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化学模拟预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二)

上传人:微草 文档编号:129775914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化学模拟预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化学模拟预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化学模拟预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化学模拟预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化学模拟预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二)(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济宁市二一九年初中学业考试模拟预测试题(化学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卷两部分。第I卷1-10题为选择题共16分;第卷11-18为非选择题共34分。满分5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K-39 Ca-40 第I卷(选择题部分 共16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其中14小题各1分,510小题各2分,共16分)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 B. 生活中用纯碱去除发面团中的酸味C. 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 D. 生活中生石灰用作袋装食品干

2、燥剂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 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过程中有新物质氯化铁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 生活中用纯碱去除发面团中的酸味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 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 生石灰用作袋装食品干燥剂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氧化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2.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地区严重雾霾频发,治理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下列做法不利于减少空气污

3、染的是( )A.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 改进燃煤锅炉烟囱,将废弃排到高空C.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D. 增加使用太阳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分析:本题主要是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等;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汽车的尾气等;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的废气和燃放烟花爆竹;粉尘主要是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PM2.5是首要污染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4、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解答:A.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能减少PM2.5排放,故不符合题意;B. 将废气排放到高空,也不会减少污染气体和PM2.5排放,故符合题意;C.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能减少PM2.5排放,故不符合题意;D. 增加使用太阳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能减少PM2.5排放,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3.下列选项中,与“越王剑”出土时保存完好的原因无关的是( )A.剑身曾经过防锈表面处理 B.埋藏环境中的氧气少C.材料(青铜)本身不容易生锈 D.埋藏环境的温度低且比较恒定考点:金属的锈蚀及其条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的锈蚀

5、及防护。金属锈蚀的条件是金属与水、空气中氧气或二氧化碳等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防止金属生锈的常用措施主要有如下:1.用完金属制品后及时擦洗干净,置于干燥的环境,保持其表面的洁净、干燥。2.在金属制品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例如,机械零件等表面涂油,家用电器、自行车车架、钢窗等表面刷漆,等等。3.在金属制品表面进行烤蓝、煮黑等处理(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层)。例如,锯条、链条等。4.在金属制品表面镀上一层其他金属。例如,自行车车把、钢圈以及门把手和水龙头等表面上,经常镀锌、锡或铬等。5.改变铁制品的内部结构,将其制成不易生锈的合金。1、由“越王剑”表面被进行过硫化处理,判断选项A的正误;2、结合金

6、属锈蚀的条件,分析选项B的正误;3、宝剑的主要成分是青铜,性质不活泼,判断选项C的正误;4、根据埋藏环境的温度低且比较恒定及是否与金属的锈蚀有关系来判断D的正误。解答:答案:D。A.“越王剑”表面被进行过硫化处理,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大大增强了宝剑的抗锈蚀能力,故选项A正确;B.金属锈蚀主要是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埋藏环境中的氧气少,不易锈蚀,故选项B正确;C.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的知识,铜排在氢后面,性质不活泼,不易生锈,故选项C正确;D.金属的锈蚀与环境的温度及状态无关,故选项D错误。故选D。4.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 在稀盐酸中:Na

7、+、CO32、NH4+B.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Mg2+、ClC. 在氯化钠溶液中:K+、Ca2+、NO3D. 在硫酸铵溶液中:Na+、SO42、OH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 在稀盐酸中,稀盐酸中的氢离子能与CO32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B.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C.K+、Ca2+、NO3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氯化钠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D. 在硫酸铵溶液中,NH4+、OH两

8、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故选:C。5.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用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B. 物质丙的化学式是NH3C. 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3D. 图示反应属于分解反应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量不变,所以反应前氮、氢原子的个数等于反应后氮、氢原子的个数,所以丙中的一个分子中必含有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据此分析解答即可;解答:由分析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N2+3H22NH3;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

9、变化,而原子的种类未变;B、由该反应的方程式可以看出物质丙的化学式是NH3;C、依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2:32=14:3;D、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不是分解反应;故选B6.根据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乙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大于甲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说明金属活动性:镁铁B.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C.甲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乙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D.向盛有NaOH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H2SO4与Na

10、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分析:A、要注意变量的控制,注意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B、根据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 图中实验,酸的种类不同,不能说明金属活动性镁铁,故选项实验得出的结论错误。B.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了CO2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故选项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C. 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

11、接触;第二支试管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第两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不能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故选项实验得出的结论错误。D.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故选项实验得出的结论错误。故选:B。7.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向盛有一定质量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B.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Zn粉、Fe粉C.向盛有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H2SO4至过量D.向稀盐酸与Mg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考点:催化剂

12、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分析:A、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B、根据等质量的铁、锌与足量的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多进行分析;C、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进行分析;D、根据向稀盐酸与Mg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镁反应进行分析。解答:A.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向盛有一定质量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烧杯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增大,故A错误;B. 等质量的铁、锌与足量的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多,所以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

13、过量Zn粉、Fe粉,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故B正确;C. 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所以向盛有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H2SO4至过量,溶液的pH值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故C错误;D. 向稀盐酸与Mg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镁反应,所以开始一段时间氯化镁的质量不变,故D错误。故选:B。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C.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D.t

14、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t1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错误,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饱和溶液;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100%23.1%,30%是错误的;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错误,降温后都是饱和的;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t

15、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正确,因为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解答:A.t1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错误,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100%23.1%,30%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C.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错误,降温后都是饱和的;故选项错误;D.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正确,因为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故选项正确;故选D9.某学生为了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五个实验:将Zn、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将Ag放入Cu(NO3)2溶液中;将Cu放入AgNO3溶液中;将Cu放入ZnSO4溶液中;将Zn放入AgNO3溶液中。下列实验组合不能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