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双绝 “民间故宫”培田村&ampamp;“雕版之乡”四堡村.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887915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城双绝 “民间故宫”培田村&ampamp;“雕版之乡”四堡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连城双绝 “民间故宫”培田村&ampamp;“雕版之乡”四堡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连城双绝 “民间故宫”培田村&ampamp;“雕版之乡”四堡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城双绝 “民间故宫”培田村&ampamp;“雕版之乡”四堡村.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连城双绝 “民间故宫”培田村&“雕版之乡”四堡村培田村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福建连城县冠豸山附近,距县城20公里,是一处以吴姓的客家人为主,保留大片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的村子。四堡村位于连城县北部,明清时期是中国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 “民间故宫”培田村我独自一人赴闽西客家长汀县进行拍摄。坐上由长汀往龙岩的长途客车,颠簸加上困乏搞得我昏昏欲睡,尽管我强迫自己要挺住,但一路因睡眠仍然错过不少美丽的景致。当车经过一片飞檐翘角、错落有致的村庄时,像闪电般我一下子亢奋起来。车开得飞快,我看到了公路上的指示牌上的两个字文坊。到达龙岩市后,我决定返回去,到仅仅让我一瞥就心动的文坊村看看。坐上早班车经朋口镇后

2、不久就到达文坊村。的确此村有不少非常精彩的老房子和老宗祠。当我在一户讲究的门楼前拍摄时,一位估计有七八十岁的老汉操着很浓的闽西客家方言对我说:“宣和培田”。旁边的小伙子告诉我,要拍摄老房子最好去老汉所说的村对面的宣和乡培田村。此时已是中午时分,我站在一个堆满旧石条的路口,等待去宣和的中巴车。不一会,一辆快散了架、摇摇晃晃的中巴车载着满满一车的老乡来到我身旁,我提上沉重的行李挤上了车。约半个小时,我到达了培田乡。车是在一座牌坊附近停下的。这里是村口,牌坊是为纪念村里一位昔日曾荣获殿试三甲第八名蓝领侍卫吴拔祯所建。据讲此人曾经在慈禧太后西行时立过汗马功劳,从牌坊上那两个石刻的“恩荣”大字,可以想象

3、培田村昔日曾有过的辉煌。过牌坊右首, 一座两层楼宇结构的“文武庙”展现眼前,这座始建于明,后重新修缮过的“文武庙”在当地也叫“关爷亭”,客家人自中原历经颠沛流离迁徙到此,仍保持崇文尚武的习俗。这座庙宇的二层供奉孔圣人,一层供奉着武圣人关公。“文武庙”表达了客家人对能文能武的企盼和他们崇文尚武的精神。过了“文武庙”就正式进村了,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青砖门楼,高大的门楼上四个大字:“三台拱瑞”。在这里我遇上了此村的小学校长吴美熙老师,他正领着四五个本村的初中毕业的女孩子在言传身教,见我大包小包、手持相机四处张望就知道我是外乡人,于是他主动为我解说并让几个女孩子为我拎包。从他介绍中我得知培田村的历史

4、:明清时,培田是长汀连城两县官道上的重要驿站,同时也是汀州府竹木盐油等日用百货的水陆中转站。重要的地理位置与良好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客家先民长期以耕读为本和勤勉立业的精神,经过几百年的奋斗积累,为后人留下了30多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座书院、4座庵庙道观等明清古建筑群。我此刻所在的地方就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大院,当地人叫“九厅十八井”。这种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特点,在中原古老建筑模式基础上,结合本地自然地理特点而建的大屋在村里有好几幢。大院有18个厅,24个天井,108个房间,占地6900平方米。大门两侧的对联极为概括地交代了培田村美好的环境及耕读生活传统。对联是这样写的:“水如环带山如笔,家

5、有藏书陇有田”。进入院门是宽敞的庭院,鹅卵石地上立有两根龙纹石制旌表旗杆,房子的主人为吴昌同,由于他乐善好施,曾得到朝廷的封赠。在整个屋子里穿行,仿佛徜徉在历史时光隧道。屋后面有一座名为都阃府的大宅院,听吴美熙老师说,这是培田古民居中最讲究最漂亮的建筑。而当我满怀想象来到“都阃府”时,展现在我眼前的情形使我难以相信,壮观的门楼里仅剩残垣断壁,从门口石制雕龙的旗杆以及院内精致的卵石铺地的图案,可以想象这座府第昔日的风采。都阃府中的阃字读音是kun,辞海注:阃,门槛也;又,宫女内室也。都阃是官名,在清代是四品武官。都阃府就是四品武官的府地,村口那座牌坊就是此人的。听老吴说,此屋在几年前遭到一场莫名

