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伊州区石油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期中.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85806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哈密伊州区石油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疆哈密伊州区石油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疆哈密伊州区石油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疆哈密伊州区石油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哈密伊州区石油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期中.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哈密市伊州区石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时期图象名称牛耕法耕犁初唐陕西三原季寿墓壁画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盛唐敦煌23窟牛耕图一牛牵引直辕犁敦煌445窟牛耕图二牛抬杠曲辕犁晚唐安西榆林窟25号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A. 曲辕犁普及于盛唐B. 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 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 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在唐朝仍然以直辕犁为主,故A表述错误,排除A;通过材料无法看出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排除B;通过材

2、料看出,唐代有一牛牵引,有二牛抬杠,有曲辕犁,有直辕犁,说明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C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唐朝犁耕形式的推广情况,排除D。2.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 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 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 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 个体生产成为主体【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也没有反映井田制已完全瓦解,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牛耕的普遍使用

3、,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它生产作比较,不能说明其成为主体,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 民营手工业B. 官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D. 个体手工业【答案】B【解析】“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表明

4、“它”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投入市场,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供应政府以及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以市场为目的,故B正确;ACD均与“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无关,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结合所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4.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这表明朝贡贸易A. 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B. 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实力C. 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D.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根

5、据材料“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表明永乐年间大规模的朝贡贸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繁荣,选项C正确;根据材料“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可见朝贡贸易对于部分贫民有一定好处,选项A排除;“国用亦羡裕”可见朝贡贸易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选项B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外文化交流,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能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本题突破了教材知识,从朝贡贸易的益处考查,唯有打破教材常识,准确解读材料才能正确解题。5.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盐官令和盐官丞具体负责;在40个郡国设立了50处铁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A. 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B.

6、盐铁行业发展迅速C. 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D. 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设立了36处盐官设立了50处铁官”反映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干预操控经济,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盐铁行业发展迅速,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民间私营工商业的状况,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汉武帝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盐铁官营的措施,学生紧扣材料信息“设立了36处盐官设立了50处铁官”即可得出正确答案。6.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这表明当

7、时A. 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C. 殖民战争被经济贸易活动取代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殖民战争被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故C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7.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高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

8、洲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B. 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C. 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D. 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洲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范围的扩大,与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的结论,排除;D项,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工人阶级斗争无关,排除。【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

9、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8.1771年,英国人阿克菜在曼彻斯特设立了一座水力纱厂,它被称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这一“现代意义”主要是指A. 动力的革命B. 生产组织的单命C. 城市化开始D. 产业结构的调整【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克莱特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大工厂制度

10、,这是机器大工业发展后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质的变化的结果,故选B。ACD均与题意无关,排除。9.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办厂时委托薛福成在英国购买设备,英方提出要化验煤焦及铁砂样品,再决定设计设备,张之洞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也。”结果所用铁矿石正好是含磷质较多,而设备却是针对含磷较少的,造出的钢铁因含磷较多容易脆裂折断。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 长官意志左右经济决策,容易造成失误B. 鄙视西方资本主义套路,缺乏科学认识C. 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改变D. 没有社会政治变革前提,注定最终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办的铁厂属于

11、是洋务派的民用工业,不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通过材料张之洞照英国购买设备,结果原料含磷较多,钢铁质量不佳,说明长官意志左右经济政策造成失误,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通过材料张之洞在办厂时,拒绝英方化验主张,说明张之洞缺乏对科学的正确认识,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最终失败,D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点睛】解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本题中张之洞的不科学决策导致经济政策失误,再结合所学知识,实现知识迁移,可以解答出正确答案。10.某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妇女生活与婚

12、姻发展史”时,发现了“五四”后十年间女性逃婚与婚姻自主权的争取、1920年的征婚广告、上海“摩登女郎”出现等史实。这些史实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 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的冲击B. 人民民主制度确立发展C. 西方文化思想中国传播D. 新式教育推动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五四运动”后女性争取婚姻自由等现象增多主要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冲击,正确;西方自由民主思想传播影响民众思想变化,正确;五四后新式教育推动思想解放与材料现象有关,D正确;五四运动后十年正是国民大革命以及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人民民主制度确立是新中国成立之后,B错误,符合题意。11.近代上海出现以下一些广告用语:“有

13、了电话,风雨无阻”,“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无论天气冷、热、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这些广告最早出现于A. 19世纪50年代B. 19世纪60年代C. 19世纪80年代D. 20世纪早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电话在上海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所以关于电话的广告最早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故C正确;19世纪50、60年代,电话并未传入上海,故AB错误;20世纪早期电话已经传入我国,故D错误。12.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

14、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A.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B.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实行新经济政策D.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B【解析】苏俄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战争的危机,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满足前线工人生活需要,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按劳分配原则属于新经济政策内容,故A项错误;此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农业政策,故项错误。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13.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

15、,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A. 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B. 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C.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D. 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列宁新经济政策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突破,但列宁对一些有所突破的理论阐述得尚不清晰,有的还前后矛盾,如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又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暗示着他的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是“过渡性”的政策,故A项正确;“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新经济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列宁对经典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理论尚未根本突破,故 C 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的错误途径,D项错误。【点睛】“直接过度”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却”是指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14.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