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三历史月考人民 .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344647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高三历史月考人民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黑龙江高三历史月考人民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黑龙江高三历史月考人民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高三历史月考人民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高三历史月考人民 .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师大附中2011级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第卷 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A. 傅斯年强调史学研究中史料的重要性 B. 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 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 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

2、取向2据史书记载:“牵牛以蹊(xi踩踏)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统一后 D明清时期3汉书王莽传载:“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这说明A圣人考察山川地理都为地方行政管理 B民风习俗是行政区划的核心依据C地域和文化心理特征是行政区划依据 D自然环境是行政区划的主要标准4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

3、制 D军机处5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对西汉、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进行了抽样对比,从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时 间地区(今山西一带)人口密度 (人/km2)地区 (今江浙闽一带)人口密度 (人/km2)地区 (今两广一带)人口密度(人/km2)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太原郡13.1会稽郡12.3南海郡1.0唐代河东道23.1江南东道31.44岭南道2.71A今江浙一带始终是中国发达地区 B人口密度全面反映劳动力集中程度C从汉到唐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较快 D人口密度值能衡量出社会发展速度6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

4、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此时期黄河安流最可能的原因是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7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经历了A春秋国家分裂 B东汉末年三国鼎立 C中唐安史之乱 D北宋亡于女真政权8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拉斐尔的圣母像都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这一倾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画家个人爱好 B人文主义传播 C社会上层倡导 D商品经济发

5、展9元史高鸣传记载: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A行中书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门下省10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提出“以自然之蹊迳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的观点。他强调创作要追求A布局构图的精妙 B畅神写意的原则 C遵循自然的法则 D绘画技法的创新11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的现象。这反映了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C大量的原棉被投入市场 D出现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12

6、黄仁宇曾评价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他所评价的是A孔子“克己服礼”的思想 B董仲舒“天人合一”的主张 C朱熹“格物致知”的主张 D李贽“非圣无法”“革故鼎新”论13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社会形态转变 B政权更替加快 C民族矛盾尖锐 D文化类型迥异14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

7、户丰盈,唯频减赋。”这反映出满洲贵族统治者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A克已服礼的主张 B为政以德的思想 C以民为本的思想 D天下为公的主张1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 B C D16.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

8、的原因主要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危机17.“自秦变法而败亡,后世人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令败亡灭绝而不悔。”李鸿章这段话的主旨是A反对变革 B主张革新 C希望进步 D要求守法18.1894年,张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

9、政府A.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B.允许私人兴办企业C.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D.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19.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A. 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C. 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 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20.右图漫画(注: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是A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 B. 反对君主制度,主张共和制度C. 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D反对暴力革

10、命,欣赏渐进改良21.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2.阅读右边的示意图,造成图示现象的外部条件主要在于A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C“实业救国“思想的刺激 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23.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

11、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当时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24.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25.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

12、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国民大革命的兴起C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兴起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26.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 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 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27.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28.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主要取决于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