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营养状况评价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29727070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9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人营养状况评价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病人营养状况评价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病人营养状况评价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病人营养状况评价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病人营养状况评价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人营养状况评价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人营养状况评价PPT课件(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人营养状况评价 中山大学营养学系王冬亮 1 我国住院病人总的营养不良发生率约为10 普外科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12 4 不佳的营养状态将影响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住院时间 病死率 费用和再入院率 病人营养状况评价的必要性 2 对病人营养状况的客观反映可区分营养不良类型及原因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依据 评估营养治疗 支持 效果可对病人发生并发症危险性进行预测 病人营养状况评价的临床意义 3 内容提要第一节 病人营养状况的评价第二节 病人营养不良的类型 4 第一节 病人营养状况的评价 中医 望 闻 问 切 简称 四诊 西医 以测定身高 体重 皮质褶的厚度 上臂肌围 生化检查等方法为主 以膳食调查

2、为辅的方法 5 营养状况评价程序 需要评价营养状况的病人 病人是否有体重减轻4 5kg淋巴细胞总数 1 5 109 L病期超过3周大面积创伤或灼伤血清白蛋白 3 5g L全身消耗性表现 有 进行人体测量 85 的标准值正常 病人有否 CHI 60 DH无反应TLC 1 5 109 L 不需特殊饮食治疗或监护 无 6 有无 延缓手术 放疗和化疗在治疗治疗期间监测氮平衡 负氮平衡正氮平衡 估计总热能消耗不需营养支持 确定营养补给途径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7 营养评价的概念 营养评价 nutritionalassessment 是通过膳食调查 人体测量 临床检查 实验室检查及多项综合评价方法等手段

3、判定人体营养状况 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及程度 估计营养不良后果的危险性 并监测营养治疗的疗效 8 一 膳食调查 9 膳食调查 一 调查内容 饮食结构 食物频率 每日摄入食物的品种和数量 饮食习惯等 二 调查方法 询问法 称重法 查账法 食物频数法和化学分析法 三 调查评价 接下页 10 量 所摄入食物是否种类多样 主副食品搭配 荤素搭配是否合理 能量及各种营养素是否数量充足 比例 能量摄入比和各餐能量摄入比例是否恰当 蛋白质的来源分布 脂肪来源分布 维生素和矿物质来源等是否合理等 三 膳食调查结果的整理和评价 11 二 人体测量 12 人体测量数据可以较好的反映营养状况 通过人体测量可对患者营养

4、状态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价 常用指标 身 长 高 体重 围度 皮褶厚度 握力等 人体测量 13 14 测量身高 长 常用工具 15 结构 由一块底板 两块头板 一块可移动的滑动板 两块带刻度尺的围板组成 卧式量床或量板 16 身高 height 为站立式测量人体的长度 常用于健康人群和能站立的病人 使用器材 身高坐高计 卷尺 身高体重秤测定时间 早上10点或同一固定时间测量步骤 上肢自然下垂 足跟并拢 足尖分开呈600 足跟 骶骨部 两肩间区与立柱接触 躯干自然挺直 头部正直 耳廓上缘与眼眶下缘水平 测量者立于被测者右侧 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 轻压于被测者头顶 测量者读数时双眼应与压板平面等高

5、读数 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 即0 1cm 身长 身高 直接测量法 17 测量注意事项 身高坐高计应选择平坦靠墙的地方放置 立柱上的刻度尺应面向光源 测试前应常规检查身高坐高计 检查立柱是否垂直 连接处是否紧密 零件有无松脱等并及时加以纠正 对身高坐高计进行零点校准 误差 0 1cm 严格掌握 三点靠立柱 两点呈水平 的测量姿势要求 读数时两眼一定要与压板等高 水平压板与头部接触时 松紧要适度 发辫发结要放开 饰物要取下 18 三点靠立柱 两点呈水平 19 身长 为仰卧式测量人体的长度 适用于3岁以下儿童 不能直立的患者和部分老年人 使用器材 卧式量板或量床 精确至0 1cm 测量步骤 卧式量板

