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实验中学高一地理 3.5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66978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九江实验中学高一地理 3.5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江西九江实验中学高一地理 3.5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江西九江实验中学高一地理 3.5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九江实验中学高一地理 3.5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九江实验中学高一地理 3.5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九江市实验中学高一地理 3.5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作用: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之一1、 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2、 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共同组成了水圈;水圈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十分重要。水资源概念: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淡水,几乎全部来自陆地水。 一、 陆地水体类型1、 按空间分布分: 地表水:河流水、湖沼水、冰川 陆地水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潛水、承压地下水陆地水的来源: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少量地下水来自空气中的水汽凝结。 大气降水蒸发 下渗 地面径流 固态降水 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永久积雪 从静态储水量比较 最大

2、的是冰川:它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淡水总储量的2/3。它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人类利用的还不多。其次是地下水:绝大部分是以深层地下水的形式存在,人们开采利用的也很少。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 河流水:运动更新快,平均循环周期16天多,一年可与大气降水交换22次。 冰川和深层地下水:交替更换周期分别为1600年、1400年。地下水分为潜水、承压地下水;(建议)让学生看图3.33后,自己分析比较二者的埋藏条件,为什么承压地下水又叫自流水。2、 按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分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水资源 动态水资源: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动态水资源是我们开发利用的重点;3

3、、 目前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及浅层地下水,储水量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二、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1、我国一些河流的补给形式例主要补给形式影响河流径流的因素我国大多数河流大气降水降水量 见教材图3.34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冰川融水气温 见教材图3.35 2、河流水、湖泊水(水库)、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可对照教材图3.36)河流水位高 丰水期河流水 湖泊水 河流水 潜水 湖泊水位高 枯水期三、陆地水的更新 水循环 (一)定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汽输送 植物蒸腾 降水蒸发B A 地

4、表径流 蒸发 C 降水 下渗 地下径流 (二)水循环主要环节及类型(如上图)A:海陆间大循环 由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陆地上的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最后由江河汇集返回大海,完成海陆间大循环。B:陆地循环(内陆循环) 陆地水蒸发或植物蒸腾、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降水。C:海上内循环 水资源更新最主要依靠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循环(内陆循环)对水资源更新也有一定的作用。(三)水循环的意义:1、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不断地运动、转化,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但总体上看,地球上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数量都没有变化,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使水资源

5、不断更新。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水资源遭到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2、使地球表层各个圈层之间,以及海洋和陆地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3、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思考练习:1、正常年份,黄河和塔里木河的汛期各出现在什么季节?为什么?黄河下游河水与两岸的地下水是什么关系?从博斯腾湖调水进入塔里木河对该流域的生态有何影响?2、三峡工程的修建对三峡库区的内陆循环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1、答:黄河和塔里木河的汛期都出现在夏季,黄河汛期形成是因为锋面雨带的移动,夏季降水多。而塔里木河的汛期,是因为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黄河下游是“地上河”,由河水单向补给给两岸的地下水。从博斯腾湖调水进入塔里木河,有利于该地区植被的恢复,调节了局部小气候等,有利于该流域的生态良性循环。2、答:增加了库区的蒸发量和降水量,加强了库区的内陆循环。3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