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标本.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973508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标本.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标本南宋郊坛下窑址1930年在杭州乌龟山西麓首次被发现,1985、1986年,南宋临安城考古队对窑址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出练泥池、素烧炉、成型工房、釉缸等作坊遗迹和一座龙窑,出土了大量瓷片、窑具等实物标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第一座陶瓷专题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所展出的窑址出土标本精彩纷呈。簋式炉 簋是商周时期的盛食器皿,形制一般为直鼓腹,圈足外撇,龙首形双耳。在尚未发明桌凳的商周时期,人们在宴飨时席地而坐,簋置于席上。有些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有这种生活习惯。簋还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它和鼎配合使用,有一套完整的用鼎制度,标志着贵族等级的高低。这里介绍

2、两款仿商周青铜簋造型的青瓷簋,均由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的瓷片精心修复而成。1式,斜撇沿,束颈。口径14厘米、高9.5厘米。颈部有两道凸弦纹,龙首形双耳。浅灰色胎,质地细密坚硬。黄褐色薄釉,光泽差,釉面有碎裂纹。支烧,外底有5个支钉痕。2式,高10.5厘米,口径17.4厘米。敝口,束颈,鼓腹,龙形双环耳,大圈足外撇,圈足内壁起棱呈阶状。腹上部有两道弦纹。垫烧。浅灰色薄胎,质地细,较疏松。粉青色厚釉,厚处0.15厘米,从外观看应为二次上釉,质感如玉。釉面有棕色大裂纹,有气泡及跳釉。鼎式炉 仿青铜礼器鼎的形状。宋代鼎式炉器形为立耳、直腹、柱足。金、元时期鼎式炉造型不再刻意追求青铜礼器形式,如北京故宫博

3、物院收藏的元青花松竹梅纹炉,器形硕大,立耳向外撇,圆腹,兽面三足,造型端庄凝重。元代鼎式炉的造型奠定了明、清时期炉的基本形制。此器由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瓷片复原而成。口径14.4厘米,残高8厘米,复原通高11.8厘米。唇口,平沿,肩部划阴弦纹两道,肩、足贴饰短扉棱,三足底垫烧,制作规整。灰色薄胎,质较松。米黄色厚釉,釉面无光泽,跳釉多。鬲式炉造型源于商周青铜器,原为一种炊具。瓷质鬲式炉流行于宋代至明代,以龙泉窑、景德镇窑烧制为多。南宋龙泉窑所烧式样为敞口、束颈、圆腹、三足微向外撇,腹至足部有凸起线纹。元代炉式一般为直壁盘式口,颈部比宋代的高。而明代龙泉窑鬲式炉又转为直口、短束颈、硕大袋形腹的式样

4、。可见,鬲式炉虽然形状相似,然而由于时代差异,炉的各个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时代风格非常明显。此器由遗址出土瓷片复原而成。尖唇,宽平折沿,束颈,鼓肩,弧腹,袋形裆,实足跟。口径13.8厘米,通高11.6厘米。器身系轮制后手工加工,实足跟由模制后粘接。足底无釉,粘有小垫块,为足底垫烧。腹至足部侧面贴有竖扉棱。深灰色夹浅灰色厚胎,质较粗松,气孔多。米黄夹灰青色釉,欠烧,釉面有裂纹,光泽差。樽式炉樽是汉晋时期流行的一种温酒器,当时主要为铜制并有铅釉陶胎明器。宋代的汝窑、定窑、龙泉窑等也均有烧造。此器由遗址出土瓷片复原而成。复原口径12.7厘米,复原通高11厘米。直口,方唇,深直腹,平底,蹄足。深灰