6、其妙的火灾,整整烧了好几天,幸好没有人被伤,但这座精彩的府地里美丽讲究的雕刻和家具均成了一堆垃圾。在众多古建筑中,有一处名为“容膝居”的地方堪称一绝。“容膝居”用今天通俗的说法就是妇女学校,它是女人的天地,大门的对联为:“庭来竹友心胸阔,门对松冈眼界宽。”它是培田村先民为本村本族女性创办的妇女学馆,房间不大,三开间,中间是用来讲课的厅堂,天井墙壁上写有“可谈风月”四个字,据讲它是“女性长者为女性小辈传经送宝的课堂”。由此可以看出培田村的先民的良苦用心,他们让女人们在此接受文化教育,接受三重四德、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在这里女子们可以从容地谈婚嫁。想象一下在那个思想禁锢的封建年代,能有这样一个场所,

7、培田村可说是多么开明,多么有远见了。从“容膝居”出来拐个弯就是贯穿全村的千米古街,这条2000米长的街道两边还存有好几家店铺。老吴告诉我当年在这条街上共有近四十多家的商号店铺,像什么大通杂货店、万福来客栈、恒丰号豆腐酒坊、仁昌布店遥想当年商号繁荣时那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情景,就理解了培田村为何会有今天的繁华。在千米长街上还有建于明代的衡公祠和久公祠,这种注重家族凝聚力,为鞭策后代励志的宗祠,在昔日仍起到过非常大的作用。离开千米古街,我与老吴来到一个名为“务本堂”的宅院,院里百姓在做家务,院子旁边有一偏院,天井中饰以琉璃花格漏窗,旁边饰有抒情对联,鱼池上清条石上摆满了各种花卉。坐在这小小庭院中,

8、阵阵清香袭来,天井上空是飘过的白云。再看鱼池旁那对联:“悦目时风来花舞,会心处鱼跃镜开”,横批为“天光云影”,顿觉心境怡然,闲逸安恬。时间过得很快,老吴建议我同他一起去村后山脚下的书院。转了几个弯,竹林掩映处是南山书院,它始建于明代,自明清四百多年来,书院曾聘请名士在此执教,培养了近一百多名秀才,有多人就此步入仕途。所以,南山书院有汀州文化摇篮之美誉。今天,在它的旁边是新建的培田小学,从窗口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雕版之乡四堡四堡,在闽西连城县最北端的一个乡。之所以选择去那里的原因是,四堡是我国明清时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同时它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三联书店的创始人邹韬奋先生的祖籍地。四堡据讲原

9、名叫四宝,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从这个名字就可以想象出此地昔日一定有过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时至今日,它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离开连城县,向着北方行进。车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一路我就在思考这个地处深山的闽西的四堡乡,怎么就会成为全国重点的印刷地?从道理上讲,没有便捷的交通就不会有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传播事业的兴旺。现在四堡乡从紧邻的公路上看过去,清一色钢筋混凝土与红砖构成的毫无特点的建筑,让你感觉不出它与现代中国任何一个乡镇会有什么不同,甚至让你由此而感到失望。但当你穿过这样庸常的地带,走进村里,尚存的一些老旧的深宅大院一映入眼帘,精神便立即为之一振。尽管许多大院都墙垣

10、斑驳,但从残存的门楼及门楼上的雕饰与楹联字画,还是可以让你想象昔日印刷业曾一度在此繁荣昌盛过的情形。村里有一座简易的博物馆。昔日我曾独自一人来此,因看管此馆的那位姓邹的小学老师进城带走了钥匙,使我未能目睹仅存在此的一些雕版而带着万分的遗憾离开此地。今天曾让我吃闭门羹的那位邹老师早就等候着我们,因为在此前,县里有关部门已向当地打过招呼。博物馆里陈列着昔日四堡印刷的书籍,还有许多雕版。展馆陈列着介绍四堡印刷业的兴起与衰落的文字、图画与实物。从邹氏族谱中我知道了四堡印刷术产生于明嘉靖年间,它与一位名为邹学圣的人有很大关系。邹学圣出生于四堡,年轻时在杭州做官,传说在他辞官归里时,他那年轻的江南夫人不太

