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606061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1.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A. 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 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 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 是具体的行为规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仁”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一直引领统治思想,故A错误;儒家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B错误;儒家思想具有具体的内涵并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C错误;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说明“仁”是

2、指具体的行为规范,D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孔子“仁”学说【名师点睛】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仁政”“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2.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派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

3、相爱生。”为此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 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C.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D.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天下之害”的原因是由于“国之与国之相攻”“ 不相爱”。因此可以推断是墨子,符合墨子的观点是B项,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因此C正确。AD为儒家思想故排除,C项为道家思想,故排除。3. 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

4、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观,即当时儒学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也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融合其它家的学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4.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

5、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 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据此可知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A.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材料中数据的变化体现的是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说明入仕的儒生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儒生入仕人数的增加,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进入太学学习儒学的积极性。故答案为C。A项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不对,汉朝时,中央集权还在不断

6、发展当中;BD项符合史实,但不是太学人数增加的原因,人们进入太学的目的是做官。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5.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A. 特别注重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 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C. 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D. 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答案】D【解析】程朱理学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中程朱理学反对超出维持人的正当欲求和礼仪规范的“人欲”,主张人应具有顺应“天理”的欲求和行为。可见“存天理,灭人欲”突出了“天理”与“人欲”的对

7、立统一,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故选D。A、C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材料并未否定人的自然欲求,故B项错误。点睛: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这句名言:“存天理,灭人欲”,被很多人记住并断章取义地误解误读,斥为不讲人性、扼杀人性之说。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评价历史现象时,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6. 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择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A. 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B. 强调人的历史贵任和使命感C. 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D. 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

8、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材料的主旨也是强调心学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基础的是儒家思想而非仅仅心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心学不涉及人的历史贵任和使命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是明清的时期的黄宗羲等人的思想而非心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

9、的仔细分析。7. “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这反映出明末思想家李贽A. 宣扬男女平等 B. 批判愚昧和迷信C. 挑战封建礼教 D. 反对封建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李贽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徒失佳偶,空负良缘”可知是指李贽支持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8.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

10、.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B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

11、民主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9.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A.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 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C. 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 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传统社会价值体系问题。材料不是反映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的问题,不能选A,也不是反映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以及大一统国家的问题,

12、不能选B、D,而只是在强调“天地君亲师”这个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被认可、逐渐被确立的一个过程,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确立10. “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 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B. 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C. 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D. 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答案】A【解析】“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

13、、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 “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可知是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对神的怀疑和否定,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是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典型表现,故A正确;B是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的思想,排除;C与材料无关;D是文艺复兴的思想,排除。11.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他强调这一命题的主要目的是A. 阐释智者学派的主张 B. 重建社会道德价值观C. 普及人文哲学知识 D. 反对直接民主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其背景是针对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领袖滥用职权

14、等而提出的,实质是希望重新树立社会道德价值观,人人需要有知,答案为B。A项错误,是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的背景下产生的;C项与道德无关;D项错误,苏格拉底并不反对直接民主。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苏格拉底思想12. 15世纪,意人利的剧作家阿尔贝蒂说:“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不要藐视财富,而要防止贪婪。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此观点A. 反映了禁欲主义思想 B. 表明了反神学的态度C. 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 D. 批评了拜金主义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的信息“不要藐视财富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体现了作者提倡追求物质享受,鼓励

15、发财致富的主张,属于人文主义思想,故排除CD两项,选择A项;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神也和人一样”不符,故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13. 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答案】D【解析】宗教改革中的宗教斗争只是表面现象,反封建才是宗教改革的本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教斗争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教改革不是反君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革命也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宗教改革说到底就是宗教领域的反封建斗争。14. 罗马帝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原则与下列哪个人物的主张比较吻合A. 伏尔泰 B. 卢梭 C. 孟德斯鸠 D. 梭伦【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