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伊川实验高中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727337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洛阳伊川实验高中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洛阳伊川实验高中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洛阳伊川实验高中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洛阳伊川实验高中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洛阳伊川实验高中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伊川县实验高中2015-2016学年度上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地理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三1-4章; )第卷(选择题 35题 共70分)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兼跨内、外流区 B都兼跨地势三级阶梯C都兼跨四类干湿区 D都兼跨四个温度带 2.有关中国自然区域内部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因降水较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 B秦岭淮河以南的华中区、华南区因夏季雨热同期,故它们均可发展水田农业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部因距海相对较近,降水相对较多,故可适量发展水田农业 D青藏高寒区只有海拔较

2、低的河谷地带有农业的发展3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都位于平原地区 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都位于第三阶梯 雨热同期 A. B. C. D.4.下列荒漠与其主要成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地形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读图1,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5-6题。5甲地形成其原因可能是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

3、被破坏 6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A沙尘暴频度减少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读图2,完成7-9题。7图中甲、乙、丙、丁区域()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边界有实有虚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D相互间差异大8有关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9实时获取丙区域植被生长状况的信息,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C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图3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

4、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回答10-11题10影响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生物条件 D地质条件11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是()A B C D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但沙柳必须每隔35年平茬才能长得更好,否则就会死亡。读下图,完成1213题。12种植沙柳,改善环境,主要是因为沙柳能A防风固沙 B吸烟除尘 C保持水土 D净化空气13造纸产业链条A使植被遭到了更大规模破坏 B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C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D促进了当地

5、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416题。14“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15“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16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读“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变化图”,完成1718题。17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保护耕地的力

6、度在加强;但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未变,其直接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过度抽取地下水 人口的不断增长 城市化进程在加快草场载畜量过大 流水侵蚀作用加剧荒漠化 A B C D18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地突出的矛盾问题是A人口众多,土地的承载量在逐年下降 B土地资源有限,后备可供开垦荒地不足 C国土总面积大,耕地比重相对小 D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增长速度为进一步发展山西经济,使资源大省转化为经济大省,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据此,完成1921题。19利用煤炭资源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不包括A发展电力工业 B发展化学工业C降低煤炭运输成本 D发展冶金工业20“坑口”电站建设的影响不包括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7、 B改善工业的能源结构 C增加经济产值 D降低山西的环境污染21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在全国中的地位并不领先,其中原因有A能源开发规模不大B我国能源需求量不大,能源丰富难以发挥出优势C石油取代煤成为我国主要能源,煤炭开采不足D结构单一,生产链简短,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不高下图所示是一个为森林覆盖的河盆在暴雨中呈现的径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据此完成2223题。22假如在该河的上游修建一座水库,则曲线变化不大流量曲线将变得和缓 含沙量曲线将没有变化含沙量曲线的最高值将降低 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的最高值均会提高A B C D23假如暴雨发生时该河流域的森林早已被砍伐,上图中河流径流量曲线及

8、含沙量曲线应为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由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24-25题。24“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25“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2627题。26.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

9、式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 B C D27.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乙丙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2830题。28.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农牧活动 距海远近 季风风向 纬度位置A B C D29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草原 水能 石油 森林A B C D30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 ) 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

10、物生长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煤基液体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今后510年,我国将以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据此完成3132题。31我国将“煤变油”基地设在内蒙古、陕西、山西的原因是( )A交通便利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丰富 D接近原料产地32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A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B、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C、减少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D、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

11、况 33.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A.公路 B. 菜园 C. 鱼塘 D. 果园某GIS软件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属性(如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的浏览窗口(面积单位:m2;高度单位:m)。完成34题。34. 若图6浏览窗口中的建筑物属性与地图窗口中的图形对应,此时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对象对应的图形是( ) A B C D 读“读我国1825年和1958年洞庭湖面积变化示意图”。完成35题。35.洞庭湖面积萎缩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 围湖造田 河流含沙量大,

12、泥沙淤积 人口激增,对土地需求增加A. B.C. D. 第卷(综合题,共30分)二综合题36(10分)材料1:如下图。材料2:地处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近50年间,人口由55万增至116万,耕地由10万公顷增加到26万公顷,中游沿岸建成的平原水库27座,截流了几手全部上游的水量。材料3:额济纳旗草原过去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现在草木枯萎,到处是戈壁沙漠,一片荒凉,已难见草原风光。(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额济纳旗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6分)(2)防治该地区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什么?(4分)37.(6分)材料一:东北黑土地作为我国唯一且很难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以其耕作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但是,这里经过近百年的过度开垦,作为耕作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