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京报》“逝者”版看我国的讣闻报道.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47755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新京报》“逝者”版看我国的讣闻报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新京报》“逝者”版看我国的讣闻报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新京报》“逝者”版看我国的讣闻报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新京报》“逝者”版看我国的讣闻报道.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新京报“逝者”版看我国的讣闻报道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对“人”的关注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在纷繁复杂的新闻文体中,讣闻报道这种关注特殊群体的“人”逝者的文体却一直未能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新京报推出“逝者”版,这种用公开的文字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形式,才使讣闻报道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我们首先对“逝者”版的形式有所了解。从形式上看,“逝者”版采用一个版面包含四段报道的形式。每个小板块上,先引用逝者亲属的话来寄托哀思,然后附上逝者生前的黑白照片,给人以直观的印象。用黑标题标出逝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和生前住址。用最简明的语言勾勒出消亡的这个生命的基本特征。一般首段用导语的形

2、式描述某年某月某日,某个人由于某种原因逝去。采用5个“W”的原则,概括这一事件,体现出新闻体裁的特征。然后用“他”的视角,以第三人称描述事件,展现当时场景。通过死者的亲人、家属、朋友。来讲述其人生故事,做到客观、真实。其实,“逝者”版采用的这种形式,是对西方早已有之的新闻形式讣闻报道的一种改良。 在西方,“讣闻报道”又称做死亡报道,即在新闻媒体上报道已故人物。其目的不仅仅是报告某人死亡的消息,而是把死亡作为新闻由头,重现死者的一生,重现此人一生中的光荣、成就、平凡与失败。在报道中注重细节,并借助事实加以评说。讣闻报道属新闻范畴,可采用消息、通讯、特写等多种体裁。“讣闻报道”在西方是个非常重要而

3、常见的新闻品种,在报纸版面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一般的报纸都会开设专门的“讣闻版”并由专职记者采写。而在我国,讣闻报道的形式却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 从我国古代起,我们崇尚的儒家文化,对生死的态度就是重生恶死。另外,在我国传统喜好“大团圆”情结的影响下,一个生命的消失,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发生意外事故,这本身就是严肃的、沉痛的,是不完满的,与中国人传统的追求完满的情结相悖离的。所以人们在对死亡的关注上,一直怀有排斥心理。在民间,尚且谈死色变,更不要说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亲属死亡的消息。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讣闻报道这种形式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在报纸上只能看到以讣告

4、形式出现的短小讣闻,零星地散落在报纸版面上。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前提下,人们对 “人”自身的关照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传统的“重生恶死”的观念也得到了转变,在这个张扬的年代里,人们更愿意自己的生活经验被人分享。于是一个生命的消逝,也不愿意湮没不闻,而愿意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个生命的特征,并通过倾诉来寄托哀思。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受众这样的心理诉求下,新京报开辟了“逝者”版,既继承了西方讣闻报道的形式,发挥它的诸多功能;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使它更好地凸显人性光芒。首先,从心理学意义上讲,讣闻具有抚慰心灵的作用。讣闻是对已经故去的人的一生的追忆。对死者来说是一种缅怀和追悼,

5、对死者家属来说,通过向记者诉说可实现对亲人的怀念,能更好地摆脱哀伤,且使更多的读者知道死者,肯定死者对社会所作的贡献,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慰藉。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当一个同类生命消逝时,从来就是最天然的引起伤感和关注的话题此所谓“物伤其类”而与这个话题相关的死者故事从来都最能打动人。心理学家认为,讣闻可以让读者看到因缘际会,一闪而逝的人生曲折,这些题材,引人热泪,具有抚慰心灵的作用。好的讣闻可以说是一部好的人生教材,它可以追思死者,抚慰生灵,砥砺来者,启迪读者。“逝者”版每篇报道的段首采用逝者亲属或朋友的话,表达他们对逝者的无限哀思和怀念。另外全篇采用第三人称手法,通过他们的诉说追思亡者,通过这种情

6、感的倾诉和宣泄,可以更好地摆脱哀伤,抚慰心灵。而对读者来说, 不论是那位自沉故里高梁河的年届81岁的老大爷尹启财,还是不幸感染病毒被剧烈头痛折磨到最后一息的三岁男孩乐乐,一个个生命的消逝都让人热泪盈眶 ,感慨不已,并由此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激励自己好好地活着。其次,从传播学上看,讣闻有助于扩充读者的人生体验。大众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学说认为受众对媒介的接触是“能动性”选择的。讣闻报道就像是人物传记的摘要和缩影。读者通过阅读报道可以了解这些人一生的曲折,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提醒。这其实是一种能动的自我关照,即通过逝者的一生审视自我的生活历程,把逝者的人生历程当成一面镜子,来关照自我,修正自我。当他

7、们面对自己的人生时,或许可以少走弯路,做出比较正确的选择。如乐观男生字典里没有“轻言放弃”里,殷昆尽管只走完了他短短的27年的生命历程,可是他乐观的生活态度,独立的性格,他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院的壮举,都让我们对这个年轻的男孩赞叹不已。再审视自我,那些年龄与之相仿,却仍躲在父母身边吃奶的大学生们真应该羞愧难当了。还有低调走完一生的战地英雄,还有梦想当警察,却倒在现场的协警员;还有十年间收养两千孤儿的杨妈妈等等。这诸多人物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使读者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审视自我,修正自我,少走弯路。再次,讣闻还反映和肯定了多元价值。讣闻涵盖面广,一个人,无论是名家显贵还是平民百姓

