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amp#183;记忆碎片.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921148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年&amp#183;记忆碎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过年&amp#183;记忆碎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过年&amp#183;记忆碎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年&amp#183;记忆碎片.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年记忆碎片柴火妞儿的新年 文/乔叶红彤彤的窗花、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所有元素都在新年的第一个节日春节欢悦着铺洒开来。满溢着喜庆和温暖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转眼一年春又到,您是怎么过的?年龄越大,越怀念小时候的过年。那时我在乡下,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女孩,柴禾妞儿。一没事就会数着指头巴望过年,觉得过年真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闺女要花,小子要炮。”似乎平日里所有遥不可及的愿望都可以在过年的当口和鞭炮一样集合,呐喊,爆出明亮的火花。新衣服是肯定要穿的。父亲在焦作市矿务

2、局上班,工资不多,养活一家人显然是有些吃力。可无论怎么算计怎么省,过年时5个孩子每人一身新衣服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但新衣服不能买,买了花钱更多,都是做的。奶奶心灵手巧,会裁会剪;母亲锦上添花,会描会绣。于是,我们的衣服,尤其是我和姐姐的衣服,都会有出乎意料的惊喜。记得8岁那年春节,我得到的新衣是一件天蓝色的小褂,罩棉袄穿的。白色的公主领上镶了一道细细的彩虹边儿,左胸前是母亲精心刺绣的一大朵牵牛花,由花心的玫红渐变至花瓣的粉红,旁边还有枝叶的浅翠深绿缠绕而下行文至此,我已经伤感地发现,这纷繁的色彩搭配显然是俗艳的。但我仍要说:记忆里的这件衣服确实是非常绚丽可爱。因为,她是母亲给我的作品。母亲给的,

3、往往无可挑剔。更何况是已经过世的母亲呢?还有扎头发的绸子,也必得要一对新的。不讲究的绸子是不锁边儿的,容易脱丝,坏得快,当然也便宜。讲究些的就是锁边儿的,往往锁的边儿还是同一个色系:深蓝的绸子锁浅蓝色的边儿,大红的绸子锁暗红色的边儿,橙黄的绸子锁金色的边儿女孩子们扎的最多的,还是红绸子。飘飘扬扬的红绸子,扎在高高的辫子上,如冬天里的火焰。如果再戴上崭新的围巾,把女孩子上边云彩下边花地这么一趁,无论多平凡的小脸蛋儿,都会显得千娇百媚,好看得没法子。除了自己的一身打扮,柴禾妞儿过年最关心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好吃食了。好吃食从腊八就有了苗头。腊八粥一早就熬出了第一缕年气儿。然后是放寒假,跟着母亲去赶集

4、,买瓜子、糖果和串亲戚用的点心。到了腊月二十三,就趁着灶王爷的光吃糖烧饼。眼看天色黄昏,连忙跑到村口,等着父亲下班回来。“二十三,祭灶官,远近大小都回来。”我知道父亲必定是会在晚饭前到家的。而他的黑布包里,必定还会装着一两袋芝麻糖。“二十四,扫房子。”这一天是劳动日,我的任务是擦洗桌椅,搬挪坛罐。“二十五,去领鼓。”我就和一班小孩子跟着村长敲锣打鼓,到那些军烈属家慰问,送骑鱼娃娃的年画和两斤五花肉也有我家一份。爷爷在解放前夕战死在沙场,奶奶熬了50年的寡,是烈属。送到我家的时候,我总免不了几分得意。那时节还不懂,我这心里的几分虚荣得意,在奶奶心里是何等深切的痛楚。两斤五花肉自然是不够过年的,于

5、是“二十六,去割肉”,接着“二十七,洗萝卜”,洗了萝卜是为了盘饺子馅,炸丸子。再然后,神圣的二十八到了,这一天是男女老少齐上阵,“二十八,蒸枣花”。要蒸每人两个的人口馍,谓之“大馍”,要蒸供神的枣花馍,还要蒸豆馍和包子。蒸完了这些还要放上油锅炸丸子,煎油豆腐。从早到晚,紧紧张张。我的任务经常就是烧地锅这么大的厨房工程量是必须得烧地锅才能在一天之内完成的。我喜欢这项工作,我喜欢看炉膛里的火苗蹿来蹿去,变幻无穷,又暖和又有趣。但这一天挨训往往也是最多,因为多嘴多舌。“奶奶,还有几锅?”“死丫头!”“奶奶,火撤不撤?”“死丫头!”蒸馒头是不准乱问乱说的。我至今也不明白,这是哪朝哪代的老祖宗传下来的规

