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必修3.ppt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0110499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必修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必修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必修3.ppt(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民族的文化 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 从这个意义说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就 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冯友兰 我国著名哲学家 请思考 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是什么 导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 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百家争鸣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 是泛指 意为数

2、量多 汉书 艺文志 上主要分为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阴阳家 杂家 名家 纵横家 兵家 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 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 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 都希望按照本阶级 层 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 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 高谈阔论 互相辩难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1 百家争鸣 的含义 一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 经济上 井田制瓦解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分封制崩溃 阶级关系上 士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教育学术上 从 学在官府 到 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 合作探究 诸子百家 为什么要争论辩难 有什么深刻

3、的社会原因 总之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 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阶级关系剧烈变化 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这也说明了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百家争鸣 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商鞅 韩非子 墨子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对中国有何重大历史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你对孔子知多少 1 孔子 孔子 前551 前479 姓孔 名丘 字仲尼 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人

4、3岁丧父 17岁丧母 从小虚心好学 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吏 30岁开始私人讲学 50多岁又从政 担任司寇 55岁仕途失意 晚年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到处碰壁 68岁返鲁 晚年潜心办学和整理文献 享年73岁 后被尊为 至圣 1 孔子的生平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论语 为政 资料回放 1 孔子 1 孔子的生平 2 孔子的思想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 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论语 颜渊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篇 材料二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昔者吾舅死于虎 吾夫又死焉 今吾子又死焉

5、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了曰 小子识之 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 檀弓下 材料三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思想主张 材料四 子曰 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1 孔子 1 孔子的生平 2 孔子的思想主张 创立儒家学派 思想核心是 仁 政治上 主张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行为规范上 主张 克己复礼 文化教育上 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 有教无类 整理古代典籍 综合探究 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为什么到处碰壁 不受重用 世界文化遗产山东曲阜三孔 孔庙 孔林 孔府 孔庙大成殿 杏坛杏坛是传说中孔子讲学的地方 后人在孔庙大成殿前筑坛以示纪念 孔府大门 孔林中的孔子

6、墓 2 孟子 1 孟子的生平 孟子 约前372 前289 名轲 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 主张不被采用 晚年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著有 孟子 一书 有 亚圣 之称 2 孟子 1 孟子的生平 2 孟子的思想主张 主张实行 仁政 提出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 伦理观上主张 性本善 3 荀子 1 荀子的生平 荀子 约前313 前238 名况 战国时期赵国人 著 荀子 一书 系统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 3 荀子 1 荀子的生平 2 荀子的思想主张 1 主张 仁义 和 王道 以德服人 2 提出 君舟民水 的观点 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 伦理观上主张 性恶论 孔子说 性相近也 论语 阳货 孟子说 人无有不

7、善 孟子 告子上 荀子说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考 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 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学思之窗 孔子 孟子 荀子对 人性 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和 性无善无不善 的观点 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 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 从主观上说 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 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 人性论 的几种观点 黄仁宇认为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 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 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 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但 论语

8、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 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 而又非纯美纯善 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三 道家 法家和墨家 1 道家学派 老庄之学 老子春秋晚期人创立道家学派著 道德经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 前后相随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无为而治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老子的思想主张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道 要顺应自然 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

9、人与老子合称老庄著 庄子 一书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一切差别观念 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1 道家学派 老庄之学 你知道有关庄子的成语有哪些 朝三暮四薪火相传成者英雄败者贼东施效颦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盗亦有道无中生有枯鱼之肆越俎代庖望洋兴叹标新立异呆若木鸡明镜止水寿长辱多螳臂挡车蜗角之争每况愈下以貌取人 2 法家学派集大成者 韩非子 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贵族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 一书 主张以法治国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 墨家学派 平民利益的代表 墨子 约前468 前376 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平民百姓愿望 主张 兼爱 非攻 节

10、俭 尚贤 3 6 5 4 性本善 君主应行仁政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小国寡民固然好 但我更喜逍遥 与天地万物一 旁观现实 欣赏自然 治道因时而异 人性本恶 惟法为治 轻罪重刑 君主须集中权势 运用权术 以静制动 我尊孔子 但主张性本恶 君船民水 故人君者 降礼尊贤而王 重法爱民而霸 治国本应爱民 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 民利 这叫 无为而治 荀子 韩非子 庄子 孟子 仁者 爱人 为政以德 尊卑有序 齐之以礼 1 2 孔子 老子 5 看看以上思想各是谁的主张 派别代表主张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儒家 道家 法家 法治 专制中央集权 无为而治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仁政