6、量床放在平坦地面或桌面 脱去鞋帽和厚衣裤 使其仰卧于量板中线上 固定被测者头部使其接触头板 面朝上 两耳在同一水平 两耳廓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与量板垂直 测量者立于被测者右测 左手固定被测者膝部 右手滑动滑板 使之紧贴足跟 然后读数至小数点后一位 身长 身高 直接测量法 20 身长 身高 间接测量法 21 上臂距 上臂向外侧伸出与身体呈90 测量一侧至另一侧最长指间距离 因上臂距与成熟期身高有关 年龄对上臂影响较少 可作个体因年龄身高变化的评价指标 身体各部累积长度 用软尺测定腿 足跟 骨盆 脊柱和头颅的长度 各部分长度之和为身高估计值 膝高 曲膝90 测量从足跟底至膝部大腿表面的距离 用下述

7、公式计算出身高 22 身长 身高 膝高推算法 国外参考公式 男性身高 cm 64 19 0 04 年龄 岁 2 02 膝高 cm 女性身高 cm 84 88 0 24 年龄 岁 1 83 膝高 cm 国内推荐公式 男性身高 cm 62 59 0 01 年龄 岁 2 09 膝高 cm 女性身高 cm 69 28 0 02 年龄 岁 1 50 膝高 cm 23 身高 长 测量通常应用于正常人群营养状况评价 一般急性或短期疾病与营养波动不会明显影响身高 临床住院病人 可以通过身高等的测量 间接计算体表面积 从而估算基础代谢率 身长 身高的临床意义 24 体重 bodyweight BW 体重是营养评

8、价中最简单 直接和常用的指标 尽管测量中影响因素较多但体重的测量值仍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直接参数 青少年期它可反映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 临床意义 疾病情况下可反映机体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状态 但需考虑机体水肿 肿瘤和肥胖的影响 这些病人体重值常不能反映真实体重和营养状态 25 测量体重常用工具 26 病人体重测量要求 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男性着短裤 女性着内衣 或固定衣着 立于称中央动态监测体重时 测量条件保持一致 27 1 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比2 体重改变 衡量体重的常用指标 标准体重也称理想体重 idealbodyweight IBW Broca改良公式 标准体重 kg 身高 cm 105平田

9、公式 标准体重 kg 身高 cm 100 0 9 28 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比 临床意义 反映机体肌蛋白消耗的情况 提示疾病对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程度 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比 同身高标准体重 实际体重 标准体重 100 l0 为营养正常 10 20 为过重 20 为肥胖 10 20 为消瘦 20 为严重消瘦 测量值的判断标准 29 实际体重与平时体重比 临床意义 反映机体能量营养状况的改变 实际体重与平时体重比 平时体重 实际体重 100 85 95 为轻度能量营养不良75 85 为中度能量营养不良 75 为严重能量营养不良 测量值的判断标准 30 体重改变 临床意义 反映机体能量与蛋白质代谢情况

10、提示是否存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体重改变 平时体重 平时体重 实际体重 100 体重改变的评价标准 31 每日体重改变大于0 5kg 往往提示是体内水分改变的结果利尿剂会造成体重丧失的假象病人出现巨大肿瘤或器官肥大等 可掩盖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的丢失 体重改变的假象判别 32 体质指数 bodymassindex BMI 体重 kg 身高 m 2 临床意义 反映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以及肥胖症的可靠指标 临床上体质指数的改变可提示疾病的转归 男性BMI 10 女性BMI 12者很少能够存活 BMI 20可能高度提示临床转归不佳和死亡 33 WHO发布的成人BMI评定标准 34 我国成人BMI判定标准

11、 18岁以下青少年BMI的参考值为 11 13岁 BMI 15 0时存在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BMI 13 0为重度营养不良14 17岁 BMI 16 5时存在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BMI 14 5为重度营养不良 35 上臂围 mid armcircumference MAC 临床意义 MAC可反映营养状况 且与体重密切相关 可反映肌肉的发育状况 一般差值越大说明肌肉发育状况越好 反之越小说明脂肪发育状况良好 上臂围可反映肌蛋白贮存和消耗程度 是快速而简便的评价指标 也能反映能量代谢的情况 上臂围 cm 上臂紧张围 上臂松弛围 36 上臂围 mid armcircumference MAC 上臂围