6、矩。“二十九,去打酒。”打完了酒,万事具备,等待新年的高潮来临。于是,大年三十来了。上午是供祖宗牌位,贴春联,下午是男人们上坟请祖宗们回家过年。大年夜,吃饺子,我最关注的是能否吃到钱。倒不是预测自己是否有福气,而是想着把那钱据为己有。钱不多,不过5分,可多少是个钱啊,我在乎着呢。大年初一早上穿了新衣,就去本家老人那里拜年,当然最现实的目的还是压岁钱。父亲母亲和奶奶给的压岁钱都是走过场,摸一摸就被母亲回收走了。想要有私房钱,还得去外面奋斗。但十七骗不了十八,总归还是会被母亲没收充公。她不这么做也不行,别人给了我们,她总得有什么给别人。在那个清贫的年代,几乎家家如此。小孩子的压岁钱到大人那里,都是

7、一场场微妙的平衡和算计。记得有一次,别家两个小孩子来拜年,母亲给他们一人一元。我们5个去那家拜年,得到的是一人5角。如此,我们挣了5角。二哥傻傻地对那家女人说:“还是把这5角给你吧。要不然你就亏了。”走完亲戚,很快就到了正月十五。这是小年,最后的狂欢,所以似乎比大年更有年气。有的村子扭秧歌,有的村子演旱船,有的村子请大戏,总之每个村庄都有声音在跳舞。我和一帮小女孩子这村走到那村,那村走到这村,三五里之内来回逛,不觉得累。回家也不会被骂。毕竟是过年,如此盛大的节日,通常总应该成为被大人宽容和宠待的理由。这两天还会“点旺火”,其主旨大约是消灾避祸祈瑞纳福。同时就着熊熊的火光放花炮。等到十六那天的火

8、焰渐渐在家门口冷却下去,我的意趣也开始阑珊。这年,算是过了。新的流程,开始了。就是在这样的新年里,我一天天地长大着,终于离乡村越来越远,也离这乡村的年越来越远。今年春节里大年初六那天,我离开小城,悄悄回到了老家,想重温一下旧时的记忆,却终还是满怀萧索地离开。一时间,我居然十分恍惚。我不知道,是记忆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了记忆。没有鞭炮的新年文/雁夫农历年已经过去了,过得无声无息,我首次和这个城市一起,过了一个没有鞭炮的新年,尽管我喜欢听鞭炮热闹的霹雳砰啪声。往年,我是每年都能听到鞭炮声的,小的时候,尚未有“禁放”这一名词,等大了,移民到了城市,竟然遭遇到了鞭炮“禁放”。不过,尽管这十几年来,每到

9、农历年都“禁放”,但我总能听到鞭炮的声音,因为要赶回位于农村的故乡。在老家,鞭炮是不禁放的。但由于今年春节单位放假晚了,加上春运高峰期客流量太大,没能赶上车,不得不独居郑州。除夕夜,听着城市角落里偶尔传来的鞭炮声,落寞盘绕在心头,这不禁勾起了我想家的情绪。我对鞭炮的喜欢是没缘由的,自记事儿开始,鞭炮就给我的新年带来了欢乐:由于家境不好,鞭炮成了我和同龄人难得的玩具。一个孩子鞭炮的多少直接关系着他在同龄人心中的地位,等春节过后,拥有鞭炮最少的人会被看作是懒汉而少人搭理的。我拥有的鞭炮数量,从来都是不多也不少,没人格外在乎我,也没人格外小看我,但在心灵深处我是希望自己的鞭炮是最多的。因此,每到农历

10、年,我都会早早起了床,有雪的时候就穿上单层小胶鞋,一溜烟地出了家门,叫上两三个伙计,顺着刚刚响起的鞭炮声跑去。 每到一户燃放鞭炮的人家,除了我们三四个人外,早已围了一大群年长的孩子,他们要么双手捂着耳朵,要么戴着已经露出破棉絮的火车头帽子,密切关注着鞭炮燃放的进展。一只炮竹响毕,所有的孩子就急急地冲了进去满地都是手!大家相互推攘着,争先恐后地捡拾尚未爆炸的鞭炮。我捡鞭炮的时候是勇敢而又胆怯的,我敢于和年龄大的孩子去争抢,但是,我不敢像他们一样在鞭炮的引线还在“呲呲”冒烟的时候,一步跨过去,用蘸着唾沫的拇指和食指把引线给捻灭。至今我还不明白有的孩子为什么会那么勇敢!每年的正月初二下午是孩子们清理

