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练习31生物圈的稳态旧人教必修2.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0087143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练习31生物圈的稳态旧人教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生物练习31生物圈的稳态旧人教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练习31生物圈的稳态旧人教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练习31生物圈的稳态旧人教必修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物练习31生物圈的稳态 旧人教 必修2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 1、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的分解者 B、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2、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 营养级 a b c d能量(Jm-2)141.1010515.911050.88105871.27105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所属于营养级( ) A、a B、b C、c D、d 3、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生活

2、的无机环境 B、整个地球 C、整个宇宙 D、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4、下列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C.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D.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 5、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农田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生物圈 6、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食物链 D.生物圈 7、酸雨是指( ) A、酸性降水 B、pH值在67之间的酸性降水 C、含有一定数量硫酸成分的降水 D、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B 8、酸雨对生物的危害是( ) A、造成富营养化 B、严重影响

3、各种生物的生存 C、造成生物富集作用 D、诱发水俣病 9、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有( ) 环境污染 自然资源破坏 环境恶化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A、 B、 C、 D、 10、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 A、酸雨 B、温室效应 C、汞、镉等有毒物质的浓缩 D、臭氧减少,自氧层出现空洞 11、下列哪一措施最可能是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合(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A 12、(多选)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

4、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1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不提倡( )A控制人口 B节约资源 C保护环境 D先污染后治理 14、20世纪以来,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是()A环境、人口B粮食、人口C粮食、人口、环境、资源D水和能源 15、“生物圈2号”实验室是模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八位科学家准备在这个系统内不依赖外界而生活二年,但最后提前一年撤出。造成该实验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生物种类稀少 B生产者的个体数量过少C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不稳定 D

5、人为的因素 16人们为提高粮食产量,曾采取下列措施,其中已证明是错误的是( )A发展农业科学,培育高产优质粮食品种 B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保证灌溉和机械化耕作C大规模围湖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 D实行农地规划,加强农田经营管理 17、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时,首先要考虑和研究的一个限量是( )A环境容量 B环境质量 C生产数量 D生活质量 18、(2000年全国卷)生物圈的涵义是:( )A、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B、地球上的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C、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D、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表层和水圈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2分) 19、(26分)分析生物圈稳定的自我维持及与

6、人类活动的关系(1)生物圈能够维持自我稳态的原因:能量基础,即太阳能是 ;物质基础,即物质上能够 ;调节能力,即具有 ,其基础是 。(2)人类活动影响生物圈稳态:环境危机,与人类对 有关,直接或间接威胁 ;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与人类向生物圈索取 ,以及大量动用 有关,导致大量的物质资源被 ,却得不到相应的 ;能源的消耗 ,使能量的收支 。(3)生物圈的稳态是 基础。 20、(20分)据报道,1952年2月,某城市雾大无风,家庭和工厂排出的烟雾,经久不散,每立方米大气中的SO2含量高达3.8mg,烟尘达4.5mg,居民的健康普遍受到危害,4天之内死亡人数约为4000人,请回答:(1)流经该城市的

7、主要河道也因此而受到污染引起鱼类死亡,这与此种类型大气污染形成的_有关。(2)这种大气污染对人体_系统的危害最大,将会造成_疾病。(举2种主要病症)(3)大气中的SO2将直接危害陆生高等植物的_组织。(4)要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应采取的措施是_。(5)据调查,绿化区空气里的细菌是闹市区的1/7,其原因之一是有此植物能_,而且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1、B 2、A 3、D 4、C解析 本题易误答B。在整个地球的表面,分布着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而生物主要分布在大气圈的底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上层(土壤层)。因此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

8、圈上层,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5、D 6、D 7、D 8、B 9、A 10、C 11、C 解析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破坏环境、不影响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过程来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的原则。如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应是采伐量小于或等于森林的生长量,至少要做到砍多少种多少,不能光砍不种;在农业生产中,从土壤中收走多少矿质元素就必须补充多少矿质元素,否则土壤就会越来越贫脊,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人工鱼塘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高密度养鱼时生产者的能量肯定会少于消费者的能量,但可以人工补充能量来维持。在农田中,农作物对氮肥的需要量远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固氮生物的固氮能力,必须施用大量的无机氮肥才

9、能保持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这与可持续发展是不矛盾的。12、AB解析目前,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因此,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因此,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具有生态学的观点,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对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国家又先后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注意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还应该指出,强调环境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

10、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历时4年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必须满足当代人特别是穷人的需求,否则他们将无法生存;二是今天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报告还指出,当代存在的发展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传统发展战略造成的。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只有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的唯一选择。13、D 解析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11、略的主要措施是: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把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结合起来。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不提倡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使经济增长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4、C 15、C 解析 “生物圈2号”实验室是一个模拟生态系统,由于实验室内氧气含量的急剧下降,粮食的严重减产,科学家不得不提前撤出。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能保持稳定,而造成生态的失衡,形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实验失败。该实验也说明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要想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是很困难的,同时也提醒我

12、们,一定要爱护我们目前唯一的家园地球。16、C 17、A 18、C19、(1)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自己自足;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多样性 (2)自然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 资源的数量急剧增加,化石能源。快速消耗,补充和恢复;大于能量的固定,失去平衡 (3)人类生存和发展的20、解析题中很明确的告知,污染物主要为SO2和烟尘,此为大气污染,而且极容易形成酸雨,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应是对呼吸系统有害,对植物则主要是对叶等含叶绿素多的有害,因它有漂白作用,而要治理污染,化学方法较为有效,防止污染的措施中最根本的是治理污染源,造林绿化。答案:(1)酸雨(2)呼吸;呼吸困难、咳嗽、喉痛、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任选2个即可)(3)叶 (4)严格控制污染(5)分泌抗生素用心 爱心 专心 119号编辑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