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历史期中 2.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574407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宁德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历史期中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宁德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历史期中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宁德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历史期中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宁德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历史期中 2.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命题人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从春秋开始,随着铁犁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体现出A. 井田制已经完全瓦解B. 铁农具已经普遍使用C. 自耕农经济逐渐发展D. 个体生产已成为主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铁犁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2、。材料没有体现井田制完全瓦解,故A项错误。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个体生产获得加强,并不能说明已经成为主体,故D项错误。2.下面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由此可知国家姓别姬姓一姬姓姬姓一非姬姓非姬始姓一非姬姓战争次数130331328A. 战争导致诸侯国数量锐减B. 诸侯争霸导致国家动荡不安C. 宗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D. 周王未实现对地方有效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可知,姬姓一非姬姓和非姬始姓一非姬姓之间战争的数量较多,说明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缺乏对诸侯的有效控制,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国数量的增

3、减,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诸侯之间的征战次数,没有体现是诸侯争霸导致国家动荡不安,故B项错误3.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A. 强调理性思考B. 注重人的作用C. 维护等级秩序D. 强调以德治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低到高理想人格目标”“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主张人的修养具有递进性和自身实践性,体现了对人的作用的重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递进性,而不是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是人的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4.有专家在研

4、究中国早期国家时发现:西周灭商后,新建的诸侯国都是“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制度B. 宗族血缘关系对国家制度产生影响C. 国家以分封制形式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建的诸侯国都是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知新分封的诸侯国都是功臣、亲属,且“东方大藩”为自己的至亲,这体现了国家制度受血缘关系的影响,故B项正确。官僚体制形成的标志是郡县制,故A项错误。分封制无法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

5、材料没有体现人的素养不同,故D项错误。5.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其中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这一方法A. 表明青铜铸造工艺领先世界B. 是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产物C. 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D. 反映了青铜器是重要的礼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生产技术是源于人民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如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的铸造工艺没有与其它国家进行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重在铸造方法,没有涉及青铜器的用途,故D项错误。6.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各自提出挽救时

6、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据此可推测二者都A. 与统治者立场相同B. 维护农民阶级利益C. 以小农经济做考虑D. 重视发展商品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概括材料可知,墨子主张“节用”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商鞅主张开垦荒地制定阡陌,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从而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二者都涉及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表,故A项错误。商鞅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商品经济的重视,故D项错误。7.有学者研究左传时发现:春秋时期,“卿大夫”群体的数量和重要性一直在下降,而“士”占总人数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该学者的发现反映

7、了这一时期A. 中央集权体制已经形成B. 各阶层文化交流频繁C. 士阶层的政治权力增强D. 卿大夫和士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详解】概括材料可知,“卿大夫”群体的数量和重要性一直在下降,而“士”占总人数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这体现了士阶层的力量在壮大,政治权力正向它转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各阶层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政治权力的转移,没有体现二者的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8.韩非子载:“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

8、料观点A. 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B. 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C. 为中央集权出谋划策D. 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可知,君主的祸患在于信任别人,信任别人就受制人,因此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这是建立在性恶论之上,从而需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主神授,故D项错误。9.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A. 宣扬“大一统”学说B. 继承了“天行有常”思想C. 要求君主施行仁政D. 以纲

9、常名教为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可知,董仲舒希望通过“天人感应”来劝君主施行仁政,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大一统”学说,故A项错误。材料重在强调施行仁政,“天行有常”思想只是表现之一,故B项错误。纲常名教是理学的产物,故D项错误。10.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刺史的工作是“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这一制度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成功解决了诸侯国问题C. 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设置D. 防止了地方官吏的腐败【答案】A【解析】【详解】根

10、据材料“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可知刺史代表公家对地方的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通过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故B项错误。刺史制度是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地方,并不能完成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D项中“防止了”使用错误,应该是一定程度控制了地方官吏的腐败,故D项错误。11.有史家描述:西汉时“经商为富的,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B. 商人谋求政治地位C. 农民地位比商人高D.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答案】A【解析

11、】【详解】根据材料“经商为富,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可知是受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问的根源,B项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重在强调商人寻求身份转变的原因,而不是强调农民地位比商人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独尊的地位,故D项错误。12.汉武帝时,盐铁大商东郭咸阳、孔仅和洛阳商贾之子桑弘羊等,在盐铁专卖期间逐渐步入官场,东郭咸阳、孔仅被任命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桑弘羊为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这表明当时A. 引入专门人才管理国家的经济部门B. 抑商政策时断时续C. 取消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规定D. 国家垄断经济命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盐铁大商东郭咸

12、阳、孔仅和洛阳商贾之子桑弘羊等”“ 东郭咸阳、孔仅被任命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桑弘羊为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可知大商人进入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负责相关事务,故A项正确。抑商政策一直在实施,只是执行的力度不一,故B项错误。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为官,并不能表现国家取消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规定,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垄断经济命脉,故D项错误。13.董仲舒指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君权神授”基础上的民本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反映汉武帝时期民本思想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君主集权制度的基石。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

13、论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的定位,题干中的第1句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题干中第2句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解释,故D项正确。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更带有强烈评判色彩,如积极或消极影响,题干没有体现对事件的评判。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和历史地位所作的总结,题干没有对事件的性质做总结,故ABC项错误。14.东

14、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 社会舆论影响官吏升黜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 儒家思想决定政府决策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可知东汉时期民间舆论影响官吏的升黜,故A项正确。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并不能说明监察体系的完备,且东汉时期监察制度处于形成阶级,故B项错误。C项中“决定”一词使用错误,需改为“影响”,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监察制度,不能得出选官标准

15、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15.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巨大,行业齐全,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说明当时的田庄A.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B.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C. 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D. 可能影响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巨大,行业齐全”“ 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田庄对土地、人口的控制相当严厉,经济上自给自足,还拥有私人武装,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故D项正确。田庄实力不足与朝廷分庭抗礼,故A项错误。B项是田庄的特点之一,但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是租佃关系,故C项错误。16.汉代法律允许特定的亲属有罪时相互包庇而不受惩罚或减轻刑罚,即“亲亲得相首匿”。儒家把父为子隐叫做“仁”,子为父隐称作“孝”,主张以“仁孝治天下”。据此可知汉代A. 封建“礼”“法”的统一B.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C. 儒家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