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高一历史月考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41983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天门高一历史月考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天门高一历史月考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天门高一历史月考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天门高一历史月考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天门高一历史月考 1.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门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11月考试历史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这样做的目的是A.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B. 开发边疆地区C. 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D. 巩固周王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周代还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故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涉及开发边疆地区的内容,故排除B项;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垄断的是宗法制,故排除C项;根据“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

2、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可知这样的分封方式巩固了周王的统治,故选D。【点睛】分封制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扩大周的统治范围。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周王朝还无法实现集权统治。2.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时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太史依据的“法”是A. 号称为等级森严的分封制B. 以民主方式推选贤能的禅让制C. 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D.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宗法制。根据所学

3、内容可知题意反映的不是分封制,故排除A项;无论是置微子启还是纣为太子都是父传子的世袭制,不是禅让制,故排除B项;不置微子启为太子而置纣,可知并不是兄终弟及,故排除D项。根据“生微子启与中衍时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可知纣为嫡长子,所以太史依据的“法”指的是宗法制,故选C。【点睛】嫡长子是指古代宗法制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而长子指的是年龄最大的儿子。如微子启是长子,但他出生时他的母亲是妾,所以不是嫡长子。而纣出生时他的母亲已经由妾变为妻,所以纣是嫡长子。3.从下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西周的政治制度。根据图中内容可知

4、,天子相对于诸侯等来讲是大宗,体现了宗法制;天子的位子是世袭的,体现了世袭制;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被分成了不同的等级和爵位,体现了分封制。禅让制是将统治者的位置禅让给贤能的人,与血缘没有关系,所以没有体现禅让制,故排除A、C、D,故选B。【点睛】题干中的图片时典型的宗法制的体现,在宗法制之下,王位世袭,并按照血缘远近进行分封,能够体现出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的内容。4.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一制度A. 官员在其辖区内具有较大独立性B. 皇帝依据血缘亲疏授以官职C. 子子孙孙世代继承其地位和权力D.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郡县制。根据图中行

5、政区的名称可知这一制度是郡县制。郡县制之下地方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命的,在辖区内并没有较大的独立权,也不能由子孙世袭其职位,故排除A、C项;郡县长官是由中央政府依据才能授官,血缘亲疏不再是授官的依据,故排除B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点睛】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5.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下列机构负责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有A. 秦朝的御使大夫B. 宋朝的枢密使C. 元朝的宣政院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C【解析】【详解】本

6、题考查了宣政院。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宋朝的枢密使负责军事,清朝的军机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故排除A、B、D项。元朝的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选C。【点睛】元朝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自此之后,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6.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一制度是A. 世官制B. 察

7、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九品中正制。根据“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这种制度是由中央政府官员进行选拔,不是通过血缘关系世袭,也不是通过考试录取,所以不是世官制和科举制,故排除A、D项;在这种制度中,官员是由设置的“性行中正者”进行选拔,即设置了中正官,所以应该是九品中正制。而察举制中没有中正官的设置,故排除B项。故选C。7.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A. 利于地方的

8、发展B. 严重地威胁到君主专制C. 削弱了中央集权D. 有效地防止了官员腐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行省制度。元朝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B、C项;行省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官员监察制度,不能有效防止官员腐败,故排除D项。根据“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可知行省制不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有利于地方发展,故选A。8.下图中国古代政治变化的积极意义在于A. 尊卑有序观念利于社会稳定B. 天下共主转向天下独主C. 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D. 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

9、查了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左图反映的是周代的分封制,右图反映的是秦代的郡县制。分封制和郡县制同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没有体现尊卑有序的观念和统治者地位的变化,故排除A、B项;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属于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的转变,故排除C项。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选D。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A. 保障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地位B.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 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D. 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科举制。根据“培植全

10、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打破了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故排除A项。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故排除C项;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故排除D项。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故选B。【点睛】科举制通过读书考试选拔人才,不再注重血缘和门第,降低了做官的准入门槛,所以培植其全国人民对政治的兴味。10.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明朝A. 废丞相B. 君主专制的加强C. 设内阁D. 国家权力的下移【答案】A【解析】【

11、详解】本题考查了丞相制度的废除。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的原因是因为有三省长官作为宰相进行决策,而明代废除了宰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朝不再有丞相。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废除丞相的结果,内阁的设立是为了分担丞相废除后皇帝的政务,所以B、C项都不是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不是国家权力下移,而是皇帝掌握了大权,属于权力上移,故排除D项。故选A。11.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机构官员品极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这一机构是A. 唐朝的尚书省B. 元朝的中书省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

12、】【详解】本题考查了清朝的军机处。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唐朝的尚书省负责政令的执行,下辖六部,机构庞大,故排除A项;元朝的中书省是处理全国政务的主要机构,具有决策权,故排除B项;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具有票拟权,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的描述可知符合清朝军机处的主要特征,故选D。【点睛】清代的军机处虽然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其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甚至连明朝内阁所拥有的建议的权力也没有。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跪受笔录。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2.公民不能以人身做抵押,来偿还债务。提出这一规定的可能是A. 梭伦B. 克利斯提尼C. 伯里克利D. 苏格拉底【答案】A【解析】【详

13、解】本题考查了解负令。根据题意可知,这一规定的出台意味着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规定是梭伦改革中的解负令,解负令不但避免公民再沦为债务奴隶,那些因为受到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公民也因此重获自由。这一规定由梭伦提出,与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和苏格拉底无关,故排除B、C、D项,故选A。13.下面这幅漫画反映的雅典民主制度A. 进一步扩大城邦公民权力B. 按财产多少分配政治权力C. 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D. 推动雅典的民主进入黄金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陶片放逐法。根据漫画内容可知反映的是克里斯提尼改革中提出的陶片放逐法。该项措施主要是限制了某些别有企图

14、的野心家,维护了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是扩大公民权力,故排除A项;按财产多少分配政治权力的是财产等级制,故排除B项;推动雅典的民主进入黄金时代的是伯利克里改革,故排除D项。陶片放逐法能够驱逐不受到公民欢迎的某些野心家,是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故选C。14.伯利克里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甚至入场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会演的公民也可得“观剧津贴”。这一做法A. 有利于缓和城邦内阶级矛盾B. 进一步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力C. 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D. 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伯利克里改革。伯利克里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能够避免某些公

15、民因为经济问题而限制其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发放观剧津贴,能够让雅典人不分贫富都能去观看戏剧表演,陶冶雅典人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激发起爱国精神。这些做法都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并不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也没有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力,故排除A、B项;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排除C项。故选D。15.下列法律条文摘编自十二铜表法之所以说这部法律的颁布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因为十二铜表法A. 保护了平民的私有财产B.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 限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D. 平民掌握了法律的立法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十二铜表法。题干中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没有体现对平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对贵族利益的打击,故排除A、B项;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但平民并没有掌握立法权,故排除D项。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的第一步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和任意曲解,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选C。【点睛】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前,罗马人主要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调整社会关系,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所以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