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滋味.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913413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死亡的滋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死亡的滋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死亡的滋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死亡的滋味.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死亡的滋味“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是没有人会知道死后或死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如果硬说要有,那也是宗教和神话中的境界。例如,中国儒、道、佛三教的理论和传说,还有从阎罗王到牛头马面,从奈河桥到孟婆汤的场面等等。但我们知道,这都是假的、空的和虚拟的。不过,还真有人把死亡体验当作科学研究的课题,并获得了一些结果。 为何要研究死亡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对150名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写成死亡回忆一书,其中一些内容引人入胜。为什么要研究死亡?对此的回答是,如果研究死亡能获得对死亡科学和理性的认识,就会改变人们对死亡的观念,并了解人类和生物生老死亡规律,至少

2、对死亡有一种坦然的态度。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死不能复活,而活过来的也不叫死亡,只能是濒于死亡。但能研究人类对这一过程的心理感受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如果从更为深远的文化背景上来看待研究死亡的意义,就至少可以回答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可以破除社会上关于死亡与濒死的种种荒谬言论,二是将人类的精神属性进一步系统化。不过,这两方面显然是不完全的。另一个回答就是,研究死亡可以让人们更科学地对待死亡。其实,研究死亡并非起于穆迪,但他是比较系统地研究死亡的第一人。早在19世纪末瑞士的一名地质学家阿尔伯特?海蒙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于是开始对有着相同经历的人感兴趣,便研究起死亡来。他研究的30名死亡幸存

3、者中,有95的人述说他们在濒死时感受到平静和快乐。后来,对死亡研究的人就多了起来。到了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威廉?巴雷特也研究死亡,并出版了临终幻觉一书。在这个时期,死亡研究才得到广泛支持和理解,并纳入学术的行列。穆迪只不过是后来者,只是他的研究更为系统一些,也更具条理,探讨和解释也相对比较深入。而到了今天,死亡研究大有扩展趋势,从学术走向普通大众。例如,美国的盖洛普公司的调查表明,仅在美国就至少有1300万至今健在的成年人有过濒死体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声称体验过死亡。死亡体验的内容在早期,人们关于死亡的述说总是被视为虚幻。尽管民意调查有5的人曾有过濒死体验,但人们还是羞于提及,惟恐不了解

4、内情的人嘲笑和奚落,因为这些体验他人无法证实。然而,科学的发展为真实性提供了一些帮助。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临床上就可以重新激活已经停跳的心脏。而按传统的呼吸心跳停止就算死亡的标准来看,这些人确实是死而复生,穆迪敏锐地意识到,这些人可以为大家提供濒死时三五分钟的信息和感受,因而研究有了某种真实性。到了今天,相当多的心理学家和医生都认同濒死体验的真实性,认为它是死亡过程的一个自然阶段,因此值得研究,而且研究的结果也有相当高的可信度。今天的美国,超过一半的医学院都在课程中引入“精神死亡”的概念,这也是濒死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而另一个收获是死亡回忆促成了国际濒死研究协会的成立,并帮助人们建立了客

5、观认识濒死体验的思想,不再把那些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当作是精神失常或病态。穆迪等人的研究把濒死体验分为三类。一是被诊断或宣告为临床死亡而又随后返生的人的体验:二是在事故、重伤或者重病的过程中非常接近死亡的人的体验;三是濒死体验者在死亡过程中讲述给当场人的经验,再由那些在场的人转述给作者。所有濒死体验都有下面一些共同特点。1无以言表。有过濒死经验的人一致认为这种体验“无法表达”,难以言喻。2亲闻死讯。许多人在陈述中都说他们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亡。3平静安详。很多体验过死亡的人都谈到他们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4噪音。很多体验过死亡的人述说,他们“死亡”时有奇怪的声音飘来