11、愿意随丈夫回家乡福建,因为担心他们的三个孩子回到穷乡僻壤的乡下,教育会是个很大的问题。当时的邹学圣为了能使心爱的夫人随他一起回故乡,便把当时杭州的印刷技术与元宵灯艺带回了故乡,雕版印刷便在四堡播下了第一颗种子。从此直至十九世纪中叶,四堡成为“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的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 漫步在古朴的巷道里,随意进入朴素的人家,你可以看到昔日用来做印刷作坊的房间,还有用来装墨的大石缸。在如此偏僻的闽西山区里,享誉中国的雕版印刷业,因何能发展起来呢?从物质条件上讲,四堡地域宽广,物产丰富。尤其作为印刷的基本原材料:纸张、墨、雕刻印版所用的枣、梨等木材,在四堡境内均有出产,这在物质上为

12、保证四堡印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社会环境上说,文化事业得到朝廷重视,特别是在清康熙在位期间,他为了运用儒家封建礼教为其服务,组织文人编纂了康熙字典及其他儒家名著,还对历史上许多古籍进行整理、汇编、考据、编辑,促进了出版业。而四堡又有很深的文化根基。据族谱记载,四堡人历来十分崇尚儒学,先后设置了许多学馆、私塾,它使多数族人享受到普遍的文化教育,这也刺激了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听邹老师介绍,造成四堡印刷业繁荣的另有一个民间说法,即有一些当初被列为禁书的书籍,能够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四堡这里印制。常言道:天高皇帝远。像绣像金瓶梅一书,历代均被列为“诲淫”的禁书加以禁锢,因此,此书在京、津、苏、杭等地区印刷

13、刊刻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在四堡这样一个在当时比较偏僻的地区才能做得到。所以我比较同意此种说法,尽管目前还没有找寻到绣像金瓶梅一书的四堡刻本。听老乡们说,那些都毁于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革文化命的年代了。以家族血缘为生产组织结构,造就了他们既是生产的组织者,也是管理者。族中男女老少,按其体力强弱分别承担各种不同的工作,从版面设计、校对到雕刻印版;从裁纸、调墨、印刷、装订,到打包等二十多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在家族所建的作坊里进行。所印书籍除外地客商来直接采购外,其余的向西、向南、向北,分水,陆续向四周发散,沿续到长江上中下游,像血液周流一样,永不停息。印刷业的繁荣带来了巨大的利润,造就了那些今天看来尽管破

14、败但仍不失豪华气派的深宅大院。在一户名为“梅苑”的讲究的庭院前,我从门楼上那些精致的雕刻与灰塑的龙凤花木虫鸟,还有大门两边的对联及厅堂里悬挂的牌匾上,既看到了不同凡俗的民间艺术,也看到了主人祈求幸福安详的愿望。为方便随时印刷装订,四堡的老房子融起居生活、印刷作坊为一体,大厅既是祭祀祖先神灵举行婚丧庆典的地方,也是印刷、装订书籍的场所,门坎磨损凹陷的程度,可以想象当年人们忙碌生产的盛况。在不少人家昔日用来印刷的作坊,今已成为养鸡养鸭的场所,这无疑具有一些讽刺的意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发达兴旺的四堡印刷业走向衰亡的呢?首先是历史的原因,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美等帝国主义将“西方

15、文明”国家用大炮轰开了“五口通商”,上海渐渐地成为他们掠夺中国的根据地。石印技术的出现替代了雕版印刷,使四堡的雕版印刷开始衰落,特别是活排铅印新工艺的出现,使上海成了主要的印刷出版中心。加上四堡地处交通不便的山区,落后的生产工具没有得到替换,从此,辉煌一时的四堡雕版印刷在清末民初后一蹶不振,就此走向衰亡。今天的四堡同中国大多数的乡村一样,已没有昔日那种鲜明的地域特点了,倒是那些上了年纪的妇女的着装还保留着古昔的风格。在巷道里、老宅里,你不时会遇见让你惊讶的穿着式样奇特服装的妇女,长衣宽袖,发型独特,像古装戏中那典雅的遗风。衣装的色彩多为士林蓝与黑色,与清廷格格们的装束很相似,这与四堡地处偏僻受外界干扰较少有关吧?在汉文化区还保留古色古香,别具一格的这样的服饰,真可谓之“中华古服饰的活化石”了。但如今穿这种服装的,仅限上了年纪的妇女,那些中年与年轻妇女的着装同大都市里的妇女没有什么不同。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昔日的繁盛已渐渐被人们淡忘,所有的一切都将变成尘封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