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稿》复习必备资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0022507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史稿》复习必备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汉语史稿》复习必备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汉语史稿》复习必备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汉语史稿》复习必备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汉语史稿》复习必备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史稿》复习必备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史稿》复习必备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史稿复习资料一,根据作者写作品:略。二,名词解释:1、双声叠韵:双声叠韵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也叫声纽)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颠倒”(dian dao)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例如:“从容”(cng r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披靡”(p m)两个字同属“i”韵。这里所说的韵部是指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一定相同。例如“荒唐”(hung tng)是叠韵,两个字的韵腹、韵尾相同,但“荒”字有韵头“u

2、”,“唐”字没有。 双声、叠韵和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古汉语的双音单纯词大部分是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拆开解释的词),而联绵词又大多是用双声、叠韵的方式构成的。例如:双声的:蜘蛛、流离、踌躇,叠韵的:螳螂、葫芦、昆仑、盘桓,双声兼叠韵的:辗转、辘轳。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或者说,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一般情况下,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如,上古音的“呼”,变为中古音的“唤”,“呼”和“唤”就是骈词。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如:呼唤、逆迎。第二

3、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如:域国、观看。骈词是每一时代都可能产生的。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3、反切: 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也简称为切下字。如:当孤切“都”,“当”表示“都”的声母,“孤”表示“都”|的韵母包括调,声母和韵母一拼合,就切出一个“都”字音来。4、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字母”即声母,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

4、六个声母代表字。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这三十六字母是根据三十字母增补而得,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声母语音系统。牙音: 见 溪 群 疑舌头音:端 透 定 泥舌上音:知 徹 澄 娘重唇音:帮 滂 並 明轻唇音:非 敷 奉 微齿头音:精 清 从 心 邪正齿音:照 穿 牀 審 禅喉音: 影 喻 晓 匣半舌音: 来 半齿音: 日5、韵摄: 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若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做“摄”。同摄中,各舒声韵的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入声韵一般与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阳声韵相配。一般人用的是十六摄:通摄、江摄、止摄、遇

5、摄、蟹摄、臻摄、山摄、效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6、阴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其中,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i-u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如:普通话里的阴声韵有ai(该)、au(高)。7、阳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其中,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古音的鼻音韵尾除了收-n- 的以外,还有收-m的,如广韵的“侵”韵,“谈”韵。在普通话里,阳声韵有an(干)、a(刚),等。8、入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其中,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如:广州方言里有a:p(甲)、a:t

6、(八)、a:k(格)。现代普通话里没有入声韵。9、古无舌上: “古无舌上”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舌上”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舌头“端 透 定 泥”,没有舌上“知 徹 澄 娘”。舌上音声母是由后来从舌头音分化出来的。直到现在,有些方言中仍然只有舌头音,如:湖南衡山方言,“里”读“底”,“为”读“里”。10、古无轻唇: 古物轻唇,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首先提出。认为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重唇“帮 滂 並 明”,没有轻唇“非 敷 奉 微”,并根据形声字,通假异文,古人读音,声训,古反切,等论据加以证明。11、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

7、著作。是由元人周德清根据当时各名家(关、郑、马、白)的戏曲用韵编纂而成。此书分十九韵部,二十五声母。韵部特点为:第一,只有阴声韵部,没有入声韵部;第二,是新产生出支思和车遮两个新的韵部;第三,桓欢部和寒山部分立;第四,阳声韵仍然是-m-n- 三类韵尾分立。声母系统的最大的特点是全浊声母已经清化了。总体看来,中原音韵音系已经很接近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了。12、尖团音: 在古代,精、见两组声母,凡在现代开口呼和合口呼韵前就保持ts、ts、s或k、k 、x的读音,而在齐齿呼韵和撮口呼韵前就变成了t、t、 。所以,有些方言到现在,k、k 、x声母已分化出t、t 、来了,如:经、轻、兴念ti、t i i

8、 ,可是ts ts s 在 i、y 前仍读 ts ts s ,没有分化,如精、清、星念 tsi tsi si 。着就是区分“尖团音”,在 i y 前念tt叫团音,不念 t t ,而念 ts ts s 的叫尖音。13、零声母: 所谓零声母,是指以元音起头的字,有为没有辅音起头,所以叫做零声母。零声母可以分为四种情况:(1),韵头或全韵为i的,可以叫做i类零声母。(2),韵头或全韵为y的,可以叫做y类零声母。(3),韵头或全韵为u的,可以叫做u类零声母。(4),没有韵头,而主要元音为a 、o 、e 的,叫做a类零声母。14、平分阴阳: 古代的平声现代普通话分化为阴平和阳平。现代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

