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16.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限时规范训练 .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44345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16.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限时规范训练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16.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限时规范训练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16.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限时规范训练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16.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限时规范训练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16.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限时规范训练 .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010年12月21日,第6次“陈江会”登场,双方达成尽速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等多项共识。双方认为,两岸企业面临新的调整布局,企业家应发挥两岸经济互补的特性,积极建立关系渠道,增进互访,产销互补,“转型”成为两岸共识。读“台湾部分出口产品比重示意图,”回答12题。台湾部分出口产品比重1台湾部分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说明其丧失的竞争优势主要是 () A低廉的工资 B广阔的市场C先进的技术 D通达的信息2台湾部分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反映其工业转向 () A技术导向型 B市场导向型C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D原料导向型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98年到2006年台湾出口产

2、品比重呈下降趋势的有鞋帽伞类和玩具运动品,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均属于劳动力导向型,说明其丧失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廉价劳动力,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逐渐提高。台湾出口产品比重呈上升趋势的有金属制品和精密仪器,其中精密仪器上升的幅度最大,增长了一倍多,而精密仪器属于技术导向型企业,所以,反映其工业转向为技术导向型。答案:1.A2.A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对外部门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带来了严重打击。右图阴影部分表示我国两大工业区,箭头表示农民工的主要流动方向。读图完成34题。3近年来甲地产业群北移至粤北山区,其考虑的主要布局因素是 ()A环境和技术B交通和市场C土地成本和劳动力D

3、原料和能源解析:粤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其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地租、广阔的市场等区位优势,吸引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答案:C4民工的流动方向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产业升级面临困境B乙地出现劳动力过剩的问题C甲地的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了D乙地产业发展对技术要求较低解析: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当前珠三角地区面临产业升级的困境。答案:A读“某类型企业迁移动因图”,完成56题。5影响该类型企业迁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政策和市场 B原料和交通C劳动力与燃料 D燃料和原料解析:从图中可知原料和燃

4、料对该企业的影响程度较大,因此影响该类型企业迁移的主要区位因素为燃料和原料。答案:D6该企业类型可能是 () A粗铜冶炼工业 B啤酒工业C电子装配工业 D家具制造业解析:用排除法。啤酒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电子装配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家具制造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答案:A目前是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完成78题。7该图反映的某产业最有可能是 () A电子元件生产 B汽车生产研发业C宇航业 D加工制造业解析:图示反映的产业转移是从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答案:D8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正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主要原因是 ()

5、A内部交易成本优势 B劳动力成本优势C原料、资金丰富 D市场环境优势解析: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劳动力更加廉价,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答案:B(2010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东部主要石化基地和企业的分布。完成910题。9图中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 ()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分析与判断,意在考查考生对我国资源分布的掌握情况与工业区位分析能力。图中两地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三地经济发达、市场广阔,综上可知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答案:B10地接受境外石化产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 () A石油开采 B核电站建设C海岛旅游开发 D港口建设解析:本

6、题考查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产业转移与工程建设的掌握。地位于华南地区,资源短缺,因此接受境外石化产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港口建设,便于从外地进口石油等资源。答案:D目前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已经进入“跑道”,即将“起飞”。在江苏省经济发展平稳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经济继续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经济运行呈现出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苏北乃至江苏省的地位都呈稳定上升之势。读东陇海产业带在我国铁路交通要线中的位置图,回答1112题。11东陇海线产业带已经成为苏南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带,其中从苏南转移来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服装业 B电子信息产业C高新技术产业 D金

7、属冶炼业解析:东陇海线产业带交通条件优越,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成本低廉,对苏南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业、玩具业等)的吸引力非常大。答案:A12下列有关协调沿东陇海线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举措,可行的是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以经济质量提高为终极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B大力开发各类自然资源,确保资源能够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C注重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D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解析: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发展,要注重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注重以环境质量提高为终极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答案:C二、综合题(共

8、3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2010年1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新模式和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二“皖江城市带分布图”(图1)、“皖江城市带及其周边等高线示意图”(图2)(1)根据图1、图2,说出皖江城市带的分布特点。(2)分析皖江城市带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有利条件。(3)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与毗邻的江苏省经济增长水平差异较大,试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安徽省比江苏省经济差异大的主要原因。解析:(1)由图1可知,皖江城市带沿

9、长江分布,由图2可知,皖江城市带分布地区等高线稀疏且海拔低,为平原地形。(2)皖江城市带主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相邻近,水陆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3)安徽省作为内陆省区,与江苏省相比,受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小,海陆交通、科技比江苏省落后,在资金和政策方面也不具备优势。答案:(1)沿江(或长江)、平原地区。(2)皖江城市带水陆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土地价格低;劳动力廉价等。(3)安徽省地处内陆,相比江苏省受长三角的经济辐射影响较小;海陆交通相对落后;科技落后,缺少人才;资金缺乏;政策支持力度较小等。14北部湾经济圈包括广西、广东、海南沿北部湾

10、地区。是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沿海经济圈后的又一沿海区域经济区。读北部湾经济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1)据图分析北部湾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位置优势:_。交通优势:_。(2)若在海南岛西部建设一座大型钢铁厂,仅从全年盛行风向角度考虑,该钢铁厂布局最佳区位选择应是 ()(3)南宁重点规划发展铝加工产业,试分析该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_。(4)近年来,广西承接了大量由珠江三角洲转移的产业,促进当地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这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解析:(1)北部湾经济圈的位置优势,从图中可判读:临海,紧邻东南亚,是大西南出海通道,并与发达的珠三角相邻。交通优势,海陆交通便利,港口优良

11、,铁路、公路、航空等与内地、珠三角、东南亚等地相通。(2)海南岛夏季为东南季风,冬季为东北季风,严重大气污染的重工业应分布在偏西部,D最合理。(3)铝加工产业需要充足的原料;便利的交通;铝矿冶金需要丰富的能源;该区域矿产、水能资源丰富,廉价而便利;人口众多,市场消耗大,农业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和原料。(4)广西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珠三角和广西地区都有影响,珠三角地区能源紧张,环境压力大,通过产业转移,缓解压力,为它进一步产业升级提供机会,提供空间,为珠三角提供支持,成为它的腹地。考查区域工业发展的区位及区位因素,能运用知识描述地理事物。答案:(1)位置优势:临近海洋,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邻近港澳,是我国西南、中南等地区的出海大通道交通优势:多优良港口,海岸线长,临近印度洋太平洋航线;有多条铁路与内地、珠三角、东南亚各国相通(2)D(3)铝矿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等(4)为珠三角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缓解了珠三角资源的紧张状况;缓解了珠三角的环境压力;为珠三角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15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包括福特、通用在内的汽车巨头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大力发展汽车工业。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20分)我国近四年汽车产销量(单位:万辆)2007年2008年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