5、色厚胎,有气孔,质较松。黄绿色釉,气泡密集,釉面光泽,有碎裂纹。底有支钉痕,为支烧。蹄足底无釉。下腹贴两道细凸弦纹,上腹残片上亦有凸弦纹,应是二、三道为一组的纹饰。觚 造型源于古代青铜器,原为一种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仿青铜觚的瓷质觚常被称作“花觚”,造型以南宋时期的最为纤秀,亦是南宋官窑常见的一款器型。瓷觚在元、明、清时代继续流行,仍是敞口、细身、圈足。但器身变得丰满,特别是腹部把位已很少见琮式四方形。明代花觚敞口缩小,器身直下,清康熙以后则把位凸出,成荸荠形。此器由遗址出土瓷片复原而成。复原口径16厘米,复原高32厘米。复原前仅为口、腹、底足残片,经复原,造型为敝口、圆唇、斜沿、细长

6、颈、直腹、喇叭形圈足。足壁下折,腹及把侧贴饰4条扉棱,棱侧呈锯齿状。深灰色胎,质细硬。青绿色薄釉,釉而光泽强。采用轮制拉坯,分段粘接,垫烧。花口瓶此器由遗址出土瓷片精心修复而成,高25.6厘米,口径12厘米。口外撇呈六瓣花形,束颈,溜肩,圆腹,圈足与口对称呈六瓣花形。壶身分六棱,与口、底相一致。肩部堆贴对称的铺首衔环。黑灰色厚胎,质细。外壁施粉青釉,釉质匀净,滋润如玉,釉面有不均匀大开片。内壁灰青色釉,釉面有细碎裂纹。制作方法特殊,先将口沿、腹片、圈足等分别轮制或模制,然后粘接成型,修坯上釉,垫烧而成。整体造型挺拔秀美,花形口足上下呼应,别具匠心,在传世官窑器中不见此器形。八棱弦纹瓶此器由遗址

7、出土瓷片修复而成。复原口径6.5厘米,通高21.8厘米。小口,圆唇,长颈,扁鼓腹,圈足。口、颈部残,参照传世品复原。浅灰色胎,质地较细硬。米黄色釉,釉面有细开片。圈足刮釉垫烧。内壁有轮旋痕,颈至上腹部有3道凸弦纹。将此器与现藏于海外的一件官窑八棱瓶相比,后者的颈做得较细,8个棱角更为分明。鸭形香熏为残件,残高18厘米,官窑遗址出土。网弧形鸭头,点状限,鸭嘴通腹,鸭背原有一圆口,上有镂孔盖。鸭身内空,用以焚香。鸭身上部仅存凸起的翅膀,形象写实。内外皆施釉,釉色青黄,釉层较薄。传世官窑器中不见此类器型。熏香之俗在宋代极为流行。据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官府或民间聚会时,有香药局专管香药、香炉等熏香事宜

8、。南宋宫中熏香颇为盛行,皇帝还经常将香与其他贵重物品?起,作为赏赐的物品,由此推测各种形制的香熏需求量应很大。武林旧事记载张俊贡献给宋高宗的汝瓷中有“出香”一对;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在提到高丽青瓷时有“狻猊(suan ni,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出香亦翡色也,上为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的记载,可知熏香在当时称为“出香”。尊 此器由遗址出土瓷片修复。口径14.2厘米,高11.5厘米。口内敛,深直腹,近底处斜收,圈足外撇,垫烧。灰色薄胎,质地较细且硬。灰青色厚釉,釉面有细裂纹,足底无釉。传世官窑器中不见此类器型。查钦定四库全书之明集礼卷二所附祭祀礼器图样,有3件造型相似的器皿,名为“概尊、散尊、蜃尊”,质

9、地未加说明。由此可知,该造型在古代称为尊,用途应为礼器。大洗由遗址出土瓷片修复,口径44厘米,高10.4厘米,是郊坛下窑所有出土修复器中尺寸最大的一件。圆唇,直斜腹,大圈足,足壁直,垫烧。深灰夹浅灰色胎。质地较细硬。灰青色厚釉,釉面有大裂纹,光泽差,足底无釉,釉厚0.10.25厘米。器形规整匀称。洗是古代常用的盥洗用具,多为折沿、宽唇造型。汉代制品多于腹部饰弦纹和铺首,三国西晋时除沿袭旧俗外,还常在内底刻双鱼纹,而东晋时则以素面为主。常见的多为青釉器,尤以越窑器为精。宋代的南北瓷窑均有烧制。明清时以景德镇窑生产为多,器型丰富,有圆形、八方形、葵瓣口形等等。贯耳瓶此器原有口、足部残片,参照传世品

