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十八中高三历史期末考试.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34205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莆田十八中高三历史期末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福建莆田十八中高三历史期末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莆田十八中高三历史期末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莆田十八中高三历史期末考试.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莆田十八中201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B“秋七月,初税田” 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D“宗庙之牺,

2、变为畎亩(田地)之勤” 3、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4、唐朝时,洛阳和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下列各项属于其主要原因的是(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大运河的开通 C取消了对城市的管理 D对交易场所不再加以限制 5、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经济发展新变化的是( )A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B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C出现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 D有些地区开始用纸币交易 6、史学家麦

3、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7、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开启了西式教育的先河 D迈出了师夷长技第一步 8、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

4、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其中影响1、2、3、4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9、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 ”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再到破产的历程。若要改变陈寿亭“心酸”“无言”的命运,关键是( ) A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 B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低下问题 C成立营销团队,扩大运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 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10、19

5、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是( )A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思想上拨乱反正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1、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12、1900年蔡元培

6、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13、1924年l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14、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

7、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A广播和电影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杂志 D网络与漫画 15、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一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上述改变( )A淡化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贡献 B反映了欧洲文明国际地位的下降 C忽视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D充分

8、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16、 “在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并聚集了650万的资金,差不多相当300万的欧元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也在这时诞生在阿姆斯特丹。”这段话反映的“这时”是在( )A14世纪B15世纪C16世纪D17世纪17、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完全入迷了。”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资源的丰富B新航路的开辟C工业革命的需求D世界市场的形成18、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

9、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B欧美国家间时发生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D电力的广泛使用19、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中统计:“1936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资本主义工业国占76%,其中美国一国就占了32%;社会主义苏联占19%;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仅占5%.”对上述统计数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殖民扩张和掠夺导致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B.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示出了积极效果C. 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保障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优势D. 资本主义工业国丧失了在世界经济中

10、的优势地位20、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l24周年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嫉妒,私营企业的独立已成为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这位议员实际上是( )A称赞林肯做出伟大贡献B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C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D肯定了罗斯福新政挽救美国经济21、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D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22、 “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

11、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23、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2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此时,为领

12、导世界美国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建立北约组织 推行马歇尔计划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ABCD25、(2011年1月广州市高三调研18题)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中写道:“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括号里面的内容应是( )A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第26题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4分)26、(8分)阅读材料: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

13、关扑(以商品为诱饵赌掷财物的博戏),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材料二: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

14、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2分)(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2分)(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4分)27、(15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各地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已经拉开序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