11、战利品的好时候,因为当天上午一定要随父母去看姥姥的,下午回来后孩子们才能聚到一起。如果天气好,三五个孩子会趴在废弃的磨盘上,围成一个圈清点自己的财富,然后相互比较,一定要分出个名次来。分名次是有讲究的,首先对比的是总数,评出最勤劳的一个;然后根据捡到的大个的爆竹数量再行比较,评出谁是重量级的;最后,从综合实力上判断谁是最差的。一般来说,落后的总会默无声息地离开,并且消沉一阵子。不过,很快就会阳光灿烂,毕竟孩子们是健忘的,而且春节好玩的东西也太多了。还有就是没有谁会永远是赢家,也没有谁一连几年都是倒数第一。至于捡到的鞭炮都用作了什么,首先就是赌了,在摔四角和火柴皮中它是筹码,学会玩扑克“5、10

12、、K”之后,它是赌资;然后,鞭炮还被用来作链条手枪的火药,能打出很神奇的响声来,还可以用这种枪“威胁”别的孩子;另外,就是选择那些还残留有引线的,在女孩子们面前偷偷地燃放,吓吓她们,引来一阵追逐嬉闹对于鞭炮的兴趣,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感触,周作人曾在一篇散文中写到:“对于炮仗这件物事,在感情上我有过好些的变迁。最初小时候觉得高兴,因为它表示热闹的新年就要来了,虽然听了声响可怕,不敢走近旁边去。”但到了中年,周作人又说:“感觉它吵得讨厌,又去与迷信结合了想,对于辟邪与求福的民间的愿望表示反对。”不过一到暮年,他的心态又有了变化,“近来不好说老,但总之意见上有了改变,又觉得喜欢炮仗了,不但因为这声音很

13、是阳气,有明朗的感觉,也觉得驱邪降福的思想并不坏。”把一生遭际寄予鞭炮之中,周作人做得老练成熟,不留痕迹,这是文化人寄托情感的方式。与之相比,老百姓来得就直白而纯真得多了。读小学的时候,一位长辈从鞭炮生产大省河北带回来一本关于烟花爆竹的书,讲了先民们发明烟花爆竹的故事,我读得爱不释手。现在想想,那不过是一本形象广告册而已。烟花炮仗最早是统称“爆竹”,因为在先民们进行民间祀神的时候,通常要砍很多竹子用火来烧,劈啪作响,男女老少们就围着一堆堆燃烧的竹子载歌载舞,祷告上天保佑平安和收成,同时吓走野兽和一种叫“年”的凶兽。到了后代,祭祀方面的实际意义小了,但象征意义被保留了下来,并随着农历年文化而被世

14、世代代沿袭,只表示喜庆和祝愿了。但不管怎样,在这个没有鞭炮的新年里,我觉得很冷清,只能在回忆中追寻往事,或者在故纸堆里找一些典故,将之写在纸上,权且也过一把鞭炮瘾吧。链接:沿黄?年俗青海彩色羊头:接近年关岁尾时,青海每家必备的五谷斗上便盛满了酥油拌和的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青稞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八吉祥徽:到了腊月二十九,人们打扫灶房,在正中的墙上用干面粉绘“八吉祥徽”。傍晚,一家老小团团围坐吃“古吐”(一种煮熟的面疙瘩),吃完古吐后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以示避鬼驱邪。酥油灯节:元月十五那天,人们到各寺进香朝佛,夜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面摆有酥油做成的五颜六色的各种神仙、

15、人物、鸟兽和花木,加上成百盏灯光的照耀,使整个街道光彩夺目,辉煌灿烂。四川舞龙: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用于拜年冲喜,祈求风调雨顺。甘肃打秋千:进入农历正月,甘肃山村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整个白天,秋千是娃娃们的阵地;到了晚上,秋千又是小媳妇、大姑娘的天下了。正月就这样飞在了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宁夏社火:在春节期间西海固地区回汉人民有表演社火的习俗,表演队将太平鼓、威风锣鼓、安塞腰鼓敲得如响雷,滚过六盘山上空,当地老百姓夹道欢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链接:沿黄?年

16、俗内蒙古祭火:蒙古民族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室,到傍晚开始“祭火”。由长辈点9个小灯,将祭品投入旺火中烧,口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祭灶:年三十上午祭佛,晚上祭祖先,在院外平旷之地,铺好新毡,摆上酒、菜、肉,长辈口中高声念诵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盅不断地洒在地上、洒向天空。烟祭:初一一早,当东方有一些鱼肚白但仍很暗黑时,全家人在院子里或包前,燃起旺火,用圣饼、奶酪、香柏、白酒等“烟祭”上苍。男人们无论大与小都要燃放鞭炮,大家围着旺火走三圈,并点起冰灯。山西生旺火 :每逢除夕晚上,山西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