10、复原而成。口径79厘米,残高17厘米、复原通高22厘米。直口 微敞,圆唇,高颈,弧肩,椭圆腹,高圈足,通体横断面呈腰圆形。颈肩两侧各贴竖圆管形耳,圈足两侧与耳垂直处分别镂有长方形孔,孔径0.82厘米,作穿带提携用。灰色厚胎。灰青色薄釉,有裂纹,足底无釉。垫烧。颈肩处贴饰粗弦纹3道,外底有釉下褐彩楷书,字迹模糊,可依稀辨认为“外二”两字。这种造型流行于宋代,系仿青铜器式样。除官窑外,哥窑、龙泉窑等也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但整体造型不及宋代秀丽。八卦纹熏炉盖此器物是以郊坛下遗址出土瓷片修复而成的一件艺术珍品。盖径1.5厘米,高4.5厘米。八卦为古代卜筮之道,源于周易,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事无巨细

11、都要先卜筮而后行。历史上,以八卦图案作为瓷器装饰最早可追溯到晋。在宋、元、明、清瓷器中,尤以鼎、炉类器物常以八卦为装饰图案,平添一份神秘感。此器盖以立式盖钮为圆心,内圈饰两组对称的缠枝花草纹,外圈饰简洁的八卦纹,顶心贴笠帽形钮。浅灰色胎,质地较细腻。灰青色薄釉,光泽差。盖底一周内外无釉,可能与器身合烧。轮制。它在造型上巧妙地以透雕镂孔为出烟口,显示了工匠们在设计上的巧妙构思,是官窑传世器物中未见收藏的器型。荷叶形器盖有几种形制,这里选取两种介绍。1式,口径9厘米,通高4.6厘米。荷叶形,蒂形钮。子母口,尖唇,宽弧沿上翘,弧顶。褐色胎,质地较细I腻。欠烧。乳白色釉层易脱落,盖面刻划阳线荷叶筋脉纹

12、。轮制。器形规整。2式,口径13厘米,复原通高8厘米。顶钮已残,复原。圆唇,卷沿,沿边上卷,弧顶。盖面刻划阳纹荷叶筋脉,整件器盖如大荷叶,盖钮呈荷叶的茎蒂状。灰色胎,质地细,较松,欠烧。土黄色釉,釉面开裂较甚,有大量跳釉、气泡,卷沿边内有一圈刮釉,宽约2厘米。应是轮制垫烧。这种器盖造型常见于南宋后期至元代的龙泉窑瓷器上,相比较而言,龙泉窑产品更注重造型的大效果,而弱化盖面的刻划纹饰,体量也更大。此外,任汝窑产品中也能见到与此极为相似的器盖,由此亦可见从汝官窑到南宋官窑的一脉相承。器座1式,顶径14厘米,高7厘米。覆钵形仿古器形,顶面平整,斜腹外撇,近底外折成直边底,足底平整。生烧。土黄色厚胎,质软,轮制垫烧。外壁贴饰模印凸雕的夔龙纹。2式,口径14,419厘米,高10厘米。椭圆圈形。尖唇,斜沿,斜直腹,腹壁中部增厚,足壁外撇,足底乎。生烧。土黄色厚胎,质软。釉层已脱落。轮制垫烧。外壁以4条竖长扁条将器座分隔成4组,扁长条上刻纹,作竹竿状,每两组壁上饰有相向的一对凸雕夔龙纹,圆目翘角作前行状,传神动人。这两件器座颇具皇家风范,反映出南宋官窑r匠的高超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