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_学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9686183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亭送别_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亭送别_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亭送别_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长亭送别_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长亭送别_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_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_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亭送别学案 1编辑:赵金杰 审核:相颖 2015、9、5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叙写的窦娥是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

2、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

3、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

4、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三、西厢记剧情简介有趣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见到莺莺,惊呼:“我死也!”,接着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一头雾水反问:谁问你来?张生不答,直问:敢问小姐常出门吗?把张生在爱情的驱使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四、比较元稹的莺莺传作品莺莺的形像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破口大骂崔

5、莺莺为“尤物”、“妖孽”、“祸水”,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wu趣。”作品的格调低俗。但王实甫果断抛弃了“始乱之,终弃之”男性为主导的贬低女性的传统模式,进而以女性的视角来重新诠释对爱情的伟大理解。五、.预习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谂知(nin)暮霭(i) 胸臆(y) B.泠泠(lng)相偎(wi)栖迟(q)C赓续(gng)玉醅(pi)揾做(wn) D.萧瑟(s)憔悴(cu)顷刻(qng)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

6、萋迷。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六.理清剧情结构: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课堂作业:(建议:一

7、、二题为第一课时练习;三、四题为第二课时练习。)一填空题: 1长亭送别节选自_,原名_,作者是_代戏曲作家_。课文为_的第_本第_折,描写_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_。 2课文中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感情的话语主要有四处,它们是: 幺篇:_ 朝天子:_ 科白:_ 二煞:_ 3“碧云天,黄花地”,由_的_一词中“_”句脱化而来。黄花,指_宋代女词人_声声慢中有写黄花的名句:_ 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这句曲词中,前两句引语是_满庭芳词的头两句。 5耍孩儿一曲中“_”一句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_。“_”一句比喻人的离散,语出乐府诗_。 6二煞一

8、曲中“一春鱼雁无消息”一句说的是_,语出北宋词人_鹧鸪天词。“一春”这里泛指_;“鱼雁”指_。 二.选择题1下列加线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余荫(yn)玉骢(cng)揾(wn)泪 张珙(gng) B迍迍(tn tn) 泠泠(lng lng)溶溶(rng rng) 惶惶(hun hun) C金钏(chuan)蹙(c)眉谂(shn)知 玉醅(pi) D弃掷(zh)长吁(y) 赓(gng)续栖(x)迟 2下列词语书写有三处错误的一项是() A萋冷斜晖狼籍罗纬 B辱没厮守俳徊今霄 C青鸾扶持烦脑遮弊 D举案齐眉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淡烟暮蔼 3下列对西厢记一剧的有关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西

9、厢记是元杂剧,写的是张珙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B西厢记以其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成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西厢记全剧情节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五本二十一折,一气呵成,结构相当完整。曲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D长亭送别一折,写的是一个送别的场面。虽然这一折对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但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莺莺、张珙和老夫人还是各不相同的。 4下列对课文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

10、、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后的场面。 B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莺莺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在她珍视爱情而轻视虚名利禄,但她在离别时的痛苦和怨恨之情,却主要限于“儿女情长”。 D张珙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的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 5选出下文中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 A下西风黄花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的。 B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C这忧愁诉与谁?想思只自知,

11、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D荒村雨露宜早眠,野店风霜要迟起!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三简答题: 1课文分四个部分,分别写了赴长亭路上、长亭饯别、临别叮嘱和分手以后四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每个场面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赴长亭路上:_ 长亭饯别:_ 临别叮嘱:_ 分手后:_ 2长亭送别历来被人们所激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摆脱了“才子佳人”戏的老套,在思想上很有新意,你认为这思想上的“新意”,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_ 3请简略谈谈长亭送别有何语言特色? 答:_ 四阅读题: (一)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 的行

12、,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几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解释下列词语 玉骢: 倩: 斜晖:金钏: 2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和疏朗的树林分别引起了什么样的联想?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答:_ 3“马儿 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它是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些是正确的项()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地行,车儿快快地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