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伟才学校高二历史月考.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610471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铜仁伟才学校高二历史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贵州铜仁伟才学校高二历史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贵州铜仁伟才学校高二历史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铜仁伟才学校高二历史月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铜仁伟才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3月月考高二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 B、 C、 D、2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中庸和不偏不倚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 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3下面为明末刻本新列国志的插图,反映了秦

2、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其族人被诛的情景。商鞅变法成就巨大,但个人结局悲惨的根本原因是( )A、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违反了历史的发展潮流C、推行严刑峻法,不得人心 D、焚烧儒书,禁锢世人思想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5下列对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条件的表述,错误的是( )A、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 B、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C、秦国贵族认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 D、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6“三长

3、制”实行的效果是:许多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北魏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兵役、徭役的征发( )A、 B、 C、 D、7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缮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齐桓公“修缮政”的根本措施是( )A、尊王攘夷,积极争霸 B、训练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C、重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D、北御夷狄、南制楚蛮、称霸中原8王安石说:“今人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由此可见他( )

4、A、主张儒佛合一 B、抨击当朝统治C、抨击科举制度 D、注重经义策论9庇西特拉图在成为僭主之后,将梭伦所制定的法律大体都保留了下来,自己率先遵守,还强迫他的朋友遵守,甚至有人控告他犯谋杀罪,庇西特拉图也按照梭伦法律里的程序前往法庭依法申辩。这是因为( )A、梭伦改革完全迎合了僭主政治需要 B、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名不副实C、梭伦改革符合雅典长期发展的需要 D、庇西特拉图对梭伦非常尊敬10“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该历史事件记载于( )A、诗经国风秦风 春秋鲁桓公十八年 B、诗经国风秦风 战国策

5、秦策C、战国策秦策 史记秦始皇本纪 D、战国策秦策 史记商君列传11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梭伦开始民主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划分的标准是( )A、才能 B、血缘 C、财产 D、道德12梭伦在改革后成为雅典社会矛盾的焦点是因为( )改革未消除平民和贵族的根本矛盾 贵族改革中利益受损比较多 下层平民广泛参政议政的愿望未能充分实现 城邦个人独裁的僭主政治的出现A、 B、 C、 D、13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14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

6、之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15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 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16九岁的男孩金阳在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17梭伦改革使雅典确立

7、了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的商鞅变法却使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 )A、东西方文明有明显的差异 B、从历史上看,东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C、西方有民主的传统,东方有专制的传统 D、自古以来西方的制度就比东方的先进18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C、抑制了土地兼并 D、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19解负令的颁布反映了当时雅典城邦( )A、奴隶对人身自由和权利要求的反映 B、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C、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

8、果 D、工商业奴隶主对奴隶的需求20“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1题10分,22题40分,共50分)21(10分)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顾准希腊城邦制度材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

9、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材料三:(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4分)(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

10、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2分)22.(40分)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的三次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1)三次改革都将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中央集权。简答三次改革中国家控制基层社会的得力措施各是什么?(6分)材料一: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帝下诏:“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令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2)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重要内容?(2分)(3)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有哪些?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

11、的实质有何不同。(8分)(4)简要分析上述改革把土地制度变革作为主要内容的原因。(4分)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5)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这两次改革都取得了成功,这成功与改革家的政治智慧也是密不可分的。试以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加以说明。(6分)材料三:“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

12、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卷四九(6)材料三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在变法中是如何实现“御轻重敛散”的?(6分)材料四:熙宁变法中“择术”与“理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学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理财”思想的统一: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7)综合上述材料,王安石的“理财”观点体现了哪些儒家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4分)(8)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三次改革两成一败,从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