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 单元复习四含第四、五章学案 必修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613478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一轮 单元复习四含第四、五章学案 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地理一轮 单元复习四含第四、五章学案 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地理一轮 单元复习四含第四、五章学案 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一轮 单元复习四含第四、五章学案 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一轮 单元复习四含第四、五章学案 必修1.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复习(四)【单元知识网络】【单元质量评估】一、选择题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的岩石属于良好建筑材料的有( )A B C D2对于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P处岩层受挤压隆起成山B.Q处岩层因岩浆活动拱起C.处岩石的年代比Q处老D.岩石的形成属外力作用【解析】1选D,2选D。处岩石为石灰岩,处岩石为岩浆侵入而形成的花岗岩,石灰岩和花岗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Q处为背斜,因外力侵蚀而形成谷地,P处为向斜,因不易侵蚀而形成山岭。处岩石为侵入岩,形成年代较晚。(2011潍坊模拟)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考察并绘制了某地地貌景观及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3.形成图中西北部地区地貌景观的主导因

2、素是( )A.风化作用 B.地壳运动C.流水侵蚀 D.流水搬运4.在野外,研究小组利用目视估算法估测地形高度。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在地估测出山的海拔高度B.在地估测出山的相对高度C.在地估测出山谷的相对深度D.在地估测出谷底的海拔高度【解析】3选B,4选C。第3题,图中西北部位于四川省西北,地貌景观的特征是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种褶皱地貌显然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第4题,在野外,能根据相关地物估算相对高度(深度),而不能估算出海拔高度;图中处在山地凸坡下,不能看到山顶,故不能估算出山的相对高度。下图为某河流的一段,据此回答57题。5.在上图中河岸两侧兴建房屋,随着河流的不断发育

3、,其中有地基被掏空的可能是( )A.甲、乙 B.甲、戊C.乙、丙、丁 D.丙、丁、戊6.图示河段的外力作用为( )A.风力堆积 B.溯源侵蚀C.只有流水堆积 D.流水堆积和侧蚀7.图中河道形态一般出现于( )A.河源地 B.上游 C.山区 D.平原段【解析】5选B,6选D,7选D。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第5题,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甲、戊为凹岸。第6题,图中河流多曲流,则水流较缓,以堆积和侧蚀为主。第5题,图中河流多曲流,说明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段。读下列四幅图,完成810题。8.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C.丙乙甲丁 D.丙丁甲

4、乙9.影响图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 B.冰川作用C.流水的侵蚀作用 D.流水的搬运作用10.下图措施,最适合的图幅是(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8选D,9选C,10选B。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发育初期,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裁弯取直最适合在河谷发育的成熟期槽形河谷中进行。图5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和沿AC线所作的岩层剖面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图示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形及可能存在的资源分别是 (

5、 )A.背斜,山地,石油、天然气B.背斜,盆地,石油、天然气C.向斜,山地,地下水D.向斜,盆地,石油、天然气11.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 )A.从东南流向西北B.先是从西南流向东北,然后是从南流向北C.基本呈南北流向D.从西北流向东南【解析】10选B,11选A。第10题,在等高线图中,河流在谷地发育,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从而可判断出此地地形为盆地;剖面处的岩层分布是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地下可能储藏有石油和天然气。第11题,河流由高处流向低处,图中较长河流流向为干流流向。由图中的指向标就可以判断出河流干流大致从东南流向西北。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甲山海拔高度为1 474米,是我国著名

6、的旅游胜地,读图回答12、13题。12.有关该山地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A.侵蚀山地 B.火山 C.褶皱山 D.断块山13.下列四幅图中,最可能符合甲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是 ( )【解析】12选D,13选B。第12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甲山为我国的庐山,它是由断层上升侧形成的断块山。第13题,北纬29属亚热带,故该山的基带为常绿阔叶林,海拔1 474米,山顶夏季应无积雪,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好,常绿阔叶林分布的上限较高。读图,结合我国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回答14、15题。14.图中最能反映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图中-的变化 B.图中-的变化C.图中-的变化 D.图中-的

7、变化15.图中处的天然植被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草原 D.温带荒漠【解析】14选B,15选D。第14题,图中横坐标从西向东表示热量和降水的变化是从高寒逐渐变为湿热,而纵坐标从北向南表示热量逐渐增多,所以图中最能反映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降水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逐渐减少)的是-的变化。第15题,由上题分析可以得出表示森林带,为草原带,为荒漠带。二、非选择题16.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15分)(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2)说出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并解释成因。

8、(3)分析图示地区2010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什么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对地貌的影响、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知识。第(1)题,A处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型,B处于河流下游,河谷呈“U”型。第(2)题,C处于河谷谷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第(3)题,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变大,林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答案:(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型。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U”型。(2)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3)20

9、10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17、读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1)图中山脉的形成原因是_。(2分)(2)F区域的自然景观主要是_。(2分)(3)F区域向G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体现的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F地所属的自然带东西狭窄,南北延伸,其主要原因是_。G区域的植被类型为_。(6分)(4)H海域成为世界著名渔场的原因是_。(2分)(5)20世纪下半叶以来,H海域表层海水多次异常升温,造成气候反常,鱼群大量死亡,这一现象被称为_现象。(2分)(6)请在图中粗实线上添加箭头表示H海域洋流流向,并在H附近画一条

10、示意曲线表示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点。(3分)【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定位,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该区域为南美洲西海岸地区,图中山脉为安第斯山脉,洋流应为秘鲁寒流,该地西海岸的陆地自然带的南北更替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但各自然带南北狭长则主要受地形和洋流影响。该海域最为突出的异常现象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答案:(1)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2)热带荒漠(3)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紧逼海岸及秘鲁寒流的影响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4)上升补偿流带来海底营养盐类,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吸引大量鱼群(5)厄尔尼诺(6)绘图略(箭头向北,受寒流影响等温线向北弯曲)。10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