8、,只要他的一生有特色,有亮点,就可以成为报道的对象。纽约时报前总编辑豪厄尔?雷恩斯说,很多人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但知者甚少,如湮没不彰,对死者本人和读者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正是这种理念,使讣闻报道的对象多种多样,反映和肯定了社会的多元价值。我们对“逝者”版做了统计,结果发现,其选取的对象身份各异,工人、农民、教师、军人、医生、外来务工者、学生、警察、无业游民等,囊括社会方方面面的职业都有所关照,肯定了社会的多元价值,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在提升社会整体文化素养,构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三总之,“逝者”版既承袭了西方讣闻报道的形式,发挥了讣闻报道的功能,又

9、根据我国的国情,更加关注人性,为我国的讣闻报道开辟了一条新路。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以“逝者”版为代表的我国的讣闻报道,本身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新闻媒体要解决这些问题,做好讣闻报道,使其更好凸显人性光芒,要走的路依然很长很远。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转变新闻理念,由“事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讣闻报道最大的意义在于凸显了个体的重要性。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对于讣闻的态度是建立在人们对于“人人生而平等”信念的坚定和对人体生命价值的敬畏之上的。这正是可贵的“人本主义”。因此美国讣闻版才会囊括社会各阶层各社团体的各色人物,讣闻报道也才会备受青睐。而我国媒体更多将讣闻当做突发性事件对待

10、,生命的消逝对于媒体来说只是一桩“丧事”而已,这是我国讣闻报道不能发展起来的真正原因。做好讣闻报道的关键在于“人本主义”观念的确立。人本主义的实质就个体而言是对人的生存、发展、人格、心理等的关照与关怀。“敬畏生命”应渗透于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潜意识中去,并时刻反省,成为传媒人员的立身法则。当然,对逝者的怀念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而人本主义相对于社会整体来说,其本质就是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机制,打造一个平等规范的平台。尽管“逝者”版已经开创了报道普通人的逝去的先河,但是当今的大小报刊中讣闻报道的对象仍然多为政治名流,学术、艺术界名流,普通人的逝去很难得到关注。这对于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人文

11、关怀的理念显然背离。讣闻报道应该更加重视人,尤其是普通人的生活。任何一个与普通百姓相关的死亡报道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同时对普通人的选择也应遍及各行各业和各个社会阶层、团体。对于不同人物一生的报道可以让读者感受不同的人生。既能增加报纸内容的多样性,又可反映出社会的多元价值。这点,“逝者”版已经摸索出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在选材上关注小人物,选材涉及社会各阶层、各行业,肯定了社会的多元价值。“逝者”的追求正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但是,这仅仅是开始,还未形成一种规范系统的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媒体应树立“讣闻是一种新闻文体”的观念。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讣闻首先应具有时效性。这要求记者尽可能地在

12、死者生前进行准备性采访。在获悉死者死亡消息后,如果记者对死者的生平和评价早有准备的话,自然能够抢在第一时间发稿,拔得头筹。但在我国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约束,对死者生前采访似有大不敬之嫌,深为人所忌讳,因此如果实在无法做到生前采访,就只能提前做资料收集工作,在其死后对亲朋好友进行采访。同时,我们还可通过报道对象的选择和有意识的策划实现新闻追求,挖掘讣闻的深层意义。如通过对矿难、过劳死、交通事故等受害者的报道,可以关注到更多严肃的话题。此时该版面的功能将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焦点”、“调查”等版面。这一点在新京报“逝者”版中就有所体现。2005年9月12日新京报刊发了男子王府井劫杀的哥连杀9人的新

13、闻报道。伴随着新闻的同步报道,“逝者”版将受害的哥李文发的追忆文章同步刊登,令人动容。另外是西单工地坍塌事故的“逝者”报道。伴随着事件的深入挖掘与追踪,一个个死者的身份得以确定,一个个逝者的感人故事也随之推出。使人们寄托哀思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深层问题的思考。再者,作为新闻文体,讣闻报道应公正、客观,体现媒体公信力。在我国,有“死者为大”的说法。所以国内的讣闻报道几乎都是“只说好不说坏”,一片褒奖之词。这样的文字既单一,又平板老套。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每个个体都是丰满的。而这样的语言显然很难让我们看到和了解一个丰满的人的形象。作为媒体对死者的最后一次正面关注,读者有理由要求全面地了解死者,因

14、此记者既要记述死者一生,同时还要以他人之口对死者予以批评,且这种写作一定要公允。一个人是平凡的,更是多方面的,他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天使或魔鬼,因此对他们的报道要有黑有白,既要有荣耀也要有不光彩的一面。如果人为地拔高报道对象的精神境界,片面地将逝者神化或丑化,读者是不会真正喜欢的。总之,客观、公正的讣闻报道才是真正好的讣闻报道。最后,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讣闻报道应是好看和耐读的,对记者的文字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准确、溯源、清晰、生动、客观工整、富有人情味,是西方报纸对讣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应借鉴和遵循的。我国媒体应特别注意避免对逝者生平的平铺直叙。在坚持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的同时,讣闻的文字应是生动而充满感情的。在对新京报“逝者”版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该版多数文章即是对逝者生平的描述,含着悲天悯人的味道,这种波澜不惊的写作风格,拉开了报道对象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不能尽情感受与逝者生命、情感的共鸣。真正好的讣闻报道应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像小说、故事一样具有吸引读者的魅力。参考文献:、新闻通讯写作,汤世英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美卡罗尔?里奇著,钟新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月(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