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教师招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0065037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4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教师招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南京教师招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南京教师招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南京教师招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南京教师招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教师招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教师招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PPT课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第四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2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 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共开展了七次比较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详见 培训材料 3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 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1996年7月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专家 对全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调研 总计调查了全国9个省 市 近16000

2、名中小学生2000多名校长 教师和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的落实状况 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 考试与评价的问题等 结果发现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确实存在一些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 有悖于教育规律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 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偏离 课程内容偏多偏难 要求偏高而且与课程目标有一定偏离 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 考核方式单一 结果处理不当 4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 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一 全球化趋势 二 信息化趋势 三 个性化趋势 详见 培训材料 5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 课

3、程目标上 关注学生作为 整体的人 的发展 二 课程内容上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三 课程实施上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四 课程管理上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6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五 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 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二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三 课程结构的重建 四 国家课程标准 五 教学过程的改进 六 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七 发展性的课程评价 八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九 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十 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详见 培训材料 7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六 义务教育新课程推进进程2001年42个实验区0 5 1 2002年570个实验区18 20 2003

4、年1642个实验区40 50 2004年70 90 2005年100 8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七 高中教育阶段 新课程 推进情况 1 2004年秋季 4个省 自治区 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13 2 2005年 江苏省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25 30 3 2006年 安徽 辽宁 浙江 福建等四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 原计划15 18个省份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50 60 4 2007年 已有15个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 5 2010年前 全面推开 9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一

5、新课程的目标新课程目标的确定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 详见 培训材料 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1 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2 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3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 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科学与人文素养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10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二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 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二 形成了较严密的课程综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 新课程总体结构是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 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造或整合 经过改造或整合的课程主要有 品德与生活 1 2年

6、级 品德与社会 3 6年级 科学 3 9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 3 12年级 艺术 1 12年级 历史与社会 7 9年级 体育与健康 7 12年级 通用技术 10 12年级 四 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详见 培训材料 11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三 义务教育阶段 新课程 的结构 12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13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四 高中教育阶段 新课程 结构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略 14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15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一 新课程标准的性质及框架 一 课程标准的性质 二 新课程标准的框

7、架 详见 培训材料 16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二 新课程标准的陈述 一 课程标准陈述的基本方式1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2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3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二 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详细陈述 17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三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 是 学科 还是 课程 二 是 以教为本 还是 以学为本 三 是 刚性约束 还是 弹性空间 详见 培训材料 18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四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 一 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 二 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三 它标志着教材真正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四 它标志着

8、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标准 五 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六 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 19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一 什么是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 自主学习 意义学习 是相对于被动学习 机械学习 而言的 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 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 相对的是 个体学习 探究学习 发现学习 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 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对一些学习内容来

9、说 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20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二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一 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二 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三 确立新的教学观 详见 培训材料 21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一 教学评价 一 从 甄别 走向 发展 新课程旨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 教学评价的综合框架 设计评价标准 大体包括 备课 课堂教学 布置作业 课外辅导 对学生的评价 设计教学评价工具 收集和分析信息 对教学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详见 培训材料 22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10、三 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1 教学目标2 教学内容3 教学策略与方法4 教师专业素养5 教学结果 详见 培训材料 23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教学案例 用列举法求概率 教案 24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国内主要通过专家咨询和调查研究得出课堂教学评价内容 下面是江苏学者具有代表性的概括 七个方面 25条 25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教学思想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 有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对学生是否尊重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订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否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11、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所有的活动是否都是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的 26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教学内容 教师是否熟悉教材和学科教学大纲 能否在钻研教材和学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精选教学内容 能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 27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 教师能否做到讲解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准确熟练 论述和运算严密 举例贴切 教师能否在遵循 启发诱导 联系实际 形象直观 原则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能否做到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 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否注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承上启下 课堂教学

12、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否结构紧凑和层次分明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发现自己的教学计划 或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不切和学生的实际 能否及时修正课堂教学活动 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28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况 恰倒好处地向学生提出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教师能否做到上课不迟到 不提前结束授课 不拖课 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在教师导向下 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课堂教学的气氛是否活跃 学生的情绪是否高潮 在课堂教学情景中 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 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学生是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问和提出质疑 29

13、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回答问题和课堂联系的准确率高不高 高的标准是 以上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能否贯彻有效的课堂管理制度 以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 具体表现为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 教师素质 在教态方面 能否做到自然 举止庄重 情绪饱满和讲授速度适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是否讲标准的普通话 是否使用规范的课堂教学语言和做到语言生动 板书设计是否简明 醒目 黑板板面利用是否得当 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能否做到不仅对好学生的成就加以表扬 而且对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的进步加以赞扬 教师能否妥善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 30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二 学习评价

14、 一 从 甄别 走向 发展 二 学习评价的综合框架 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设计评价工具 选择评价方法 通知 指出 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要多样 除考试或测验外 还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 简便易行的评价办法 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 教师和学校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 开放式的评价方法 如行为观察 情景测验 学生成长记录等 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 潜能 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 及时地做出反馈 制定改进计划 31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二 学习评价 三 档案袋评价档案袋评价就是收集学生在某一学习过程中的作品 以学生的现

15、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式 它的一些基本特点 1 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的作品 也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和记录 还包括学生本人 教师 同学和家长对作品的评价 2 学生是选定自己档案袋内容的主要决策者 3 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 有计划的 而不是随机的 4 档案袋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5 档案袋评价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6 教师要对档案袋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32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二 学习评价 三 档案袋评价好的档案袋评价标准 1 评价的目的和任务是否明确 2 评价所收集的材料是否与评价的内容相结合 3 评价的形式是否多样化 4 评价是否加人了学生的自我反思 5

16、评价是否极大地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6 档案袋评价过程中是否有评价结果的交流与分享 33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 什么是课程资源 一 含义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质而言之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设计 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 物力 财力以及时间等自然资源的总和 包括教材 教师 学生 家长以及学生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34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 什么是课程资源 二 分类 依据一定的标准将课程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以明确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1 来源 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 2 性质 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 3 物理特性与呈现方式 实物资源 文字资源 活动资源和数字化资源等 4 存在方式 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 5 功能特点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35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理念 一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二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 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详见 培训材料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