11、百家争鸣 含义 社会原因 历史影响 仁 道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发生大变革 思想解放 奠定基础 春秋战国各学派争论和辩难 习题1 2013 山东烟台高三期末 18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 对己学道家 意思是清静寡欲 做事学法家 意思是按原则办事 待人学儒家 即 A 爱无差等B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C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D 存天理 灭人欲 解析 关键信息 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 A项是墨家思想 BCD项都是儒家思想 但C项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 D项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 不属于为人处世方面 B项正确 答案 B 习题2 2013 浙江温州二模 12 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民之难治

12、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 这一观点应当属于 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 题干材料大意是 人民饥饿 是因为居上位者收过多的税费 人民难于管理 是因为居上位者太多事了 人民难以治理 这段材料体现了道家 无为而治 的思想 故选C 答案 C 习题3 2013 湖南浏阳一中第三次月考 1 人为 两字合起来 就是一个 伪 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 墨家B 道家C 儒家D 法家 解析 人为是指人的有为 结合 伪 的含义 可知该学派的观点不主张有为 而主张无为是道家思想 故B项正确 ACD项都是主张有为的思想 答案 B 习题4 2013 山东临沂一模 6 故有

13、道之主 远仁义 去智能 服之以法 是以誉广而名威 民治而国安 这一主张来自 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 该主张反对 仁义 主张法治 服之以法 这样就能 民治而国安 因此属于法家思想 答案 B 习题5 2013 吉林二模 24 刘向在 战国策续录 中说 战国时期 国异政教 各国制断 上无天子 下无方伯 故孟子 孙卿儒术之士 弃捐于世 而游说权谋之徒 见贵于俗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 没有天子 没有诸侯 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B 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C 孟子 荀子摒弃学术争端 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D 从现实的目的出发 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 摒弃儒家

14、学说 解析 A中的 没有诸侯 与 战国时期 史实不符 明显错误 根据材料和所学 儒家在当时不受重视 B错误 C项的表述也不正确 材料中的 游说权谋之徒 见贵于俗 指的是纵横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答案 D 习题6 2012年凤凰卫视在 中国名片 的栏目采访中提出了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问题组 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关注社会 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 平等 互利 博爱 关注人生 留下的是人生态度 真实 自由 宽容 关注国家 留下的是治国理念 公开 公平 公正 关注文化 留下的是文化价值 仁爱 正义 自强A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B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C 墨家 道家 法家 儒家D 法家 墨

15、家 儒家 道家 解析 体现了 兼爱 的思想 属墨家 体现了 无为 思想 属道家 体现了以法律为准绳的思想 属法家 中的 仁爱 思想属于儒家 答案 C 习题7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 学生从 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 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 这是品德问题 应该以德教化 乙生说 这是违纪行为 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 这是无意识的 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 甲 儒 乙 法 丙 道B 甲 儒 乙 道 丙 墨C 甲 墨 乙 法 丙 道D 甲 道 乙 墨 丙 儒 解析 A强调道德感化的是儒家思想 B注重以法规制度从严处理是法家思想 C项主张顺其自然 宽容 无为而治是道家

16、思想 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习题8 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 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 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B 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C 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D 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 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 解析 A的无为而治思想属于道家思想 孔子没有这种思想 儒家思想提倡 仁 德治 无助于统一 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 必然受到冷落 正确答案为C 习题8 天气转冷 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 甲说 天冷多穿一点 天热少穿一点 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 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 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说 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 穿着简单朴素为好 丁说 何必麻烦 按学校规定 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 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甲 儒乙 法丙 墨丁 道B 甲 道乙 墨丙 法丁 儒C 甲 道乙 儒丙 墨丁 法D 甲 儒乙 墨丙 法丁 道 解析 甲项穿衣要顺其自然属于道家思想 乙项穿衣要符合礼仪属于儒家思想 丙项穿衣要节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