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调控模式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9705413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间接调控模式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间接调控模式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间接调控模式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间接调控模式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间接调控模式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间接调控模式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间接调控模式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间接调控模式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货币政策的运用受到更多的约束,货币政策的效果有待实证检验。本文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预测方差分解等当代主流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采取2005年到2011年相关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分析在间接调控模式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但在3中基本调控手段中,利率调节是效果相对最好的货币政策。 关键字:货币政策;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格兰杰因果An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

2、n China under Indirect RegulationAbstract: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ies is restricted with improvement of economical marketable and openness of financial market in China,which needs empirical study.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with an empirical study such as VAR model, impulse fu

3、nction and so on depending on monthly data between 2005 and 2011.It is found that its not very strong but interest rate is best.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 VAR; Impulse Function; Granger causality 目录一、引言1(一)、写作背景1(二)、文献综述2二、变量与模型选取3三、数据处理与分析3(一)、单位根检验3(二)、Johansen协整检验4(三)、格兰杰因果检验4四、VAR模型检验与分析5(一)、VA

4、R模型的建立5(二)、脉冲响应函数6(三)、预测方差分解6五、结论与政策建议7(一)、结论7(二)、政策建议9参考文献10附件 11间接调控模式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一、 引言 (一)、写作背景我国自1998年中央银行正式取消对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以来,货币政策采取了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为中介目标的间接调控模式,货币政策的目标为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主要目标又不相同。2005年以来,以货币增长率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之差表示的超额货币问题早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王健,2007 ),出于对大量流动性过剩所可能引发的潜在通货膨胀等经济冲击的担忧,货币当局不断加息、频繁运用

5、存款准备金工具,但效果均不明显,尤其从2009年以来通货膨胀更有加剧之势。从今年年初到6月20日存款准备金率已上调6 次,达到历史高位。但今年5月CPI同比增长5.5%,创34个月来新高,而且通货膨胀预期仍有加强趋势。图1:20052011年广义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及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统计年鉴(2010)从图1简单的线性图可以大概看出我国广义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趋势一致但有时滞,与物价水平之间的一致性更弱。基于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增长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物价持续上扬的条件下,研究货币政策能否起到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

6、意义。(二)、文献综述 1980年西姆斯(L.A.sims)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引入到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领域动态分析的广泛应用,此后很多学者运用VA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的各个方面。卡梅迪和梅圭尔( 1984) 通过对50个国家的实证研究以及波斯克和米尔斯(1995)通过对美国的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产出不会产生长期的影响。Romer (1990)的研究结果明在美国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利率渠道来传导的。Friedman 和Kutterner(1992)发现美国的货币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而且这一关系在1990年代有所恶化。麦克坎得雷斯和韦伯(1995)在通过对110个国家近30年的

7、产出增长率、平均通胀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长期来看,产出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没有相关性。北美圣路易斯储备银行的报告(2007)通过考察那些已经确定了目标通货膨胀率的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3个国家的实践来看,如果用通货膨胀率的稳定与否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否长期有效,则所有的23个国家都是长期无效的。普遍的结论认为货币的供应总量对于真实产量的波动只是起到非常有限的作用,对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作用更少。 对于我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国内不少学者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中介目标的选择及货币政策效率及实用性进行了研究。周锦林( 2002 ) 建立货币供给和实际GDP的双变量VAR模

8、型和包含利率在内的多变量 VAR模型,认为1994年至今,货币呈现“ 中性” 特征,我国货币政策以“ 货币供给” 为中介目标, 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任立民(2008)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较高,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存在“托宾效应”。刘旺霞(2009)运用20032008年的季度数据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发现货币供给和信贷具有内生性,利率渠道无效。肖志勇(2009)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相关变量对CPI影响的强弱程度及其对货币政策发生效力的滞后时间,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基本有效。冯科(2010)结合费舍尔的经济结构模型,对2003

