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9607081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必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以下是小编收集的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一: 课前学习是学生与学习目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提高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学习过程中,学习媒体以书籍为主,学生接触的信息主要是文字和少量图片,信息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和情感冲击强度偏小,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足够的兴奋度,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

2、的欲望。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学习提供了多种信息媒体,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信息(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三维模型等),从多个角度不断地对学生的感观(视觉、听觉)进行有效刺激,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而教师精心选择的、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正面人物和正面事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同化作用。 网络环境下的课前学习,是关注学习主体的个性发展、注重学习过程的差别化和选择性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资源方面,学生可以选择教材中或预习课件上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获取更完整、更系统的学习资源,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学生提炼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应用的能力将逐步提高;在学习方式

3、上,学生可以在教材和教师设定的学习框架中进行学习,也可以独立设置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流程,并结合个人能力水平与兴趣取向,适当延伸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构筑属于自己的自主学习框架。这种从个人学情出发、结合个体需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实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有利于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以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的焓变”为例,笔者设计了一个网络环境下的课前学习课件,课件设置的学习框架如图1。 框架中的必学内容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前初步了解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基础知

4、识,同时,通过观看“神舟七号”的相关视频、图片,查阅国内外航天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高速发展,激发学生充满自豪感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分析火箭推进剂的组成、对环境的影响及研制“绿色推进剂”的目的,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而框架中的选学内容,主要面向对航天科技有浓厚兴趣、有可能进入相关领域深造的学生而设置,目的是引领这部分学生进入充满神奇也充满荆棘的航天世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研究科学技术,并养成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航天技术对国防军事和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赞赏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的积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

5、感和学习科学、献身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通过了解科学研究过程中“失败是成功之母”,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价值观,正确认识科学探究过程中失败的探索过程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失败与成功往往“只差分毫”,从而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研究作风。 在课前学习过程中,网络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还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者学生的需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研究的内容、学习的形式、存在的疑问集中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教学目的将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 2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一切尽在掌握” 课堂教学中,完整获取学生的课堂反馈并准确分析其学习效果一直是个难题,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在有限的视觉

6、范围内,根据一部分学生的面部表情并凭借个人经验进行判断,或是通过对少数几个学生的课堂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估。这种判断和评估往往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特别是对于刚刚走上讲坛的青年教师,容易高估或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教学节奏的把握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脱离了学习主体。 网络具有实时、高效传递信息的功能,可以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统计,教师不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向部分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探究方案设计、探究过程及结论,在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后对全体学生课堂诊断并实时统计诊断结果,多角度

7、、全方位的信息反馈,为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 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件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实时信息汇总分析 探究方案 学生完成探究方案设计后,通过网络提交到教师端计算机,教师进行审阅,分析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必要时通过网络或直接向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或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主动改进、完善探究方案。 探究进度 探究过程中,由于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存在差异,探究方案的合理性存在差异,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尽相同,学生实现探究目的所需要的时间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别。通过网络对学生探究进度的汇总分析,教师就能够较好地把握课堂

8、节奏,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让更多的学生在构建知识和积累经验的同时能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探究过程 学生把探究过程中预期目标、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及其分析、探究结论、探究过程自我分析与评价等内容通过网络真实、完整地加以记录,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点评,及时发现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予以纠正。 学习效果 网络课件中预设的检测项目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诊断,诊断的结果(正确与否、存在的问题)和统计信息(正确率、做出正确分析的人数与名单、做出错误分析的人数与名单)通过网络实时呈现在教师端微机或大屏幕上,教师在这些数据基础上可以比较准确

9、地评估课堂教学效果,必要时可以及时地调整教学的内容、重点、方法及节奏,以最大程度优化课堂教学。 以苏教版化学1“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为例,为了把握学生探究过程和检测课堂学习效果,笔者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相应的信息反馈项目,结合反馈信息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 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二: 关键词:网络教学偏移,信息素养,网络德育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进了教育教学过程,同时,基于网络的教学成为了一种可能。实践证明,在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互连性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拓展知

