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9607078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展战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展战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展战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展战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第一网( )选择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七下)第10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1、(2009四川绵阳)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刘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准备写一篇历史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刘锐同学想法的是( )A浅议焚书坑儒 B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明清的君主专制 D清王朝的振兴答案:C2、(2009山东济宁)不属于特务机构的是( )三省 六部 军机处 锦衣卫 东厂 三司A. B. C. D.答案:B3、(2009山东济宁)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太祖努尔哈赤 B.太宗皇

2、太极 C.世祖福临 D.圣祖玄烨答案:B4、(2009黔东南州)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答案:A5、(2009南京)“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答案:D6、(2009苏州)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这表明清初实行(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答案:D7、(2009山东威海)明朝时期,明成

3、祖为加强君而采取的措施是( )实行削藩政策 搞锦衣卫 废丞相 设东厂A B C D答案:C8、(2009连云港)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唐朝中央机构明朝中央机构清朝军机处内景A专制皇权 B监察权力 C丞相权力 D地方权力 答案:A9、(2009江苏宿迁市)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西汉和明朝答案:C10、(2009广东揭阳)清专制统治力量加强的重要表现是(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东厂 C曾设军机处 D设立锦衣卫答案:C11、(

4、2009湖南娄底)清朝一个秀才清晨起来读书,忽见风吹书页翻动, 猛然来了诗兴,吟诗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结果后来被官府捉拿斩首。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朝的( )A.闭关锁国政策B.大兴文字狱C.设军机处D.建立中央册封制度答案:B12、(2009江苏淮安)明清时期君集权空前强化,下列不利于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是( )A.设立厂卫特务机构B.实行八股取士C.设立军机处D.分封藩王答案:D13、(2009湖南常德)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懦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答案:C14、(20

5、09烟台B卷)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A梵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答案:B15、(2009山东东营)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卷分成八个部分答案:C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1、(2009山东济宁)在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迅猛扩张的今天,越来越彰显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与右图史实不相符的是( )A.郑和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B.郑和到过亚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C.郑

6、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世纪答案:B2、(2009连云港)“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展示的学习主题是( )A弘扬佛法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往 D开发南洋答案:C3、(2009浙江金华)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从海南三亚起航,远赴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600年前,一个航海家率领一支庞大的中国船队先后七次远洋航行,也曾出现在索马里海域。这位航海家是( )A郑和 B迪亚士 C张塞 D麦哲伦答案:A4、(2009成都)“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描绘了我国古代哪一

7、次著名的对外航海活动?(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日本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答案:D5、(2009福建泉州)近期央视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宣扬国威 经济贸易 西洋“取宝” 传播伊斯兰教A. B. C. D.答案:C6、(2009湘潭市)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答案:C7、(2009江苏宿迁市)某剧组在拍摄电视剧郑成功时,为郑成功布置书房场景的道具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墙壁上挂着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 B书架上摆着司马迁的史记C中堂悬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8、 D案头摆放一尊景德镇的瓷器答案:A8、(2009长沙)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下列人物的航海活动中较早使用指南针的是( )A三国时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去夷洲 B鉴真东渡日本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答案:C9、(2009福建莆田)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点是( )A东南亚一带 B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C印度半岛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答案:D10、(2009烟台B卷)“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应该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答案:C第12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

9、斗争1、(2009福州市)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A左宗棠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邓世昌答案:C2、(2009山东威海)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其收集的历史资料中不恰当的是( )A靖难之役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答案:A3、(2009江苏宿迁市)唐朝后期,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来后向人们描述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描述中不可能提到的是( )A遣唐使陆续回国,参加国家建设 B人们在议论鉴真传法C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 D戚继光打败倭寇的消息在日本传开答案:D4、(2009湖南衡阳市)“孽子孤臣一

10、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康熙帝 D左宗棠答案:B5、(2009青海兰州)清朝初期,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战胜了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 )A沙俄侵略者 B.荷兰侵略者 C法国侵略者 D英国侵略者答案:A6、(2009福建晋江)“开辟荆秦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率军“逐荷夷”的泉州籍人物是( )A.郑成功 B.俞大猷 C.施琅 D.李贽答案:A7、(2009福建泉州南安市)17世纪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中俄北京条约答案:A8

11、、(2009烟台)“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颂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熙帝抗俄答案:C9、(2009广东)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 )A抗元的决心 B抗倭的决心 C抗清的决心 D收复台湾的决心答案:B10、(2009福建莆田)郑成功曾有过这段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这里的“贵国”指的是( )A英国 B西班牙 C荷兰 D日本答案:C11、(2009陕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

12、本。下列各项均体现上述观点,其中发生于明清时期的史实是( )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戚继光消灭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的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进一步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了祖国西北边疆A B C D答案:C第13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1、(2009山东济宁)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郑成功收复台湾 戚继光抗倭乾隆时,清政府设伊犁将军 雍正时在拉萨设立驻藏大臣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A. B. C. D. 答案:C2、(2009黔东南州)清朝下列皇帝在抗击外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