9、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无效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货币政策长期是无效的。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利用VA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时间出现较早,国内结合实际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证文献是最近几年才有的,运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是南辕北辙。本文运用最新月度数据用3大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和2大货币政策目标作为变量对相关问题做点补充,并结合模型提出政策建议。 二、变量和模型选取 在间接调控模式下,货币政策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能控制流通中的现金,所以用M0表示该项政策;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控制信贷,本文用广义货币供给M2表示;用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R表示利率政策。用消费者物价

10、指数CPI和工业增加值Q表示货币政策的两大目标。本文选取的模型即为主流的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预测方差分解 所有软件操作均通过Eviews5.0完成。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其核心是不考虑经济理论而直接考虑作为时间序列的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V A R模型如下: Y t =A Yt-1+ BYt-2 + CYt-3 + s 其中,s为扰动项,A、B、C 为参数矩阵。 格兰杰因果检验为从统计角度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分析工具,格兰杰指出: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在任何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推断将是无效的。脉冲响应函数是用

11、来衡量来自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所带来的影响。预测方差分解将各不同预测期内变量的预测误差分解为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进而比较各冲击对模型内生变量的重要性。 三、 数据处理与分析季度和年度数据不能准确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及时滞,所以本文采用2005到2011的月度数据,所有数据均经季节调整 原始数据见附件,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以及东方财富网。(一)、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时间序列回归时,如果非平稳的间序列变量直接进入回归模型,会导致虚拟回归,所以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前,要先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 A D F检验。表1 ADF单位检验结果注:( C,T

12、,K)中各项分别表示A D F检验式中包含截距项 C,趋势T及变量滞后数K;滞后阶数由SIC自动决定。检验结果显示原时间序列除M0外,CPI、Q、M2、R不具有平稳性,但一阶差分后序列都是平稳的。对一阶单整序列,还要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二)、Johansen协整检验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大于各自的临界值,即拒绝原假设 ,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对于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小于各自的临界值,即接受原假设 ,说明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唯一的协整关系,所以变量CPI、Q、M2、M

13、0、R之间可以建立无约束的VAR模型。(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定理表明如果时间序列是协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格兰杰原因。为了确定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在M2、M0、R三种调节手段中只有R是CPI的格兰杰原因,M2、M0不是CPI的格兰杰原因;但反过来CPI、Q都是M2、R的格兰杰原因,CPI不是M0的格兰杰原因,Q是M0的格兰杰原因。表3 各变量间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注:滞后期由赤池信息准则和施瓦茨准则自动确定,滞后4期四、VAR模型检验和分析(一)、 VAR模型的建立首先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检验结果如表4:

14、表4:VAR模型滞后期的确定在5个评价指标中,有3个认为应该建立VAR(2)模型,则确定建立VAR(2)模型。模型结果的向量表达形式为: (二)、脉冲响应函数由于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只能反映出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为了考察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短期效应 ,可以基于V A 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过程如图2、3 所示。 图2 图3从脉冲响应图2来看,对于来自M2的一个标准差冲击,CPI在第一期为0,然后迅速上涨,到第11期时达到峰值0.1329,之后略有下降,说明广义货币供给对物价水平的冲击滞后期较长,有长期的正向影响;对于来自R的一个标准差冲击,CPI反应迅速,到第4期时即达到峰值0.

15、3184,然后开始下降,到12期时已和M2基本持平,说明提高利率对物价水平有及时的抑制作用,但只有短期效果,长期效果不稳定;对于来自M0的一个标准差冲击,CPI在第3期达到峰值0.085,随后持续下降,说明物价水平对现金流量的反应时滞为3个月,但效果及其微弱。从脉冲响应图3来看,对于来自变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R的冲击仍然最明显,在第3期时就达到0.3129.之后仍有上升;对于来自M2的一个标准差冲击,Q在第3期达到-0.28,之后持续下降;对于来自M0的一个标准差冲击,Q在第1期达到峰值0.18,之后持续下降到和M2线持平,说明M0对经济刺激作用的时滞最短。(三)、预测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能说明各变量对经济系统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此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结果如图4、5:从图4可以看出,CPI的预测误差波动主要来自自身的影响,其次是来自R的贡献度,从第4期开始就保持在12%左右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