10、识提供了方便的、广阔的空间。但是,不管如何,网络教学同样也有自身难以飞越的鸿沟,例如,教学过程中过于开放性和自主性,使我们的课堂组织经常会有一些难以想象的偏移现象和偏离目标。对于这些偏移现象,不但搅乱我们正常的教学进程和设想,同时也降低了网络教学的效率,甚至成为我们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绊脚石”。为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这些偏移现象进行重新考量和分析,为正常的网络教学屏蔽负面因素。 一、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界定所谓偏移,就是指师生在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脱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造成消极影响的,最后导至课堂效率降低的种种行为。下面举出的是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常见的几类偏移行为: (一) 学生

11、主观引起的偏移行为。1、无所事事型。不明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进行操作,注意力分散,东张西望,不知从何下手。2、游荡型。网上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东走西逛,在课堂中随意浏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如有的学生网上聊天,有的查看新闻。3、谩骂型。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和好玩,利用网络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互相功击谩骂和嬉戏。有的甚至在聊天室或论坛做出不负责任的言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4、危害型。这类学生往往都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幻想成为“黑客”。他们有意传播或创造不良信息,破坏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删除资料。还有的随意按装或卸载软件,造成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前不久,本市一名初中生非法进入某小学网站后台系统,删除

12、网站数据就是此种类型。5、游戏型。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学生把老师布置的任务不闻不问,一旦教师讲解结束,他们马上进入游戏世界。有的学校由于软件不到位,机房监控不力,学生甚至在老师上课的同时就已经投入游戏。这类现象已完全偏移教学目标,是我们所最不愿意见到的。 (二) 由客观因素引起的偏移行为。 1、网络迷航现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学习者像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由于站点、超链接形成的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关系复杂,因此学习者在使用网络提供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时,容易迷失方向,出现迷航现象。 2、教师“放羊”现象。这种行为一般在农村中小学比较容易出现,咎其原因:主要是农村计算机师资较为薄弱,信

13、息技术课程大部分由兼职老师担任,教师本身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课堂组织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有的老师干脆放手,课堂进入无序状态,学生“我行我素”的“放羊”现象也就产生了。 3、软硬件因素。有的学校资金有限,软硬件更新较缓慢,跟不上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需求。因此,机器运行中软硬件不兼容,时常“死机”,学生被非正常因素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消极心理萌生,教学偏移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以上的分类只是不完全的概括,很多行为和现象是由主,客观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时,也应该同时从学生,教师,网络这三方去探索。 二、教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网络教学模式是多元层次的互动关系。

14、学生,教师,计算机这三者之间成三角关系,偏移现象产生是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偏移成因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说,主要有四点:1、缺失基本信息素养。对于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缺少必要的学会学习的能力。2、网络伦理的滞后。近年来,全世界互联网飞速发展,全社会包括学校对网络德育使终是一片空白,网络伦理与网络本身的发展失去平衡,不具同步性。而学校的德育更加未及时的包涵网络伦理道德,至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 3、生理特征的影响。学生年龄小,思想未成熟,抗干扰的能力差,容易受到诱惑,缺少独力判断的能力。如

15、学生沉迷于“传奇”、“CS”、“泡泡堂”等游戏就是典型的例子。4、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技能的合理使用上,技能熟练者完成任务较快,反之则较慢。因此没有层次的任务,不可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其次,从教学者本身来看,有五个因素值得注意:1、教师角色未及时的转变。新课程强调的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单一角色显然不适应网络化的教学模式,“讲多练少”的结果是触发学生焦急,抵触的情绪。2、有些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够成熟,不具备专业素质。对于网络的使用和驾御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有效的监控学生偏离教学目标的行为。因此,

16、网络教学中的偏移就再所难免。3、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电子作品没有及时反馈,既没有评价,更没有展览交流。更不用说评价体制的“立体化、多元化”,因此学生不能获得应有的成就感,没有老师对学习方向的导航,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4、网络教学过程中,组织凌乱,效果低下,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网上学习兴趣的转移,结果是游戏,QQ,聊天者渐多。5、“任务驱动法”的不合理组织。主要表现在:“任务”的目标不明确;“任务”的可操作性不好;“任务”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任务”中未注重方法指导;“任务”缺少层次性。当然,从我国目前互联网的现状来看,也有以下方面值得思考:1、网络资源贫乏,网络型教学资源没有有效的组织和分类,网络学习需要有丰富的内容来支撑。如教育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