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一中、浮山中学等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857074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池州一中、浮山中学等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池州一中、浮山中学等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池州一中、浮山中学等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池州一中、浮山中学等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池州一中、浮山中学等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答案CADBDDCDD题号101112131415161718答案CDACBBCBB题号19202122232425答案ABCCAAB1.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重视家族关系,家国同构现象是宗族关系的反映,C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A选项排除。世袭制是指继承制度,B选项排除。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D选项排除。2.A【解析】材料显示上级对于下级可以使用

2、亲属称谓,而下级不能对于上级实行亲属称谓,显然是等级制度高于宗法关系的体现,故选A.其他不是材料的主旨。3.D【解析】根据题干“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赢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开创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故D正确。4.B【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出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必用读书人。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可见科举制有利于形成向学的风气,B正确;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官员的行政效率无关,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

3、明科举制选拔的公平公正性,D错误;科举制选拔范围广泛,并非以农民为主,C错误。5.D【解析】地理环境影响城市发展,而不是决定城市发展,故排除A项;地方行政制度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亘古不变的,故排除B项;题意主要体现了自元代起中央对京津冀一带管辖的变化,并没有体现地方上的行省制度,故排除C项;根据“元朝以河北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明清两代此地为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以及设立雄安新区可知,城市的发展受行政因素的影响,故选D。6.D【解析】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军机处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出现保证了皇帝个人意志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全面贯彻,排除A;君主集权体制的不断加

4、强,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故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排除C;从材料“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万机之劳贳力”中可以看出,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非常勤政,对全国的事情无论大小都乾纲独断,反映出君主专制度的强化,故D正确。7.C【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处“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以得出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不出政府的执行力和规范化,故AB错误;材料信息和决策封闭性无关,故D项错误。8.D【解析】结合所学

5、可知,明朝内阁制和英国内阁最根本的区别:当时中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英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国家,明朝内阁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英国内阁则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行政机构,故D项正确;英国内阁制形成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A错误;明朝最高权力在皇帝手中,而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B错误;明朝的内阁长官称首辅,故C项错误。9.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允许、不能、不得中立”等字眼是在强调以法律形式规范公民参政,D正确;在古代雅典只有公民才能参政,而不是必须人人参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平等意识方面的信息,启蒙运动才宣扬平等意识,

6、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雅典还未达到依法治国的程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0.C【解析】希腊人认为个人相对于城邦而言,是微不足道和不值一提的,城邦就是祖国,是个人自豪的源泉,个人离开了城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因此,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所以本题选C。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11.D【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罗马法学家的观点是:因为法律的根基是自然,所以它是理性的体现,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按照这一观点,罗马法和其它法律一样都以自然理性为基础,故答案选D项,ABC三项说法

7、正确符合罗马法的特征但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12.A【解析】恩格斯论述的是罗马法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内在一致性和继承性,说明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基础,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D项混淆了罗马法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阶级属性;B、C两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13.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小皮特内阁抛弃传统的做法,不仅没有辞职,反而下令解散了下院,重新选举下院,重新选出后的下院多数党支持小皮特内阁,从此形成了内阁也可以解散下院并进行重新选举的制度”可知,反映了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完善,故C项正确。传统的英国议会是国王控制的议会,1649年的议会国王权利受到限制,说明当时的传统议会制度

8、已经瓦解。A项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A。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故排除B;D项夸大了内阁的权力,应排除D。14.B【解析】英国全民普选权直至20世纪60年代始得确立,故A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扩大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议会改革使得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的进程,可见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D.15.B【解析】根据“各州都用本州的象征性图案或宣传词来装饰车牌”,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推行联邦制,各邦享有一定的

9、自治权,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ACD三项的内容也有可能造成材料中的现象,但都不是主要原因,因此排除ACD三项。16.C【解析】联邦制度的原则实际是地方管理体制,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权力分配关系,排除B。由国会机构、国会议员人数和国会议员产生方式,可知1787年宪法的变化主要体现妥协与平衡机制,故选C。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体制,不可能议会至上,排除D。17.B【解析】据材料“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君主立宪制度不健全,故B

10、正确。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属于君主立宪制度不健全的表现,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故C排除。军国主义残余,不等于封建主义残余,故D排除。18.B【解析】法德的民主政治都不是直接民主,故排除A项;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排除C项;法国共和制是各派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没有保留浓重的封建残余色彩,故排除D项。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可知,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故选B。19.A【解析】表格表明,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各省执行,存在着时间长、兵力人员不足、距离偏远等体制僵化落后等问题,故选A项。清政

11、府害怕人民群众力量的壮大,不可能采取全民动员抗敌的方式,故排除B项;C、D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20.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围绕鸦片战争的性质问题,不同人的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鸦片战争,会得出不同的历史阐释,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的性质已经定论,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排除A。一般来说,历史结论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判断、总结和认识,而不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排除C。D项说法错误,史料充足、准确的历史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排除D。21.C【解析】C符合时代潮流指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出自资政新篇,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故C正确;A、B和D均出自天朝田亩制度,不符合

12、题意。22.C【解析】清政府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不会实施权力的转移,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没有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排除D;B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根据“湘、淮军将帅还拥有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其权力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封疆大吏”可知满族贵族的专制体系受到地方汉族势力的挑战,C正确。故答案选C。23.A【解析】根据材料中“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等可以判断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据此判断应该是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A正确。24.A【解析】材料“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

13、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时,部分民众和官员的民族意识缺失,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现状,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意识的问题,不是民主意识,故B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时三民主义尚未出现,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反映民族意识缺失,不是说明国内民族矛盾的问题,而且当时最主要矛盾也不是国内民族矛盾,故D排除。25.B【解析】材料中信息认为,甲午战争中中国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而慈禧太后作为当时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她对战争的阻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清政府腐朽落后的表现,故选B。材料提到慈禧太后的阻挠,但不等于性格的偏执,排除A

14、;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军队战斗力的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场以国外为主的信息,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2)制度:郡国并行制。(2分)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4分)(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4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27、 【答案】示例:论题:政治妥协有利于解决冲突、平衡利益。(2分)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确立其政体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作为

15、国家元首世袭产生,统而不治;议会是权力中心,下议院由民主选举产生,上议院由贵族世袭。这种制度是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互相妥协的产物。(4分)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宪过程充满争议,最终因各方势力的妥协才让宪法得以出台。两院制国会实现了大小州之间、精英政治与民主广泛性之间的平衡,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兼顾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各州的自主性。(4分)由此可见,世界近现代史上各国的政治发展历程中无可避免地都会出现妥协。妥协不一定是软弱、不彻底的体现,妥协也可以是一种政治艺术,有利于冲突的解决和利益的平衡。(2分)28、 【答案】(1)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4分)趋势:相权日益削弱,最终废除;君权日益加强,达到顶峰。(4分)(2)过程:君主政体一寡头政治一民主政治;(2分)原因:贸易的急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4分)(3)确立: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王权;以立法的形式限制了王权;通过代议制政体确立议会的最高立法权。(6分)-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