9、平分阴阳的条件很明显,它是按声母的清浊来分化的,即清音变成阴平,浊音变成阳平,清音包括全清和次清;浊音包括全浊和次浊。例如:邦,帮(全清)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阴平。房,奉(全浊)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阳平。披,滂(次清)母字,现在普通话读阴平,明,明(次浊)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阳平。平分阴阳这种现象,在汉语语音史上产生的时间比较早,大约在唐代就开始了,宋代的文献材料也有这方面的反映,但是明确地把平声分为阴阳两个调类,那是从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开始的。15、浊上变去: 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变成了去声。但所谓“浊上”,只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次浊上声不变。比如“尤”韵的“九、舅、有”,古代都是上声字,到现代普通

10、话里只有“舅”字变成了去声,这是因为它是全浊“群”母字;而“九”是全清见母,“有”是次浊喻母,所以仍念上声。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挺艇(定),仍念上声,还有个别变读为阳平的,如:“揆”(群)。全浊上声变去声,大约在唐代就开始了,但是明确地把全浊上声字跟有关的去声字看成是同音字而编排在一起的,也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6、异平同入:异平同入”,即不同的平声韵部(两个或者三个平声韵部)可以同配一个入声韵部。即,不同的平声字对应同一个入声字,条件为,主元音必须同类。三,简答:1、汉语史的分期及依据: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

11、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成了去声。等等。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韵尾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等等。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特点:(1

12、),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2、十六摄: 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臻摄、山摄、效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3、古韵三十部:一、之、职、蒸;二、幽、觉、冬;三、宵、药;四、侯、屋、东;五、鱼、铎、阳;六、支、锡、耕;七、脂、质真;八、微、物、文;九、歌、月、寒;十、缉、侵;十一、叶、谈。4、简述中古声母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第一,全浊声母清音化。规律:平声送气,(如:婆、排、陪);仄声不送气,(如:罢、败、大)。广韵的三十五个声母中,全浊声母有十个,“並、定、从、邪、崇、船、禅、群、匣”,到现代普通话中都变成了清声母。全浊声母的清化,

13、是现代普通话声母简化的重要原因。第二,知组、庄组、章组三组合流,演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卷舌音 (zh、ch、sh)。第三,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来。如:“精、清、星”的声母和“经、轻、兴”的声母本来不一样,前者为ts、ts、s,后者为k、k 、x,现在在同一条件下,都变成了 t t 。第四,零声母的大量增加。在三十五个声母里,只有“影”母是里零声母,到了现代普通话里,除了“影”母字,还有“喻”母、“匣”母、“微”母、“疑”母字,也演变为零声母。5、中原音韵十九部:一、東鍾 ;二、江陽;三、支思;四、齊微;五、魚模;六、皆來;七、真文 ;八、寒山;九、桓歡;十、先天;十一、蕭豪;十二、歌戈

14、;十三、家麻;十四、車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尋;十八、監咸;十九、廉纖。6、简述中古声调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第一,平分阴阳。古代的平声现代普通话分化为阴平和阳平。现代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平分阴阳的条件很明显,它是按声母的清浊来分化的,即清音变成阴平,浊音变成阳平,清音包括全清和次清;浊音包括全浊和次浊。例如:邦,帮(全清)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阴平。房,奉(全浊)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阳平。披,滂(次清)母字,现在普通话读阴平,明,明(次浊)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阳平。第二,浊上变去。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变成了去声。但所谓“浊上”,只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次浊上声不变。比如“尤”韵的“九、舅、

15、有”,古代都是上声字,到现代普通话里只有“舅”字变成了去声,这是因为它是全浊“群”母字;而“九”是全清见母,“有”是次浊喻母,所以仍念上声。第三,入派四声。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字,古代入声字,到了普通话里已经转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去了,这就叫“入派四声”。 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可以发现,当时入声分配是很有规律的,如全浊字母的字全部变阳平(如:白(並)、舌(船),次浊字母的字全部变去声(纳(泥)、辣(来),清母变上声(北(帮)、法(非)。因为没有派入阴平的入声,所以叫“入派三声”。但是,到了现代普通话里,则有入派阴平的,如:八、郭;有入派阳平的,如:福、吉;有入派去声的,如:必、赤;有读上声的,如:笔、谷。7、中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