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第四中学高一地理期中.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523694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乌鲁木齐第四中学高一地理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疆乌鲁木齐第四中学高一地理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疆乌鲁木齐第四中学高一地理期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疆乌鲁木齐第四中学高一地理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乌鲁木齐第四中学高一地理期中.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图甲为“A城区平面图”,图乙为“人口、产业迁移示意图”,已知图中A、B、C三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据此完成1-2题。1.下图示意图甲中四条直线附近地区夏季某日晴朗的午后气温(多年平均值)分布状况,图中M处的地理事物或功能区最不可能是( )A.中心商务区 B.高地 C.湖泊 D.大型草坪2. 若十年后B地城市热力环流圈为乙图中虚线圈所示范围,为保护城市环境,C地的火电厂最适宜布局在乙图中( )A.处B.处C.处D.处读世界某城示意图(下图中数字表经纬度)及该城十年土地利用率变化图,读

2、图回答3-4题。3.从保护城区环境角度,该城工业区应布局在城区( )A. 东南郊 B. 东北郊C. 西南郊 D. 西北郊4.据右图可以判断,近十年该城( )A.郊区生态环境改善 B.城区人口数量剧减C.郊区种植业迅速发展 D.城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图 为“我国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读图回答5-6题。5该地区地价变化主要反映了( )A市区地价较过去小幅下降 B交通通达度提高 C郊区人口向市中心集中 D城市规模缩小6甲处最有可能建设了( )A矿区 B奶牛养殖基地C商品粮基地 D高新技术开发区逆风A利于飞机起飞和降落。图5示意某机场及其附近地区飞机起飞时噪声等值线分布,读图完成7-8题。7

3、.机场附近盛行风向最可能为( )A.西北风、东南风B.东北风、西南风C.东风、西风D.南风、北风8.图中E、F两地分别适宜布局( )A.科技园区、乳畜业B.草地、高级住宅C.高级住宅、乳畜业D. 科技园区、草地图为某古镇分布示意图,其中甲为古镇区域图,乙为古镇街道走向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 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河流含沙量最大的季节是夏季 B. 河流在TM段侵蚀更严重的是M岸C. R、Y中受洪水威胁最大的河岸是R岸 D. 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避开台风10.古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A.与河流走向一致,便于人类出行 B.沿等高线分布,节省成本

4、C.夏季通风散热,冬季削弱风力 D.冬季获得最大的日照2016年2月23日,我国农业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马铃薯是喜冷凉的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储藏马铃薯不受欢迎,市场对新鲜马铃薯的需求越来越大。西南地区马铃薯生产最大的特点是周年生产、周年供应。读西南地区马铃薯周年生产表,完成11-12题。 11西南地区各个季节都有当地时鲜马铃薯上市,主要原因是( )A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B种植经验丰富,技术成熟C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D国内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12西南地区种植小春马铃薯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洪涝 B霜冻 C台风 D光照读“美

5、国部分地区图”(图甲)和“甲地到乙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乙)。回答13-14题。13据图推断乙地( )A.农业类型可能是乳畜业B.农业类型可能是商品谷物农业C.农业发展可能面临冻害、雪灾D.农业发展表现为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14甲地存在的环境问题( )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重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剧减土地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A. B. C. D. 农业地域类型是一定地域农业组合的形式,同一类型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和内在联系。读图回答15-16题。15若甲图中X轴代表农业人口密度,Y轴代表农作物商品率,则乙图阴影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特征与相对应的是(

6、 )A B C D16乙图阴影区域与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相似的是( )A经营方式都是家庭经营B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当C单产高,商品率低 D主要农作物中都有玉米 图1为美国硅谷地区,图2为德国鲁尔区。读图,完成17-18题。 图1 图217两工业区在区位优势条件方面的明显相同点是( )A劳动力丰富B交通便捷 C气候宜人 D水源充足18两工业区形成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A因生产联系而集聚 B都经历了衰落、重振过程C新增企业以中小型为主 D工业布局趋向原料产地19.读某地等高线图(单位:米),在如图所示的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到B城的公路所示的四条备选线路方案中,最佳的是( ) ABCD地理信息系

7、统(GIS)可应用于城市规划研究。读图,回答20-21题:20.该城市中心区位于图示区域的( )A.东北部 B. 东南部 C. 西南部 D. 西北部21.若在该区域新建物流中心,最宜选择在( )A.甲 B.乙 C.丙 D.丁读中国四大区域示意图,回答22-23题 22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abcd Badbc Cdbac Ddcba23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a洪涝灾害 Bb土壤肥力 Cc灌溉水源 Dd生长积温图甲为某地牧草生长与乳牛草料需求关系图,图乙为该地气候资料。读图回答2425题。 24图甲中阴影

8、部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偏低 B降水偏少 C乳牛大量繁殖 D鲜草供应偏多25该地乳畜业发达,既生产新鲜牛奶,也外销不易变质的其它乳制品。该地可能位于( ) A意大利 B阿根廷 C澳大利亚 D美国2、 综合题(共5大题,总分50分)26.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崛起了大量的以专业生产某一类产品及其相关产品的城镇,如南海平洲的制鞋,顺德乐从的家具等,这些工业镇往往“一镇一品”,颇具特色。 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图,回答问题:(5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图(1)下列因素中,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专业镇的形成关联性最小的是( )A. 平坦的地形 B. 丰富的矿产资源C.

9、 优越的地理位置 D.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这些工业镇的工业多是属于( )A. 大量消耗能源的工业 B. 大量消耗原材料的工业C. 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尖端工业 D. 劳动密集型工业(3)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兴小城镇,有如下四种模式可供选择,其中较适宜的模式是A. B. C. D. (4)从图中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工业镇呈线状排列分布,出现此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2分)。27.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根据下列

10、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11分)材料一:我国东部某区域示意图材料二: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年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园地城镇陆地水域滩涂未利用1991200848.0841.8714.479.8918.7217.270.340.040.210.039.6523.917.966.350.350.630.220.01(1) _ 日,图中所有城市正午太阳高度角均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春、秋分日,图中、三个城市,日出时间迟于北京时间6: 00的是 _ (2)图示区域地形,北部以 为主,主要的形成原因是 。(3)图示地区对外长途交通运输,时效最优的交通运输方式

11、是,运量大、运费最便宜的是。(4)据材料二可知,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中,比重增加的是 ,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如同等降雨量,地表径流将会.(5)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3分) 。28.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简述该地农业区农业发展的有利的自然条件。(4分)(2)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对本地区的水资源有何影响?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6分)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

12、2分)材料一甲、乙两区域图。 材料二甲、乙两地区气候资料表。年平均降水量年太阳辐射总量无霜期甲地区30mm180-200千卡/平方厘米365天乙地区1000mm100-120千卡/平方厘米220-250天(1)甲、乙两地区同处在30N附近,气候类型及特征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4分)(2)甲、乙两地区有共同的经济作物。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与乙地区相比,甲地区种植该经济作物的优势自然条件和限制性自然条件。(4分)(3)甲、乙两地区的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存在哪些差异?原因何在?(4分)30.读我国十大重点产业集聚区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1)指出我国十大重点产业集聚区的分布特点。(2分)(2)从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市场的角度,比较天山北麓重点产业集聚区与海峡西岸重点产业集聚区工业区位的差异。(6分)(3)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