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三节学业水平达标 选修6.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34520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三节学业水平达标 选修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三节学业水平达标 选修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三节学业水平达标 选修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三节学业水平达标 选修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三节学业水平达标 选修6.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临汾联考)2010年2月2日,是第十四届世界湿地日,其主题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据此回答12题。1健康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A BC D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国际湿地,但近些年来面积不断萎缩,其主要原因包括()A全球变暖导致湖水蒸发量急剧增加B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减小C大面积引入湖河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D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面积减小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湿地的功能及湿地破坏的原因。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而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是森林的生态功能。青海湖是内陆湖,湖水为

2、咸水,不可能围湖造田,也没有调水工程,其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为入湖水量减少所致。答案:1.A2.C3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就是过湿的土地B盐湖、盐沼是湿地C天然湖泊、河流是湿地,而水库不是湿地D青藏高原上的湿地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湿地概念的理解。A项说法太片面;湿地包括淡水或咸水,天然的或人工的,故盐湖、盐沼是湿地;天然湖泊、河流、水库都是湿地;青藏高原湿地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4沼泽是重要的湿地,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在()A松嫩平原 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 D柴达木盆地解析:选B。我国的湿地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占世界湿

3、地的10%左右;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在东北三江平原。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也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 000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1)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湿地的有()青海湖稻田黄河水库海洋A BC D(2)目前,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原因有_。(3)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这说明湿地具有_生

4、态功能。解析:本题是对湿地内容的综合考查。正确认识湿地的定义,我国不同湿地的不同利用状况、作用及应采取的相应保护措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材料可得出第(1)题答案。第(2)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湿地破坏应先考虑其湿地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破坏的原因。第(3)题,只要了解湿地的作用,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1)C(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环境污染(3)消除污染、净化水质一、选择题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据此回答12题。1从地

5、理分布来看,湿地大多分布于() A内陆地区 B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 C沙漠边缘 D高纬度地区2广东省是我国湿地大省,其重点保护的湿地类型是() A淡水湖B红树林海滩C水稻田 D鱼塘解析:第1题,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通常有各种类型的湿地发育。第2题,红树林海滩是广东重要的湿地资源,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答案:1.B2.B(2011年潍坊模拟)国务院在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6、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3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4下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A甲和丙 B乙和丁C甲和丁 D乙和丙解析:第3题,大力开垦湿 地会导致湿地萎缩,生态恶化,加剧人地矛盾。第4题,湿地被破坏后,其生态功能会下降,调节气候能力会降低,温差会增大;湖泊调节径流能力降低,洪水期洪峰流量增大,枯水期径流流量偏低。答案:3

7、.B4.B读表中数据,回答56题。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表单位:hm2旱田城镇用地工矿用地草地其他河渠4897023548海涂431552027017627水库坑塘25657332115694926水田76793105300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5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A水库坑塘海涂水田河渠B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C水田河渠水库坑塘海涂D河渠水库坑塘海涂水田6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B水鸟栖息地减少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D湿地面积减少解析:第5题,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面积变化幅度”的含义,其

8、包括面积增加和面积减少,故计算时需将每一种湿地的相关转化数据进行累加,所得结果的绝对值大小即为面积变化幅度的大小。第6题,表中正值数据累加之和,表明湿地面积增加状况;负值数据累加之和,表明湿地面积减少状况。然后将这两个数据比较,发现2004年湿地面积比原来扩大了。湿地面积的增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水鸟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将增加。答案:5.B6.C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79题。7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A湖滩面积大,水浅B湖

9、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解析:选A。本题考查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我国主要湖泊的认识。冬季正值鄱阳湖的枯水期,湖岸裸露出大片的湖滩,整个湖滩水草丰茂,为候鸟栖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8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解析:选C。本题考查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冬季为枯水期,由于湖底有线

10、状洼地,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的景象;夏季为丰水期,湖泊集水面广,呈现“夏季一大片”的景象。9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围湖造田C气候变暖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解析:选B。本题考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意在考查考生对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的理解。由于长期在洞庭湖地区围湖造田,湿地大面积减少。二、综合题10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海岸带属不属于湿地的范畴?为什么?(2)图中字母A表示_,B表示_,C表示_(填数码代号)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海水入侵(3)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

11、是(填选项字母)()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4)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哪些?解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关联图为案例,综合考查了湿地的定义及其生态功能。解答时应抓住以下关键点:答案:(1)属于湿地。因为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2)(3)B(4)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天然湿地在海河平原广泛分布

12、。据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海河流域湿地开始逐步消亡。上世纪50年代,流域内白洋淀等12个主要湿地面积共有3801平方千米,到本世纪初,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538平方千米。(1)结合材料,分析海河流域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2)近年来,白洋淀已出现几次干涸,结合材料,分析解决白洋淀干涸的措施。解析:湿地减少的原因,既包括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原因,也有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起主导作用。在分析人为原因时,应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比如在分析海河流域湿地面积变化时,可从上、中、下游依次进行分析。在分析解决措施时,应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答案

13、:(1)人为原因: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水体截留;中游地区围湖造田,湿地减少;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增加及经济快速发展,引用湿地的水量增加。 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加剧等。(2)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流域统一调度用水;调整工业结构,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节约用水,减少水浪费和水污染。12(2011年吉林模拟)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也是鸟类集中的栖息地,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分析“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图(阴影部分表示湿地)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长江中游湿地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人为原因。(2)扼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至少答出四点)答案:(1)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湿地面积大幅下降。人为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是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上游地区对森林的砍伐,使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也加快了河湖的淤积。 (2)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洪水的调蓄功能;破坏了水平衡,改变了这里原有的水循环方式;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洪水的调蓄功能;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影响当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源有的水生生物大量灭绝。6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