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一历史期中.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643700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高一历史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高一历史期中.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孝感高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6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都不得分)1.王国维曾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故衡利而取重,絜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这说明A. 任人唯亲不如任人唯贤B. 宗法制易导致政局动荡C. 立嫡有利于社会的安定D. 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

2、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说明了任人唯贤的弊端,故A项错误;“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说明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故C项正确,B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主旨。点睛:本题材料关键信息是“故衡利而取重,掣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2.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 “周公立七十一国”B. 山东素称“齐鲁大地”C.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D.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答案】C【解析】“裂都会而为

3、之郡邑”反映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故答案为C项。A项反映了西周分封诸侯的状况;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是因为山东有两个重要封国齐国、鲁国,B项与分封制有关;D项反映了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的义务,与西周分封制有关,排除ABD项。3.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A. 分封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C. 具有严格等级制

4、度的世袭D. 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指出: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说明这种政体既不是希腊的民主政体,又不是君主专制政体,是一种君主权力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故D正确,B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世袭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分封制的特点分析解答。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

5、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 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限于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排除。材料强调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不是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实现

6、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5.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里的“帝国结构”的核心部分应该是A. 郡县制B. 法家思想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 秦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帝国结构”出现在秦朝,并且直到1912年才告终。它取代了周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

7、集权。综合以上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帝国结构”是封建帝制,其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法家思想、秦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C。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代2000多年一直沿用。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代替。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斗争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也需要掌握。6.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的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中央集权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儒家学说在分封制实行的西周时期

8、还没有出现,所以排除A项;B、D两项内容是C项的一个组成部分,郡县制、行省制都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C项全面,故排除B、D,选C。7.汉书记载:“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这表明A. 秦仿中央官制,设立地方政体B. 秦朝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治国理念C. 秦地方官制有分封遗风D. 秦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答案】A【解析】【详解】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秦朝仿照中央官制,在地方设置了行政机构,A符合题意;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

9、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有分封遗风”表述错误;排除C;“秦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联系所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段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C.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D.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10、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做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A的标志是郡县制开始发生于战国,推广于秦朝,在改时间段内;其中ABD正确,C不是中国此时期的特点,符合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9.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 中央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同时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D. 三省六部制消除

11、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到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同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故选C;AB两项并没有体现出加强皇权的实质,排除;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排除。10. 使职,就是代表朝廷衔命出使四方完成特定任务的官员。从唐睿宗起,三省长官相权旁落,不专机务,六部职能废弛,各种使职大量产生,为数众多。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 君主专制的强化B. 宦官专权的出现C. 三省六部的职能被打破D. 君主专制的削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唐睿宗起,三省长官相权旁落,不专机务,六部职能废弛,各种使职大量产生,

12、为数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现象,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宦官专权的出现,故B排除。三省六部的职能被打破,不是根源,故C排除。材料反映君主专制加强,而不是削弱,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使职制度11.王彦超及诸藩镇人,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室仰仗,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引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太祖之“意”是A. 准备赏赐开国宿旧B. 鼓励诸藩为国操劳C. 表白歉意抚慰群臣D. 暗示他们自解兵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杯

13、酒释兵权”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杯酒释兵权”作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中央集权制的加强12.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

14、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A. 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 “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C.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D.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义门陈氏”做法符合儒家思想,但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不是朝廷表彰它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是朝廷表彰它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孝谨”“照顾老弱病残”符合传统宗法关系的要求,朝廷表彰它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D项不是朝廷表彰它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15、名师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13.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他认为A. 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 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 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划分不合理,使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故D项正确。14.元朝“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