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复习一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985547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复习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复习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复习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复习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复习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复习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复习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检测卷(一)第一章第四章第卷(选择题共32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113小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415小题为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2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1在商场里,妈妈和小东正乘自动扶梯下楼,妈妈说:“小东,下楼时要拉着妈妈的手,站着不动。”这里所说的“不动”是相对于( )A小东 B商场 C扶梯 D地面2小明和同学们从自己做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不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这里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同学听到了,而远处的同学没听清楚,其原因是( )A老师发出的声

2、音音色不好B远处同学听到的声音响度小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较低D远处同学听到的声音振幅大4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房主本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调来识别的B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5小明在岸边看到,平静的湖水中,鱼在云中游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鱼是实物,云是虚像B鱼是虚像,云是实物C鱼和云均是实物D鱼和云均是虚像6小华同学在整理复习关于声音的相关知识的笔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声音能在真

3、空中传播且传声速度最快D动听的音乐永远不会是噪音7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8.如图所示,在炎热的夏天的公路上,公路远处似乎有水,水中还有汽车、电线杆等物体的倒影,但当行驶到该处时,水却消失了,这其实就是公路上的“海市蜃楼”现象,该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A光线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进入人的眼睛B光线在空气中发生了折射进入人的眼睛C光线在路面上发生了反射进入人的眼睛D光线通过空气中水滴折射进入人的眼睛9运动会男子100 m决赛,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跑到离起点20 m、80 m、100 m处的时间,其中前三名的时间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名运动员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全程王小兵

4、的平均速度最大C在2080 m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在每段距离内,周伟的平均速度都是最大的10.如图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便于观察现象,该实验最好在较明亮的环境中进行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出蜡烛A的像C将完全相同的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寻找像的位置D如果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也向玻璃板靠近且变大11如图所示,小明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情景,此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潜望镜12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制作了“日晷仪”和“小孔成像仪”,如图所示。这

5、两种仪器使用时共同遵循了光的( )A直线传播 B反射规律C折射规律 D色散现象13下列关于平面镜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平面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C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D人越靠近平面镜,人在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大14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观察到厚玻璃板下面的字比实际位置高,是光的反射形成的C发生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D人走近平面镜时,人在镜中所成的像会变大15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B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C甲、乙

6、两车都以2 m/s匀速运动D甲、乙两车经过5 s通过的路程都是10 m第卷(非选择题共68分)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10分)16(2分)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通过节目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备受观众喜爱。在古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物理知识,诗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描述声音的_;诗词“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以_为参照物的。17(2分)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_产生的。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选填“音调”或“音色”)发生改变。18(2分)小娇上学出门前照一下镜子正衣冠,当她从距

7、平面镜2 m处以1 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相对于她的速度是_m/s。19(2分)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P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图中烛焰在光屏上成的是倒立、_的实像;若把蜡烛移到P与F之间,调整光屏位置后,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将会_(选填“变小”或“变大”)。20(2分)无人机利用携带的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须_(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地画面。三、作图

8、、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6分)21(1)(2分)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2)(2分)如图所示,F是凸透镜焦点,请画出光线a、b对应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22(8分)小杰和小卫在实验能力考查“探究小车下滑速度与斜面坡度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装置,用带刻度尺的长木板和长方体小木块组装成斜面,斜面的80 cm和30 cm处分别作为小车运动计时的起点和终点,多次练习让小车从起点自由滑下并能顺利通过终点。(1)小杰回想知识如下:该实验测量速度的原理是_,根据该原理除了图示所用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小卫还想到八年级“测量速度”实验时,把路程分为上、下两个半段,上、

9、下半段及全程的速度都不相等。(2)他们通过长方体小木块的立放、侧放和平放三种方式改变斜面的坡度,分别进行了三次实验,测量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实验次数小车运动的路程s/m小车运动的时间t/s小车的速度v/(ms1)立放0.51.00.50侧放0.52.00.25平放0.54.00.125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3)实验中的三次实验,小车运动计时的起点和终点均是斜面的80 cm 和30 cm处,他们这样设计的目的是_。(4)通过该实验的体验,他们给同学们提出建议:实验时坡度最好是先小后大,最终坡度不宜过大。坡度不宜过大的原因是_。23(12分)在学校实验室里,小红与同学们一起通

10、过实验探究了“平面镜成像特点”。(1)选取器材时,小红想用自己的梳妆镜进行实验,小明告诉她应该选用玻璃板,这是因为_。(2)经过讨论,小红选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器材进行实验,图中两支蜡烛应满足的条件是_。实验时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_。(3)实验时,小红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到_时为止,记下蜡烛B的位置,测量出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都是20 cm,于是她得出“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小明指出小红的实验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不足之处是_。(4)下课后,小红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图乙所示)利用梳妆镜重新设计了实验,如图丙。她在镜前放一笔帽A,在笔帽左

11、侧,用一只眼睛观察笔帽A的像,并沿视线方向在纸上插一枚大头针,使大头针恰好能挡住像B,标记下大头针的位置a;再插第二枚大头针,使大头针恰好能被第一枚大头针挡住,标记下大头针的位置b;然后在镜前笔帽A的右侧,用同样的方法标记下c和d。请利用标记大头针的位置在图丙中找到像B的位置。24(12分)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如下:(1)实验前,让平行光束垂直镜面射入倒扣的烧杯中(如图甲),从烟雾中可以观察到凸透镜对光有_(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调节烛焰、凸透镜与光屏中心在_上。(3)当装置如图乙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成的清晰的像是倒立

12、、_的实像,那么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_(填序号)。A26 cm B16 cm C6 cm(4)实验中蜡烛在原来的位置越烧越短,则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_(选填“往下移”“不变”或“往上移”)。(5)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丙)放在离凸透镜6 cm的地方,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丁中的_(填序号)。四、计算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2分)25(11分)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求:(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少分钟。26.(11分)近年来道路相继进行了拓宽,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遗憾的是在一些岔路口,人车相撞的交通事故有所增加。有人猜想事故的出现与行人横过公路时的错误判断有关。(1)如图所示,小赵准备横过公路时,正好有一辆汽车从距岔路口100 m处以72 km/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