12、测量示意图 37 使用器材 无伸缩性刻度卷尺上臂紧张围 指上臂肱二头肌最大限度收缩时的围度 测量步骤 1 被测者上臂斜平举450 手掌心向上握拳用力屈肘 2 测量者站于被测者侧面或对面 将卷尺在上臂肱二头肌最粗处绕一周并读数 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即0 1cm 注意事项 1 测量时被测者肌肉充分收缩 卷尺松紧度要适宜 2 连续测量三次 每次测量误差 0 5cm 取均值 上臂紧张围 38 上臂松弛围 指上臂肱二头肌最大限度松弛时围度 测量步骤 上臂紧张围测量后 将卷尺保持原位置不动 令被测者上臂缓缓伸直 用卷尺在肱二头肌最粗处绕一周读数 精确至0 1cm 注意事项 1 上臂由紧张变换为松弛时 勿使卷

13、尺移位 2 测量误差 0 5cm 上臂松弛围 39 正常值 男性平均为27 5cm女性平均为25 8cm 40 上臂肌围 mid armmusclecircumstance MAMC 临床意义 上臂肌围是反映肌蛋白量变化的良好指标 也反映体内蛋白储存的情况 臂肌围和血清蛋白含量密切相关 在血清蛋白低于28g L的病人中 87 病人臂肌围均缩小 臂肌围可作为病人营养状况好转或恶化的指标 上臂肌围 cm MAC cm TSF cm 判断标准 我国男性上臂肌围平均为25 3cm 女性为23 2cm 美国男性为25 3cm 女性为23 2cm 日本男性为24 8cm 女性为21 0cm 41 皮褶厚度

14、 上臂肱三头肌部 代表肢体皮下脂肪堆积情况 肩胛下角部 代表躯干背面 腹部 脐部 代表躯干腹面 髂嵴上部 髂部 代表躯干侧面 临床意义 皮褶厚度可反映全身的脂肪含量 也反映人体皮下脂肪的分布情况 临床常用皮褶厚度估计脂肪消耗情况 并作为评价能量缺乏与肥胖程度的指标 皮褶厚度 42 测量步骤 1 被测者自然站立 被测部位充分裸露 2 测量者找到肩峰和尺骨鹰嘴部位 两点连线的中点位即为测定位 用油笔标记 3 顺自然皮褶方向 即手臂长轴 用左手拇指和食 中指夹提起被测位皮肤与皮下组织 4 在该提起点的下方用皮褶计测试臂夹住 右拇指松开皮褶计把柄 使测试臂充分夹住皮褶 在皮褶计指针快速回落后立即读数

15、5 连续测量3次 记录以mm为单位 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即0 1mm 每次所测数值误差 5 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tricepsskinfoldthickness TSF 43 测量注意事项 同一部位测量压力恰当 10g cm2 卡尺固定3s后读数测三次 取平均值 44 正常值成年男性8 3cm 成年女性15 3cm 正常值的90 为正常 正常值的80 90 为体脂轻度减少 正常值的60 80 为体脂中度减少 正常值的60 以下为体脂重度减少 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判断标准 45 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 测量步骤 1 被测者自然站立 被测部位充分裸露 2 测量者找到被测者的肩胛下角位置并标注 3 在肩胛

16、下角下方1cm处 顺自然皮褶方向 即皮褶走向与脊柱呈450 用左手拇指和食 中指夹提起被测部位皮肤与皮下组织 4 在该提起点的下方用皮褶计测试臂夹住 右拇指松开皮褶计把柄 使测试臂充分夹住皮褶 在皮褶计指针快速回落后立即读数 5 连续测量3次 记录以mm为单位 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即0 1mm 每次所测数值误差 5 46 肩胛下皮褶厚度判断标准 肥胖男性 40mm 女性 50mm 正常男性10 40mm 女性20 40mm 消瘦男性 10mm 女性 20mm 47 髂 嵴上 部皮褶厚度 测量步骤 被测者自然站立 被测部位充分裸露 在腋中线与髂嵴相交点上方 或脐水平线与腋中线相交点 垂直夹提起皮褶 在该提起点下方用皮褶计测量其厚度 并读数 连续测量3次 记录以mm为单位 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即0 1mm 每次所测数值误差 5 48 测量步骤 1 被测者自然站立 被测部位充分裸露 2 在受试者脐旁左方1cm处 顺自然皮褶方向 即水平位 与前正中线平行 用左手拇指和食 中指夹提起被测部位皮肤与皮下组织 3 在该提起点的下方用皮褶计测试臂夹住 右拇指松开皮褶计把柄 使测试臂充分夹住皮褶 在皮褶计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