6、,声音的类型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5黑暗通道。有的人反映他们感到曾被人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而且在某条通道里迅速地滑行,并伴随噪音一起到来。6脱离躯壳。濒死体验的人快速通过黑暗隧道时会大吃一惊,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曾经依附的躯壳,自己成了一个第三者或旁观者。7相遇。一些濒死体验者感到他们在垂死的某一时刻开始意识到周围出现了别的精神体,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要么是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待一段时间。接下来还有光的出现,大都是白色或透明的,还有在光的协助下当事者对自己人生的迅速回顾。接下来是碰到了一些界限,以及最后的归来。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接受ABc

7、黄金时间采访时是这样描述他的死亡体验的:“在黑暗中,我看到了黑黝黝的面具迎面而来,就好像是一面死亡面具想要罩在我的脸上。就在这时,我又看到了许多巨大的光圈,在光圈里我看到了希拉里的身影,好像还有我女儿切尔西。就这样那个死亡面具被驱赶走了,随后她俩的身影也渐行渐远,最后隐没在黑暗中。”科学尚不能解释遗憾的是,这些都是濒死的人自己的描述,尽管有一些共性,但却难以验证。科学需要可重复和可验证(证实和证伪)。而且,上述死亡描述很多都与神话和宗教描写差不多,这又如何解释?而且,对于死亡体验的科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解释也受到质疑。从科学层面可以对濒死体验作一些解释。首先是药物学解释。例如,每个濒死的人在此前都

8、被使用过大量的药物,一些药物会让人致幻,还可引起其他形态的思维紊乱。即使不是神经精神类药物,如大麻、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等药,而是其他药物,也会对大脑产生种种影响,从而产生与濒死体验相似的感觉。例如,氯胺酮(katamine)会使人产生类似脱体的感觉。但是,穆迪等人的濒死研究却表明,药物作用与濒死体验有很大差异。其一,叙述药物经历的人与那些报告濒死经历的人,在罗曼蒂克、想像力、智力和精神稳定性等方面并无太大区别。其次,药物引起的体验往往极其模糊。其三,由药物引起的幻觉报告之间差异非常大,这与“真实”的濒死体验有天壤之别。所以,药物作用和濒死体验两者之间有显著区别。而且,在濒死体验的许多案例中有许多

9、是药物因素无法解释的。最为明显的是许多人在濒死体验之前和之后都没有用过药,很多人的濒死体验是出现在采取医疗措施之前,在一些案例中他们甚至没有去看医生。科学的第二种解释是生理学的理论。一种对濒死体验的生理学解释是,临床死亡时,大脑的供氧被切断,身体其他部位也受迫,导致垂死的大脑做出最后的喘息。不过,这似乎也解释不通。因为从濒死体验的报告来看,很多濒死体验都是出现在肌体受损之前,而在一些例子中甚至没有发生实质的身体损伤。 科学的第三种解释是神经学解释,因为当神经系统病症发作时可能产生与濒死体验相似的现象。例如,在神经病学中有一种与脱体经历相似的症状,称为“自视幻觉”。但是,在自视幻觉中患者看到的自

10、己是活生生的,而在濒死体验中的脱体感觉则是看到自己的身体完全没有生气,只是一个空壳。对濒死体验也有心理学的解释。尽管心理学还没有达到现代科学的严格性和准确性,但也可以做出一些解释。其一是隔绝研究。将受试者从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中隔离开来,或隔绝他的听、嗅、视、触觉等,让其产生幻觉,从而可能达到与濒死体验者相似的体验,因为濒死病人也经常处于被隔离的状态。不过,隔离研究的成果并不能完全拿来解释濒死体验。理由也有很多。此外,还有梦境、幻觉和错觉等的解释,这些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它们都不能代替濒死体验的情况。那么,又如何证明濒死体验是一种真实存在呢?要彻底地解决濒死体验问题,必须要进行严密而详细的技术探讨和实验研究。但是,研究死亡确实很难。所以,只能说,濒死体验是一种现象,也有初步的研究。但是,濒死体验尚未获得实验科学的充分论证,需要未来更多的学科的研究来加以探讨。责任编辑 张田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