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有山》案例及反思.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539837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外有山》案例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外有山》案例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外有山》案例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外有山》案例及反思.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外有山案例及反思教材分析: 山外有山选自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第八课,是一堂纸立体造型表现的美术课。该课内容分欣赏和立体纸造型两部分:通过对祖国大量的自然风光、名山图片的欣赏,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不同美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运用纸的立体造型表现山,组成一幅中国卷轴画式的山水画卷,初步体验中国山水画的文化艺术魅力;让学生借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全国各地名山大川的图片,感受山的造型之美。2、尝试各种纸材,学习立体纸造型的方法,表现重叠的群山。3、进一步认识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美感。教学难点:用立体纸造型表现重叠的群山

2、图。教具准备:课件、教具、卡纸、彩色纸、剪刀、胶水教学过程:一、照片导入,揭示课题1、课前选取班级小朋友集体照一张,针对照片中同学的外貌、体型、位置、性格以及名字这五方面进行简单的交流与分析。2、通过刚才了解,发现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自然中的山就像我们人一样,也有不同的体型与外貌。引出课题山外有山设计意图: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从俗语“人外有人”过渡到“山外有山”,发现山与人的共性,并在课的导入阶段将本课的重难点悄悄铺设,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二、“读山”描绘山的外形1、了解山的不同造型。远观4幅名山,思考:它们的体型有什么不同?分析山有高、低、瘦、壮之分,可以用一根舒缓

3、的直线、温柔的曲线、有力的折线等不同的线条表现山的外形。2、第一次作业:用一根线条在卡纸上画一座你喜欢的山的外形。三、“赏山”创造山的肌理1、局部欣赏山的纹理。出示四种不同的山的纹理,观察思考:山的纹理有什么不同?2、创造山的纹理。有的纸本身就有特殊的纹理(出示瓦楞纸),有的纸本身比较光滑,我们就来创造纹理,教师示范创造纹理的其中一个简便方法揉纸法。思考:你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呢?(竖揉、横揉、团揉、卷揉、折等)3、第2次作业:用不同的方法揉出山的肌肤,贴在卡纸的反面,并用剪或者撕的方法把山形取下来,并用黑色油画棒横的平涂。设计意图:学生一般都能表现山的外形,但是山的纹理却很难体现出来,通常我们

4、选用有特殊纹理的纸张来表现山的纹理,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揉纸法,来体现山斑驳的纹理,并发散学生思维,创造多种揉法。四、“立山”制作立体的山1、一座山的站立。如何将平躺的山立起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出各种站立的方法,教师进行归纳,选取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学生第3次作业:把平躺的山站立起来。2、许多山的组合。通过对导入时集体照的回顾,运用疏密得当、前后层次分明的形式法则进行小组内许多山的组合。设计意图:发散学生创意思维,创造各种站立的方法。通过集体照的欣赏,帮助学生理解空间组合排列的规律及特点。五、“品山”挖掘山的性格1、人有不同的性格,开朗的、活泼的、严肃的,我们的山也有性格,揭示中国

5、名山的4个特点:“奇、秀、险、雄”。2、通过简单易懂的“加减法”、“对比法”,深层次的体现山的4个特点。3、学生第4次作业:装饰你们组的群山,使你们的群山更有个性,更与众不同,并为最美的一座山取名。设计意图:名山为何有名,在于它的与众不同,性格独特,针对低段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师用浅显的“加减法”、“对比法”对山进行再次创作。六、与名画零距离1、“小导游”介绍组内的山。每组的群山搬到展示台上,组合成一幅长的立体山水画卷。每组推荐一名“小导游“来介绍他们组最美丽的,最有个性的山。2、欣赏富春山居图。这么美,这么有气势的山水画卷,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其中有一幅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我们一起来

6、欣赏一下。伴随着春江花月夜悠扬的旋律,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图以卷轴画的形式在屏幕上从右至左缓缓地移动,学生沉浸在山水画卷之浓浓意境中。3、为作品取名。学生出谋划策为今天的集体作品取个题目,一名学生上台书写山外有山。设计意图:山水画是中国的瑰宝,富春山居图更是山水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孩子的作品与名画进行零距离亲密接触。七、拓展延伸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只有不断的努力,坚持不懈,一定能达到成功的顶峰。设计意图: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从山的品格引申到人的品格上来,通过对大山的学习激励小朋友们在学习道路上也能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课后反思:本堂课中除了自然风光的视觉欣赏外,我在本课中也加入了名画赏析的内容

7、,把中国山水画的精髓之作富春山居图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本课环节的设计上,从远观山形到近看山的纹理,从解决一座山的站立到解决许多山的组合排列,整堂课一气呵成,内容充实饱满。略感不足的是群山的高低、疏密、前后组合还欠缺深入挖掘,若将这几点形式法则再落到实处,最后的作业效果会更好。(鄞州区雅戈尔小学 浙江宁波)陶育义点评:这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本堂课的重点是运用纸媒材进行平面到立体空间的转换。如何实现这一教学重点,闻老师新颖的课堂设计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与思考:1、连接起人与山的情感纽带。从孩子自身不同的外貌、体型、性格、位置、名字联想到山各方面的不同,加上教师拟人化、生活化的语言,拉近了大山与孩子的距离。2、充分挖掘教材深化知识要点。教学中纸质肌理的感知与创作,暨让学生学到了纸工艺造型中肌理应用的表现手法,又让学生感悟了山的外貌形态,使学生作品更加立体生动,对教材中平面化的作品形式,作了拓展和提升。3、授课内容洋溢着人文情怀。本课教学中,教师从中国四大名山入手感受大山情怀,又从学生的长卷作品到解读富春山居图名画的文化情境。最后的作品展示阶段,在美妙的古琴声中,执教者缓缓移动摄像头,每一件学生作品如卷轴画般展示在大屏幕中,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展现出流动的立体纸画卷。整节课设计新颖,环节清晰,教学环节紧扣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