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炳《画山水序》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启示(1).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904908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炳《画山水序》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启示(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宗炳《画山水序》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启示(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宗炳《画山水序》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启示(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炳《画山水序》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启示(1).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宗炳画山水序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启示(1)内容摘要:画山水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山水画论,而且还从“媚道”“妙写”“畅神”的角度,对山水画的艺术构思和形象表现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不少成熟而又深刻的见解,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从创作观念、表现手法两方面入手,论述宗炳画山水序对中国山水画创作实践产生的影响。关 键 词:宗炳 画山水序 中国山水画创作宗炳的画山水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理论家甚至赞誉其超越了当时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但理论家们多站在形而上学的高度,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宗炳的画山水序,对宗炳提出的“媚道”“妙写”“畅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对从事创作实践

2、的艺术家而言,更关心的是如何让理论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发挥作用的问题,或者说是理论对创作实践产生的实际影响问题。而大多数研究宗炳画山水序的理论家们并没有给出以上问题的答案。笔者结合多年山水画创作的实践,从创作实践的角度,尝试从创作观念、表现手法两方面入手,论述宗炳画山水序对中国山水画创作实践的启示。一、以“媚道”为境界的创作观念创作观念是人们对创作的认识、理解。山水画创作观念是山水画家对山水画创作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创作目的和创作方法的认识、理解。“画山水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乃是道家思想的浸入。后世论画者,几乎都以道家精神为艺术的精神。”道家思想的介入,不但为欣赏山水画、评论山水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

3、方法,也给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在观念的层面规划出了范围。可以说,画山水序将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提到了“道”的境界,深刻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观念。在画山水序中,宗炳首先从“媚道”的高度,论述了山水、山水画与“道”之间的关系,把“道”与山水画联系起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从显现“道”的精神层面,揭示了山水画的本质,即“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宗炳认为:“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道”与“圣人”“贤者”“仁者”“物”“象”的关系在于:“道”为圣人所“含”所“法”,为山水所“媚”,并以其物化的“象”为贤者所“味”、仁者所“乐”。也就是说,“道”独立于圣人、贤

4、者、仁者和物象,“道”由圣人把握,并在物象上得到反映。贤者或仁者只能通过澄净胸怀、品味物象来感悟“道”。山水作为一种物象,以其丰富的形象来“媚道”,即显现出“道”,使贤者和仁者透过山水之形来认识它显现出来的“道”,并由此得到“味象”的愉悦。宗炳结合自己毕生的体验感叹道:“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跕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通过用“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来“媚道”山水画,去感悟玄妙的道理,并在“披图幽对,坐究四荒”的味象过程中,得到“畅神”的乐趣。宗炳把山水的“媚道”思想引进到绘画中来,把“媚道”的对象从大自然的山水转换为对自然的摹写

5、,把山水的“媚道”转换为山水画的“媚道”。宗炳画山水序将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提到了“道”的境界,深刻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观念,后世山水画家无不以此为创作及品评山水画的标准。唐符载称张璪的画“非画也,真道也”。宣和画谱吴道玄(子)条下,称吴道子、顾恺之、张僧繇“皆以技进乎道”。李思训条下亦称其“技进乎道”。又说:“志于道画亦艺也,进乎妙,则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宋韩拙山水纯全集:“凡画者,笔也默契造化,与道同机”等。由此可以看出,画山水序使艺术家对于绘画创作的认识,摆脱了汉魏以前的功利教化观念,进入了“体道”的境界。而在南宋时期,背离山水画家的作品就遭到了质疑。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崇南贬北,原因在于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北宗,其线条刚劲、皴法坚硬,而道家则主张“以柔克刚”。老子云:“柔之胜刚,守弱曰强。”意思是北宗山水笔墨太硬,与老、庄思想背离。可见,对“道”的体悟已经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了,同时也可看出,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山水画创作产生过何等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