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2020高一历史月考.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574225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黄冈2020高一历史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黄冈2020高一历史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北黄冈2020高一历史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黄冈2020高一历史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黄冈2020高一历史月考.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黄冈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每年清明节,海内外炎黄子孙在黄陵祭拜始祖轩辕黄帝,凝聚民族血脉,传承家国情怀。祭拜始祖源于( )A. 宗法制 B. 井田制 C. 礼乐制 D. 分封制2.“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据此可以推断出(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C.西周诸侯势力强大 D.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分明3.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

2、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 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4.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5.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

3、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 B.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C.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6.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朝议制度( )A.便于皇帝集思广益 B.易造成权臣的专政C.是君权衰微的产物 D.标志着君主制确立7.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其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4、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8.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 )A.皇位世袭 B.天命神授 C.皇权至上 D.以法治国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嬴政自称始皇帝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统一度量衡10.汉武帝元朔二年行“推恩令”,下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王国纷请分邑子弟。”据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这意味着 (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地方政府的职能发

5、生转变C.门阀世族遭到抑制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11.汉朝时廷议是皇帝临时召集的,人员和时间不固定,决定的事情仅供皇帝参考。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决政事。宋朝宰相以外还有执政,就是副宰相,这个人数比唐朝要多。宋朝是由宰相和执政议决大政。这表明唐宋时期( )A.中央官员职责分工更加明确 B.宰相权势和地位持续下降C.决策群体扩大和决策制度化 D.政治决策的效率不断提高12.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这体现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终结 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C.

6、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 D.拜金主义思想的严重13.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14.元朝建立后,效法汉族王朝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元朝总理全国政务的机构是()A.枢密院 B.御史台 C.中书省 D.宣政院15.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7、”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16.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学者的观点强调了(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17.明代规定“凡内外官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8、由此可知明代的监察制度( )A.开始形成独立的监察体系 B.有效预防了官员的腐败现象C.有利于促进封建政治的清廉 D.有利于推动人才公正选拔18.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19.雍正七年(1729)以后,清朝上谕经皇帝同意后,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出:一种是明发上谕,通过内阁公布,称作“内阁奉上谕”,是属于有关国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共知的;另一种是“寄信谕旨”,是以军机大臣奉旨的名义,也称“廷寄”,只限于少数臣工所应知而不适于公开的机密性谕旨。

9、上谕的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长官 B.内阁大学士 C.军机大臣 D.礼部侍郎20.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1.“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这是英国人在南京条约中把上述地区作为通商口岸的理由。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

10、的是( )向中国倾销鸦片 掠夺中国原料 打开中国市场 向中国输出资本A. B. C. D.22.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23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后果是()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

11、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在旅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24.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B.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C.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D.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第II卷(非选择题)二、主观题(本题共3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19分,第27题18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秦

12、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摘自左传、史记等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高层政区州(东汉)道路( )布政使司(省)省统县政区郡州州路、府、州府、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据人民版历史必修、历史必修图册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周、秦地方政治制度。结合所学,说明秦地方政治制度“使后无战攻之患”的原因。(8分)(2)请完成材料二表格中括号部分的填空。结合所学,简述元朝“高层政区”设置的历史意义。(5分)(3)综上,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材料二 唐代

13、中央官制示意图请回答:(1)从材料一可见,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7分)(3)明清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分别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27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争失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