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559133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2019年第二次高考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019.41.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 “天人合一”思想B. “无为而治”主张C. “知足常乐”观念D. “以德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自然、清新的特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合一,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为而治”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知足常乐”观念,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以德治国”理念,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促进人与自然的

2、和谐统一”,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天人合一”思想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显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说明秦人的治国理念具有A. 极其鲜明的开放性B. 开拓创新精神C. 功利实用主义倾向D. 锐意进取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反映了秦人注重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鲜明的开放性的特征,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开拓创新的精神,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锐意进取意识,而是反映功利实用思想,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

3、抓住材料信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注重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A. 农本商末B. 重农抑商C. 工商皆本D. 四民皆本【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反映了陈耆卿主张“士农工商”四民皆本,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农本商末思想,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重农抑商的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工商皆本,而是主张四民皆本,故C排除。【点睛】

4、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是从“士农工商”皆本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土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土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A. 社会分布较为广泛B. 都来自于书香门第C. 家庭教育背景较低D.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反映了明清

5、时期的进士的家庭出身背景不同,说明其社会分布较为广泛,故A正确;“都来自于书香门第”说法过于绝对,故B排除;“家庭教育背景较低”说法过于片面,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明清时期的进士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庭出身背景与社会分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5.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反映了

6、A. 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B. 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C. 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D. 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反映了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仍然没有真正觉醒,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而是强调鸦片战争尚未真正引起民族觉醒,故C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的劣势,故D排除。6.马叙伦回忆说:“求是书院有一位教员叫孙江东,他偶然在暑假里出

7、了一个题目叫罪辫文教学生做。学生都大发议论,斥责清朝。孙江东还嫌他们文章里“本朝”两个字不行,让他们改成”贼清”。由此可见A. 满清旧俗已得到彻底根除B. 学生剪辫易服投身革命C. 辫子与辛亥革命紧密相联D. 书院师生存在政见分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罪辫文斥责清朝本朝两个改成贼清”反映了将辫子与清朝统治相结合,反对蓄辫与辛亥革命相结合,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满清旧俗已得到彻底根除,故A排除;材料只反映了罪辫文的问题,并不能说明学生剪辫易服投身革命,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书院师生存在政见分歧,故D排除。7.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言庄严声明:日本所窃取于中国

8、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由此可见,这一声明A. 旨在维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B. 使中国收复失地得到庄严国际保障C. 认可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D. 为二战后中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奠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罗宣言旨在协同对日作战,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不是旨在维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故A排除;材料“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使中国收复失地得到庄严的国际保障,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故C排除;仅凭材料开罗宣言的内容并不能说明这一声明为二战后中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奠基,故D排除。8.建国初期,我国

9、一边实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反映了A.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现实需要B. 经济建设受到斯大林模式影响C. 急于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D.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一边对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反映了建国初期工业建设与三大改造并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故D正确;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并不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经济建设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而是说明工业

10、建设与三大改造并存,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史实,紧扣材料信息“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9.十二铜表法是最古老的罗马法文献,虽然它的大多数条款是对古代习惯的沿袭,甚至还有“以牙还牙”等原始残余但它毕竟第一次用成文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这说明十二铜表法A. 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B. 混淆了法律与习惯的界限C. 有利于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D. 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第一次用成文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反映

11、了十二铜表法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从而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故A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十二铜表法混淆了法律与习惯的界限,而是说明十二铜表法以成文法的形式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故B、C排除;“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的说法属于现象,不是材料的本质意义,故D排除。10.1934年,美国总统成立全国紧急状态委员会,所有行政机构提案都必须经过它的批准.1937年这个功能转移到预算局,由它决定行政部门的提案是否符合总统计划;如不符合提案必须作出修改,否则即告取消。这表明当时美国A. 国会政府的衰落B. 总统权力的扩大C. 国会权力的复苏D. 大众政党的兴起【答案】B【解析

12、】【详解】材料“1934年,美国总统成立全国紧急状态委员会,所有行政机构的提案都必须经过它的批准决定行政部门的提案是否符合总统计划”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时期总统权力有所扩大,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会政府的衰落,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体现国会权力的复苏,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大众政党的兴起,故D排除。11.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称:“列宁的反应就是1921年颁布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保持在国家手中,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等。”据此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A. 坚持公有制为主导B.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D. 一定程度上恢复市场机制【答案

13、】D【解析】【详解】材料“1921年颁布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反映了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恢复商品经济和市场机,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有制为主导的信息,故A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排除;材料“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说明当时不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故C排除。12.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强。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说明A. 全球化发展具有两重性B. 资源环境战争已威胁人类生存C. 人类已形成了共同利益D. 经济全

14、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重大问题威胁全人类的利益,说明人类已形成了共同利益,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全球化发展的积极性影响,故A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资源环境战争已威胁人类生存,而是强调全人类的利益问题,故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人类形成共同利益,而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

15、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国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