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855583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题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为选择题,第卷为非选择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将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试题和试卷上。2请把所做在试卷上,交卷时只交试卷,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第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

2、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A. “兼爱”和“尚贤”B. “仁”和“德治”C. “克己复礼”D. “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这一题说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应该指的是孔子思想主张能为我们今天所借鉴的精华部分,即孔子所提倡的“仁”这一思想核心和 “以德治国”的主张,这既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又涉及到了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问题,故选B。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2.孔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

3、,却一直被各国统治者拒绝,其原因包括春秋时期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需要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目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时期更需要的是如何确立霸主地位的思想,而孔子力图维护原有的礼制,很显然不会被各国统治者所接受,也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都符合历史史实,D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名师点睛】百家争鸣中的诸子百家思想:(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

4、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经历战国、秦、汉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B. 它与其他学说糅合

5、在一起C. 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D. 它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的碌碌无为到西汉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在于其主张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因为成为正统思想是需要统治者决定的,而统治者决定选择哪种思想做正统思想需要看其是否与自己的统治需要最适合,在汉武帝时期,主张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其维护统一和加强自身统治权威的需要,故选C而排除A;儒家思想与其他学说糅合在一起,也是因为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才成为正统思想的,故B不是根本原因,所以排除;D是儒家思想的主张,但是战国时期就是这样的主张,但并没有得到统治者认可,故排除D。【点睛】这一

6、题的解题关键是审清题意,题目要求选择“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原因。分析时一般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历史事件或政权的性质(或阶级本质)等方面入手。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施行仁政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 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 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答

7、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道德经是老子的思想,A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B项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是无为而治的思想,符合题干信息,故C项正确;D项是民主思想,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思想5.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A. 兼相爱、交相利B. 以仁入法C. 心即理也D. 致良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主要提取董仲

8、舒话语的信息,首先是说大夫有恻隐之心,之后由于放了小鹿而减轻处罚。从而可以看出其法律是以仁政思想作为指导的。A项是墨家的观点;CD项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名师点睛】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同时他主张天人感应学说,使儒学增加了新的内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6.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A. “仁政”学说B. “天人感应”学说C

9、. 宋明理学思想D. “经世致用”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追求的个人性格。“忠义”是儒家推崇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但那主要是为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这是理学根本的思想。根据宋明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三纲五常,可知C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核心内容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A.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D. 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

10、孝、廉、节”【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强调的是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选项中的ABD都是从个人修养层面来体现的,题目要求选择不符合这一传统美德的选项,故AB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但是C是从统治者角度来分析的,故不符合个人人格方面的要求,故选C。【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目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ABCD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

11、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8.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 )男女平等 议会至上 工商皆本 实行众治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项正确,体现了近代平等的观念;项正确,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项正确,体现的是近代民主的理念,故选C。项错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并未提出议会至上。所以本题排除,答案选C项,A、B、D三项说法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9.黄宗羲“天下

12、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A. 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B. 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C. 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D. 两者毫无关系【答案】C【解析】“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带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它否定了君主专制,是对孟子“民贵君轻”这一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A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对材料“天下为主,君为客” “民贵君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0.顺治皇帝在位期间,自然灾害很多,“水旱累见,地震屡闻”、“冬雷春雪,陨石雨土”。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归罪于自己的“不德”,屡屡下罪己诏。这最有可能是什么思想影响A. 仁政思想B. 天人感应C. 存天理,灭人欲D.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这是天人感应的思想,题干中的顺治皇帝认为自己在位时期的自然灾害与自己的“不德”有关,所以是受到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故选B;题干中的信息与仁政思想无关,故排除A;“存天理,灭人欲”是封建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言行的一种约束和规范,与题干也不一致,故排除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主张民众要有社会责任感,与统治者无关,故排除D。11.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14、。”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 甲儒,乙法,丙道B. 甲儒,乙道,丙墨C. 甲墨,乙法,丙道D. 甲道,乙墨,丙儒【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奠基,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不是孔子编订,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1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 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物本源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

15、代的儒学家们是从万事万物本源理,这个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的儒学家们是从万事万物本源的角度而非矛盾对立转换出发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思想而非宋代儒学家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人的本性出发是孔孟的思想而非宋代儒学家的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万物本源1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荀子、董仲舒B. 荀子、孟子C. 商鞅、孟子D. 韩非子、董仲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法学和儒学的发展。依据所学,孟子强调“仁政”而非专制,且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非汉朝儒生,故可排除ABC项。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君主专制理论代表人物,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