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第二中学2020高一历史期中.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685233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济宁第二中学2020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济宁第二中学2020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济宁第二中学2020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济宁第二中学2020高一历史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济宁第二中学2020高一历史期中.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说明:1.本试题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第卷为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卷为非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4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6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故称之为“新石器革命”。学者认为这是一场革命的主要根据是 A.交通改善,促进文化与商业交流 B.使用铜器来制作工具,从事生产C.开始使用文字,社会组织复杂化 D.从事农业活动,以耕作取代采集2. 在考古发

2、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B.中央实现了对地方高度集权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3.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这里用铸鼎的“金”应该是 A.铁 B.青铜 C.黄金 D.钢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铁农具的使用 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5.“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所

3、载“宗室贵戚”之“怨望”主要是针对变法中的 A.废除井田制度 B.奖励农耕 C.废世卿世禄制 D.什伍连坐6.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儒家 A.崇尚清谈的形象 B.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C.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7.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C.辅佐各

4、国诸侯富国强兵 D.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9.“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赜(深奥),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D.

5、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10.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11.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的是 A.宗法制 B.郡国并行制 C.推恩令 D.中外朝制度12.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泵纸、旱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纸是

6、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汉代各地推广了造纸术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代1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14.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材料说明 A.王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 B.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C.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D.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15.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南朝时则有稻、麦、黍

7、、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北方陆地作物大量移植南方。这表明 A.两汉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南朝时江南地区气候出现严重干旱C.江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有较大提高 D.江南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16.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裂局面,但南北放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再度走向统一,在修史的过程中,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统治者注重从道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开始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南北双方实际上有完全相同的文化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17.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贫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

8、萃,皆中”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 A.体现九品中正制的原则 B.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C.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D.进士科是仕进唯一途径18.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19.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9、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方饮食习惯比北方先进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提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0.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图1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902年) 图2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910年)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21.唐太宗时期,孔颖达与颜师古等人受诏撰为五经义赞。又经诸儒考证,书始布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玄宗时,初置玄学博士,习老子庄子等,亦曰道举,每岁依明经举。还亲自注释道德经颁示天下。这主要体现了唐代 A.主导思想由尊孔转向崇

10、道 B.私家研究促进文化发展C.宗教兴衰取决于皇帝喜好 D.政治统治借助多元思想22.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C.重视实践的科学倾向 D.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23.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大大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24.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皇帝

11、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25.北宋时,欧阳修等主持重修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司马光则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统治者还对官僚制度和科举制进行改革。这反映出当时北宋 A.统治者注重吸取历史教训 B.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C.政治体制未形成完整体系 D.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完善26.宋朝的余靖在武溪集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材料反映了哪一制度 A.北宋的二府三司制 B.辽朝的南、北面官制C.金的猛安谋克制 D.元朝的中书省27.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28.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 B.导致宋代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