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531557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A. 体现近代民主思想萌生B. 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C. 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 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也没有史实证明王守仁的观点“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排除B;“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

2、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知识,王守仁是明朝心学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四民异业而同道”,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分析解答。2.下图为明代彩绘的圣迹图之退修诗书。作为直接证据,此画可以用来研究A. 春秋私学的兴起B. 孔子编订六经C. 明代的绘画艺术D. 明代书院讲学之风【答案】C【解析】【详解】圣迹图之退修诗书为明代彩绘,可用来研究明代的绘画艺术,故C正确;图片信息无法体现是否为私学,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六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孔子修诗书,并非明代

3、书院讲学,排除D。3.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A. 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B. 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C. 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 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李时珍对于过去不敢用的药采取利用,显然是探究创新的尝试,B正确;现实态度不符合材料信息,A错误;观察不符合材料事实,C错误;理性批判不是李时珍材料中信息,D错误。4.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第二十三章部分标题:一、“天下”的破灭,华夏中心的“天下观”,中国不“中”,

4、体制屈从近代国际体系,“礼仪”屈从近代国际体系。这说明晚清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有利于A. 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B. 消除民族危机C. 深化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D. 巩固朝贡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华夏中心的天下观,中国不中,体制屈从近代国际体系,礼仪屈从近代国际体系”,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故A正确;晚清时期中国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并不能消除民族危机,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时期中国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与民主观念的理解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

5、,并非巩固朝贡体制,排除D。5.拉莫特勒瓦耶在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说法中与这一观点相吻合的是A. 两者均强调道德自觉重要性B. 两者都追求人类个性的解放C. 两者均反对知识对人的异化D. 两者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里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孔子仁的思想,以及以德治民等,二者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故A正确;孔子主张克己复礼,B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排除;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重视知识,C错误;孔子和苏格拉底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不属

6、于伦理方面的内容,排除D。6.1605年,小说堂吉诃德出版。作者塞万提斯借人物之口说:“有人做皇帝,有人做教皇;反正戏里角色样样都有。他们活了一辈子,演完这出戏,死神剥掉各种角色戏装,大家在坟墓里也都一样了。”这反映了塞万提斯A. 推崇人文精神B. 反对专制王权C. 否定封建神权D. 建立法治社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死神剥掉各种角色的戏装,大家在坟墓里也都一样了”可知,塞万提斯提倡人人平等的人文主义精神,故A正确;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反对专制王权是启蒙运动,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塞万提斯否定封建神权,排除C;材料信息与建立法治社会无关,排除D。7.下列对

7、古今中外思想家的言论解释或评价最为合理的是思想家言论解释(评价)A老子: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主张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B薄伽丘: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C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是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D孙中山: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学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进行“社会革命”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可知伏尔泰认为思想自由

8、和言论自由是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C项评价最为合理,故选C;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小国寡民,因此A项评价错误,排除;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古希腊时期,薄伽丘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因此B项评价错误,排除;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孙中山并不认同欧美的社会制度,因此并不主张学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故D项评价错误,排除。8.中国古代的女政治家,如西汉的吕雉、唐代的武则天等一直被看作是不正统的。但欧洲女性位居女皇、女王却是很普遍。造成中西方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血缘宗法观念影响B. 女性独立地位的丧失C. 女权至上传统的削弱D.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宗法制强调

9、嫡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因此中国古代的女政治家被看做不正统,而西方则没有这种观念,故A项正确;女性独立地位的丧失不是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故B项不合适;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没有女权至上的传统,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水平和女性能否成为政治家有关,但材料侧重女性地位,这与中国宗法观念密切相关,故D项错误。9. 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这一趋势表明了A. 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B. 春秋战国政治

10、的相对稳定性C. 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D.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这是台湾学者许倬云做的一个著名研究,它表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宗亲的公子集团和贵族卿大夫逐步衰落,士阶层逐步崛起,社会阶层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故C项正确;A中多元化错误;B中稳定性不符合题意;D中复杂性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10.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A. 宰相权力的扩大B.

11、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C. 君主专制的强化D.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晚唐到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的增加,为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A项与此相悖,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君主专制的强化11.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

12、盾突出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答案】B【解析】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无论是招录南方还是北方人,都是由朱元璋决定的,体现了皇权凌驾于官僚体制之上,故B项正确,A项是表象;C项说法错误,南宋以来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南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12.有历史学者说:“就某种意义而言,英国在19世纪对中国的攻击只是先前之论述暴力的翻版,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该学者强调A. 中国的物质文明落后于英国B. 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C. 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13、D. 英国主要靠软暴力打败中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材料中的学者提出了19世纪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国枪”在这里指的是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对于农业文明是更先进的,可见该学者强调了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故选B选项。A、C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以船坚炮利打败中国的,故D选项错误。13.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A. 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B.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C. 对19

14、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D. 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材料所说的割地、议和应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对日本割地又赔款。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指出了其危害,结合之后的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选项C评述正确。故应选C。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马关条约的签订14.刘亚洲上将指出:“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作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A. 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 使中国半

15、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 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D. 促使中国认清其所处的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由材料“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亚洲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即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当时爱国的仁人志士(以康有为、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两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消极影响,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15.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这反映太平天国A. 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B. 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C. 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D. 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无法看出其目的是为了迫切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故A项错误;其体现了外交政策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但却不是主导,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