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与卢浚西北画展.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34416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4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与卢浚西北画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与卢浚西北画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与卢浚西北画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与卢浚西北画展.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与卢浚西北画展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抗战时期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的一个文物考察与保护团体。七七事变以后,随着日寇对中国侵略的进一步加剧,以王子云为首的爱国人士极力呼吁,为避免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重要文物遭日军破坏,应尽快成立一个专门组织,奔赴西北地区进行文物考察与保护工作。考察团组建后,直属教育部领导,旨在“从事表彰西北过去之优美文化,使国人深刻认识西北为中华民族之先民故土,固有文明之发明所在,举凡历代史迹文物及其他随处可见之艺术珍品,其遗留至今者,备极丰富。值此战时,甚易毁灭。吾人应致力于此种宝藏之开发工作,以期普遍介绍于国人”。王子云被委任为团长,成员为挑选出来的、由沦陷区撤

2、退至重庆的美术教员及重庆国立艺专即将毕业而无法分配工作的学生等相关优秀人才。考察团的工作从1940年12月开始至1945年初结束,历时近5年,活动区域遍及川、陕、豫、甘、青五省的大部分地区。考察期间,他们运用摄影、临摹、拓印、复制、测绘、记录等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对这些地区大量的古代艺术文物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与研究。考察团的成员大多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他们的考察工作也更注重利用美术的手段。比如,在石窟壁画复制方面,考察团主张“保存敦煌壁画原有面目,采用临旧如旧的壁画临摹原则,决不随意敷色并任意夸张笔法、线条”。并“在原有科学测绘、保持艺术文物考察特色的原则基础上继续充实提高”。考察团的这一主张在

3、实际应用上即是采取艺术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有考古价值,以期达到绘画艺术和考古工程的完美结合。同时,考察团中的一些成员还利用在西北考察的机会,创作了一些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美术作品,深具艺术与文化价值。在这方面,卢浚的成果是比较突出的。卢浚(19181992年),又名善群,江西寻乌人。曾在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任教,1958年2月经傅抱石介绍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卢浚于1942年从国立重庆艺专毕业后即加入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1946年2月,他在重庆举办的卢浚西北画展就是这次考察活动成果的展示,展出了他精心整理创作的近百幅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依照石窟或墓室壁画

4、原作进行的艺术加工,有的则是他在考察期间对民间风土人情所作速写记录的创作整理。在对壁画的创作加工中,他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严格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在设色、构图以及艺术构思等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艺术再创作,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如敦煌壁画唐仕女跽坐像,原作主题单一,衬景留白空寥,卢善群尝试将中国画传统的山水构图技巧融汇画面,把主体人物安置在了一个略显具体的环境中,从而使安适恬静的跽坐少女灵气飞动,整个画面显得更趋丰富而统一,拓展了人们审美想象的空间。除了在设色、构图等方面尝试改进外,卢浚还利用自己独到的版画技法与书法功底,从石刻拓本上得到启发,在画面上以墨涂出一块供题跋用的形状不规则的黑色板块

5、来,然后以白色颜料代墨,用如凿似锥的真、行书体书写跋语,使跋语部分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古拙而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效果。而在风俗画创作方面,卢浚更是利用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手法,在画面中融人民间艺术所特有的形象稚拙、敷色浓丽的审美因素。画面往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瞬间,取材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由于他对作品精神的准确理解和对创作技法的独到把握,这些作品无不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真实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成为风俗画中的上乘之作。据有关资料记载,画展引起了有关各界的关注,“6、7、8三日。新华日报、光华日报等重庆的重要报纸,均在显要位置以敦煌安西北魏隋唐五代壁画及西北写生卢浚西北画展

6、等题目标头发布消息,称此次展览展期仅有九、十、十一三天,希望各界人士勿误时机,届期务必前往观瞻。”而所展作品高超的艺术水准及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使得它们一经问世,立刻引起艺术界同行的赞叹与瞩目,“他的恩师潘天寿先生在观看完所有作品后,曾以戛戛独造,不落凡丘八字相赠。而在敦煌考察期间与卢浚熟识的张大千先生则对敦煌五种民族图情有独钟,跋尾语云:观善群兄此画,仿佛六年前嘉峪关外沙漠中行也。至于国立艺专时期的老师吕凤子先生,更以苍劲沉雄的篆书,先后在敦煌五种民族图回纥公主菩萨像等作品上挥笔题跋相赞。”“著名美术史论家刘岘在2月17日重庆光华日报上以“卢浚西北画展”为题发表评论。称:“甘肃敦煌是我国古代艺

7、术文物的宝藏地,过去曾有吴作人先生临摹的一些,在重庆展览,而这次卢浚所临的画幅更多,几近百余幅,有些画幅盈丈,确为不易之事。首先得具备素描基础,否则,错之甚远。比如展出的千佛洞,是否色调太重,因隋唐时代之作,怕色彩早经风雨剥蚀而脱落,不会有那样重浊的色调吧。另外有些西北风俗画很好,不过因为有些尚是速写性质,画面不很谨严。同时展出的有二十余幅木刻,其中大半是肖像,比较好的有人寿年丰敦煌雪景和作者的自刻像。卢先生是各方面都作的,我觉得有些风俗画比较好,而尤其是很多人像的面部表情。”今天我们来欣赏这些淳朴生动、充满艺术魅力的绘画作品,除了能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外,可能不会去多想它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

8、中创作出来的,也很少去考虑隐含在这些画面深处的那颗热血青年的拳拳爱国之心。事实上,当年的考察活动异常艰苦。卢浚到达敦煌的时间是1942年8月,这个季节在内地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而在敦煌,早、晚却不得不穿起棉衣。卢善群的驻地是莫高窟皇庆寺,寺内寂寥萧瑟,铺陈用具仅有破床烂桌,一日三餐也须亲自动手,而饭食多数情况下仅有面条而已。至于给养及绘画所需工具材料等物,则一概仰仗百里之遥的敦煌县城。尽管如此,他却坚持不懈地工作,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在莫高窟内,他临摹了北魏至隋唐五代的大量壁画。为了节省材料,画稿都是用价格低廉的草纸代用,不到十分成熟,绝不随意定稿在较好的纸张上。为了获取碑石拓本,他常自备毡包,摸索着学习拓印技术。因胶片昂贵,他使用一架老式的德国相机,常常要在千佛洞内往返数十趟揣摩寻找最佳视角。从角度、用光到定影、显像,每一环节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了最大限度地搜集资料,他还常常冒着风雪,骑着骆驼或马到敦煌附近的荒漠中考察文物古迹,风餐露宿,不仅高标准地按期完成了预定的考察任务。还抓紧时间临摹了百余幅敦煌壁画,速写了数百份敦煌一带的风俗人物画像。旧事重提,不只是为了要人们重新认识这些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是为了彰扬老一辈美术工作者勇于为国家承担文化责任的精神。责编潇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