷数,Y为元素的有关性质)的是( )18往下列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最终溶液中没有固体物质析出的是( )A次氯酸钙溶液B偏铝酸钠溶液 C硅酸钠溶液 D饱和碳酸钠溶液 1,3,5第卷(46分)二、问答题(共46分)19(10分)根据已知内容填空 (1)目前人类已发现的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外,共有16种,这16种中 族所含种类最多。 (2)写出表示含8个中子的碳原子的符号 。 (3)有下列八种晶体:A水晶 B冰醋酸C氧化镁D白磷E晶体氩F氯化氨G铝H金刚石。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直接由原子构成的

9、分子晶体 ;在一定条件下能导电的是 ,受热熔化后化学键不发生变化的是 。20(6分)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现有A、B、C、D、E五种物质均含元素W,有的还可能含有元素X、Y、Z。 X、Z是同族元素,Y与W也是同族元素,X的电子层数与核外电子总数相同。常温常压时,B、C为气体,B、C混合时有淡黄色固体A析出。元素W在D中呈现最高正价,D的稀溶液与盐E的溶液反应时,产物中有B生成。用氯水漂白的布,为了除去多余的氯气,可在碱性条件下(如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盐E,其产物中有一种含元素W的物质,W在该物质中呈现最高正价。 (1)物质C的电子式是 ; (2)写出中反应的化学方程

10、式 ; (3)写出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1(10分)有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A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核内不含中子,其单质为气体;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C2+与B元素的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D与E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其次外层电子数均为8;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E最大,D最小。 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种元素均可与F构成非极性分子,分子式分别是 和 。 (2)画出C2+的结构示意图: 。 (3)用电子式表示C、D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 (4)由这种五元素中的几种相结合可生成的最强的含氧酸的名称为 。22(8分)已知X是一种盐,H是常见金属单质,F、

11、I是常见非金属单质,E、G是工业上重要的碱性物质,它们有下图所示的关系。 (1)B的结构式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X在医药上用作解释酸剂,与盐酸作用时,生成B的物质的量与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8,则X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3(5分)A、B、C、D、E五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能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变化。 分别写出、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4(7分)无水硫酸铜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氧气。某学生试图用下图所示装置来确定该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计量关系。 试回答: (1)加热过程中,试管A中发生的实验现象可能有 。 (2)装置E

12、和F的作用是 ; (3)该学生使用装置B的本意是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三氧化硫以提纯氧气,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4)该学生使用装置C的本意是想用C来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分,这种做法有无必要?为什么? (5)另一学生将4.8g无水硫酸铜充分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用正确的实验方法除去了生成物中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最后测出氧气的体积为224mL(标准状况)。据此可计算出二氧化硫为 mol,三氧化硫为 mol。 (6)由上述实验数据可知无水硫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考答案一、B、C、B、D、C、A、D、A、D、B、A、B、C、B、D、C、D、A1,3,5二、19VIIA; 14C;E、BCFG、BDE20(1) (2)SO2+2H2S = 3S+2H2O (3)SO32+Cl2 + 2OH= SO24+2Cl+H2O21(1)CH4(其他正确也可)、CO2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