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一历史月考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57002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高一历史月考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高一历史月考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高一历史月考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高一历史月考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高一历史月考 1.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牡一中2018级高一学年下学期4月考试历史试题单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共22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4分)1.白虎通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A. 种植经济的出现B. 采集经济的出现C. 渔猎经济的出现D. 畜牧经济的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神农氏”教百姓顺应农时耕作、使用农具的事迹,神农氏在古时被认为是农业的始祖。“耒耜”是一种耕作工具,应用于种植业中,与采集、渔猎和畜牧无关。故排除B、C、D项,正确答案为A选项。2.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

2、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A. 土地私有制确立B. 铁犁牛耕的运用C. 赋税制的改革D. 井田制度的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千耦其耘”体现了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李悝的叙述体现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即铁犁牛耕的运用,因此B选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赋税制度的改革和井田制度的瓦解都是铁犁牛耕的运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经历了由人力到畜力、再到利用自然力的过程。下列农业生

3、产工具最能体现与农业生产动力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是牛耕翻车筒车水排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牛耕体现了农业生产动力由人力向畜力的发展,项符合题意;翻车仍然是人力的灌溉工具,项不符合题意;筒车是采用水力的农业灌溉工具,项符合题意;水排是东汉时期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装置,与农业生产无关,项不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 需要大量劳力B. 适时增

4、加肥力C. 善于积累经验D. 提倡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生产特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劳力;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

5、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B.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C.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D.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知该制度是均田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ABC项排除;均田制不能克服土地兼并,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6.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

6、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B.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C.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D. 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等信息可知,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很容易破产;B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可知,简单的劳动

7、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工具。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7. 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 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 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 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

8、映了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自给自足等特点,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古代农耕经济不具有开放性和进取性的特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的生活非常贫穷,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集体耕作,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是个体耕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8.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 经营方式的变化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D. 经济结构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原始农业使用耒耜到汉代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再到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

9、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不是经营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与手工业无关,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受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该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A. 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D. 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图片反映了铁犁牛耕。而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到了西汉逐渐成为我们国家的主要耕作方式。选项中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10.到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清代王

10、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B. 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C. 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D. 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创造了新式纺车,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优良棉种的种植大大提高的棉花的产量,但和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政府的鼓励不是棉布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中国古代民众一直以勤劳创造著称,不是明代

11、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A. 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B. 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C. 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D.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主要面向皇室和官府的需要,而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利润,所以它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因此C选

12、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比民营手工业技术精良;B选项表述题意未体现,错误;D选项错误,明清制度的腐朽是阻碍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2.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扬州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A.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B.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C. “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D. “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停泊”【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A选项反映的是市坊分离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于宋代,不符合题意;B选项反映的是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C

13、选项反映的是市打破了时间限制,早市和夜市繁荣,出现于宋代,不符合题意。D选项反映的是水陆商业繁荣的景象,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扬州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商品集散地,南北经济联系增强。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 下列材料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A. (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B. (唐)“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C. (宋)“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D. (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D项正确,表现对商人的歧视

14、和身份限制,符合题意。A项说法是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可以排除;B项判断不出政府的抑商政策,可以排除;C项说法是商业藉由农业而存在,农产品依赖商业而流通,互相辅助依存,而不是互相毁伤.这样,好的法则,美好的意愿,何尝有一日不在天下流行呢,也不符合抑商政策。本题答案为D。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4.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 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 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 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中工场工人占30%,可见,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故A项正确;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

15、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人的地位,故C项排除;我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从鸦片战争起,排除D。15.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材料所反映出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是A.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B. 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C. 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D. 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关键词“夜市直至三更尽” “通晓不绝”反映了宋代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B正确;A中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材料没有直接体现;C是北宋以前市特地;D中市的规模和特点没有体现,排除。16.我国古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是A. 元代B. 南北朝C. 东汉D. 唐朝【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质的硬度、釉色的纯度都远胜前代。唐代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元朝之前制瓷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B选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